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火麻仁丸以火麻仁為主要成分,乃因火麻仁性涼潤滑,具有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滋補肝腎等功效。
火麻仁富含油脂,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幫助排泄宿便,緩解便祕。同時,其清熱潤肺,可潤燥止咳,適用於燥咳、痰少等症。此外,火麻仁亦可滋養肝腎,改善肝腎不足引起的腰膝痠軟、頭髮早白等症狀。
故火麻仁丸以火麻仁為君藥,發揮其潤腸通便、止咳平喘、滋補肝腎等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火麻仁丸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火麻仁具有潤腸通便之效,但對於熱結便祕則力有不逮。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二者配合,可增強瀉熱通便之力,尤其適用於熱結便祕、腹脹痛等症。
- 燥溼化瘀: 火麻仁性涼,能清熱解毒,但對於溼熱瘀阻者,效果有限。大黃具有燥溼化瘀之效,能化解溼熱,疏通瘀滯,與火麻仁協同作用,可有效治療溼熱瘀阻導致的便祕、腹痛等症。
火麻仁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的功效。火麻仁具有潤腸通便的特性,而訶子則能收斂腸道,調節腸胃功能,達到平衡的效果。
此外,訶子還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緩解火麻仁可能造成的燥熱症狀。因此,火麻仁丸中加入訶子,不僅能改善火麻仁的潤腸通便作用,還能提高藥效安全性,達到更好的療效。
火麻仁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氣益精: 火麻仁性寒,有潤腸通便之效,但容易耗氣損精。人參性溫,能補氣益精,與火麻仁相配,可避免其寒涼之性損傷人體正氣,並增強其潤腸通便的效果。
- 平衡寒熱: 火麻仁偏寒,人參偏溫,兩者相配,能平衡寒熱,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此外,人參還有健脾益氣、養心安神之效,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火麻仁丸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消滯: 橘皮性溫,味辛,具有理氣消滯、化痰止咳的功效。火麻仁性寒,容易造成胃氣停滯,而橘皮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避免藥物寒性過於,造成脾胃不適。
- 調和藥性: 火麻仁偏於滋陰潤燥,而橘皮則偏於理氣散寒,二者配伍,可以相互調和,使藥性更為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橘皮還能疏肝解鬱,對於火麻仁丸治療的某些病症,例如肝鬱氣滯所致的失眠、胸悶等,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火麻仁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攻「氣滯」與「腑實」並存之證,其主治範圍廣泛,涵蓋:
氣機鬱結:
- 「積年心腹氣、肺氣」:指長年心腹脹悶、肺氣壅塞(可能含咳嗽喘滿)。
- 「冷熱氣」:氣機失調導致寒熱交錯之症,如胸腹冷熱不均。
- 「痃癖氣」:氣結成塊,按之可移(類似現代所謂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腸道積氣)。
脾胃失運:
- 「不能飲食,縱食不消」:氣滯影響脾胃升降,納呆、食積。
大腸閉塞:
- 「臟腑不調,大腸秘澀」:氣滯化熱傷津,兼腸道傳導無力,致便秘難解。
腳氣攻心:
- 「腳氣」:古指濕濁下注或氣逆上衝之證(非現代維生素缺乏之腳氣病),可能伴隨腫脹或麻木。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行氣潤下」為核心,標本兼治:
君藥:火麻仁(3兩)
- 質潤多脂,潤腸通便,針對「大腸秘澀」之標。古云其「緩脾潤燥」,能於通便中兼護腸液。
臣藥:川大黃(3兩,銼炒)
- 炒製緩其峻下之性,合火麻仁一剛一柔,既瀉熱通腑,又防燥傷陰,共解「腑實熱結」。
佐藥:
- 訶黎勒皮(3兩):
- 苦澀性溫,既收斂肺氣(治肺氣上逆),又行氣消脹(破痃癖氣),與大黃的「通」形成動態平衡,防瀉下過度。
- 陳橘皮(1兩):
- 理氣健脾,助脾胃運化「縱食不消」,亦防大黃、火麻仁滑腸傷胃。
- 訶黎勒皮(3兩):
使藥:人參(1兩)
- 補益肺脾之氣,寓「攻不傷正」之義。肺氣足則肅降有力(助通便),脾氣旺則運化得宜(助消食)。
三、配伍特點
- 通補並用:大黃、火麻仁瀉實,人參補虛,適用於「虛實夾雜」之久病氣滯便秘。
- 剛柔相濟:訶子收斂制約大黃之瀉,陳皮芳香醒脾緩麻仁之滑,使瀉而不峻、潤而不膩。
- 升降同調:陳皮升脾氣,大黃降胃氣,訶子斂肺氣,調節全身氣機樞紐。
四、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運用於:
- 功能性胃腸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徵(便秘型)伴隨腹脹、消化不良。
-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不降之咳喘兼便秘者(訶子斂肺,大黃通腑)。
- 老年性便秘:氣陰兩虛,腸道蠕動無力(人參補氣,火麻仁潤腸)。
總結:火麻仁丸以「通腑氣、調臟氣」為綱,針對氣滯→化熱→傷津→腑實的病理鏈,展現中醫「以降為通」「以補助瀉」的辨治思維。
傳統服藥法
火麻仁3兩(另研如膏),川大黃(銼炒)3兩,訶黎勒皮3兩,人參(去蘆)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薑湯送下。如未利,加至30丸;酒送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火麻仁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 組成:火麻仁3兩(另研如膏),川大黃(銼炒)3兩,訶黎勒皮3兩,人參(去蘆)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主治:積年心腹氣、肺氣、腳氣、冷熱氣、痃癖氣,不能飲食,縱食不消,臟腑不調,大腸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