大麻仁丸

大麻仁丸

DA MA R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1%
肝經 11%
胃經 11%
小腸經 7%
心包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麻仁丸」方劑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原因在於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能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
  2. 滋養肝腎:火麻仁富含油脂,能滋養肝腎,緩解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火麻仁在「大麻仁丸」中扮演著潤腸通便、滋養肝腎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便祕、腰膝痠軟等病症。

大麻仁丸方劑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有二:

  1. 瀉下通便: 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滯通便的作用,可幫助大麻仁潤腸通便,緩解便祕症狀。
  2. 理氣消積: 枳實善於行氣消積,能緩解腹脹、脘腹疼痛等症狀,配合大麻仁,能更有效地解決腸道積滯問題。

枳實的加入,不僅增強了大麻仁丸的通便功效,更增加了其理氣消積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治療便祕等腸道疾病。

大麻仁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赤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心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效。大麻仁丸主治血瘀阻滯所致的胸痹心痛、心悸氣短等症,而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胸痛、心悸等症狀。

2. 瀉火解毒: 赤芍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對於一些伴有心火亢盛、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等症狀的患者,赤芍可以起到清心瀉火、鎮靜安神的作用,進一步緩解胸痹心痛的症狀。

大麻仁丸中加入杏仁,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滑腸通便的功效。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能潤肺止咳,緩解肺熱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杏仁亦能滑腸通便,緩解便祕,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存的毒素。

大麻仁丸以大麻仁為主藥,具有鎮靜安神、止咳平喘的功效,而杏仁的加入,既能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又能輔助大麻仁潤腸通便,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大麻仁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麻仁性寒,善於潤腸通便,而大黃則性寒,能瀉熱通便,二者合用,更能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
  2. 消炎解毒:大黃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可以抑制腸道炎症,並減輕大麻仁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寒涼,造成腹瀉等副作用。

大麻仁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化痰: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化痰、理氣止痛的功效。大麻仁丸中含有大麻仁,具有潤腸通便、止痛安神的作用,但容易導致腸胃氣滯,而橘皮的加入,可以幫助行氣化痰,使大麻仁的藥效更有效地發揮。

2. 調和藥性: 大麻仁性寒,而橘皮性溫,兩者配伍,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性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麻仁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虛勞,小便不利、心神煩悶,不欲飲食,四肢羸瘦」。此證屬虛勞夾實之候。

  1. 虛勞羸瘦:長期氣血不足,脾胃虛弱,導致四肢消瘦、食欲不振。
  2. 小便不利:氣滯濕阻或津液輸布失常,三焦水道不通。
  3. 心神煩悶:可能因腸腑燥結、濁氣上擾,或陰虛內熱所致。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分析

方劑結構

  1. 潤腸通腑:大麻仁(火麻仁)質潤多脂,配伍杏仁潤腸通便,針對腸燥隱伏之結。
  2. 行氣導滯:檳榔、木香、枳殼破氣消積,疏通三焦氣機,助腑氣下行。
  3. 清熱降濁:川大黃瀉熱通便,合升麻升清降濁,防風、旋覆花宣散風濕、降逆和胃。
  4. 皂莢膏:化痰滌垢,軟堅散結,助諸藥推陳致新。

治療邏輯

  • 標本兼治:雖見虛勞羸瘦,然方中側重通降腑氣。推測古人認為此時「虛中夾實」,濁滯內停反礙氣血生化,故先以通為補。
  • 氣機調節:升麻與防風相配,一升一散,與大黃、檳榔形成升降相因之勢,恢復中焦運化。
  • 潤燥並行:大麻仁、杏仁潤燥,佐枳殼、木香防滋膩礙氣,體現「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思。

推論延伸功效

除原文所述,此方或可延伸用於:

  • 腸胃積滯化熱:見便秘、脘腹痞滿、苔膩微黃。
  • 濕熱鬱阻三焦:輕度水腫、小便澀少,屬氣化不利者。
  • 濁氣上擾:頭暈煩悶伴隨腑氣不通之證。

全方體現「通腑以安臟」思想,透過疏通二便、調暢氣機,間接改善虛勞諸症。然須辨明虛實主次,非純虛證所宜。

傳統服藥法


大麻仁2兩(銼,研如膏),防風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旋覆花1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木香1兩,檳榔1兩,川升麻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上為末。以不蛀皂莢20梃,捶碎,用水4升,揉取汁,慢火熬成膏,入前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水送下,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火麻仁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服用本方後,大便會變得稀軟,如果出現腹瀉的症狀,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腳氣病大便秘結排尿困難尿道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大麻仁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大麻仁2兩(别搗如膏),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檳榔1兩,木香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 主治:婦人腸胃風結,大便常秘。

大麻仁丸, 出處:《聖惠》卷十八。 組成:大麻仁2兩(研入),鬱李仁1兩(湯浸,去皮,研入),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木通1兩(銼),羚羊角屑1兩(銼)。 主治:熱病大便不通。

大麻仁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一。 組成:大麻仁3兩,木香1兩,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牛蒡子2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 主治:發背及一切癰腫,臟腑澀滯,大小便不通。

大麻仁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大麻仁2兩,枳實1兩(麸炒微黃),赤芍藥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虛勞,小便不利、心神煩悶,不欲飲食,四肢羸瘦。

大麻仁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大麻仁3兩(别研如膏),川大黃2兩(銼,研,微炒),訶黎勒皮2兩,人參1兩(去蘆頭),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積年心腹氣、肺氣、腳氣、冷熱氣、痃癖氣,不能飲食,縱食不消,臟腑不調,大腸秘澀。

大麻仁丸,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大麻仁2兩(銼,研如膏),防風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麸炒微黃,去瓤),旋覆花1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木香1兩,檳榔1兩,川升麻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肺臟風毒,皮膚結硬,及遍身瘙癢生瘡,大腸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