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功丸

SHEN GO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大腸經 17%
胃經 17%
心經 11%
肺經 10%
肝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3

方劑組成解釋

神功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功效。神功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而大黃可通過瀉下作用,清除體內熱毒,促進瘡瘍的消退。

2. 清熱解毒: 大黃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腫痛,幫助創傷癒合。神功丸中加入大黃,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提高療效。

神功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神功丸多用於氣虛、脾虛、腎虛等症狀,人參能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抵抗力,為方劑中重要補氣藥物。
  2. 協調藥性: 人參性溫,能調和方劑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物過寒而損傷陽氣,使藥效更加平和穏定,更利於人體吸收。

神功丸中加入訶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具有收斂止瀉、固澀止帶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白帶過多等症狀,訶子能有效改善。
  2.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治療腸道炎症。

因此,神功丸中加入訶子,能發揮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等症狀具有良好效果。

神功丸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涼滑,能潤腸通便,對於因燥熱引起的便祕症狀有良好緩解作用。神功丸本身偏於溫燥,加入火麻仁可中和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導致腸道乾燥。

二、滋陰補腎:火麻仁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可緩解因腎陰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神功丸主治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加入火麻仁有助於加強滋陰補腎的效果,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功丸主治功效分析

神功丸,源自古代醫學典籍,主治範疇廣泛,涵蓋多種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主治症狀分析:

根據多部醫學典籍的記載,神功丸的主治症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三焦氣壅,心腹痞悶: 指三焦氣機不暢,導致胸腹脹滿、不舒。
  2. 六腑風熱,大便不通: 由於風熱邪氣侵襲六腑,尤其是大腸,導致大便乾結、排便困難。
  3. 津液內枯,大腸乾澀,裏急後重: 由於體內津液不足,大腸失於濡潤,導致大便乾澀,排便時腹痛、有便意但排不出或排出量少。
  4. 或下鮮血: 大便乾燥,排便用力,可能導致肛裂出血,或腸道內熱盛,損傷血絡,導致便血。
  5. 痰唾稠粘: 體內熱盛,灼傷津液,導致痰液粘稠。
  6. 風氣下流,腰疼腳重,臍下脹痛,溺赤如金: 風邪與濕熱結合,下注於腰部及下肢,導致腰痛、下肢沉重、臍下脹痛、小便黃赤。
  7. 頭昏面熱,口苦舌乾,心胸煩躁,睡臥不安: 這些症狀多由於氣機不暢、熱邪上擾所致。
  8. 腳氣: 這裡的「腳氣」與現代醫學的腳氣病不同,是指由風、寒、濕、熱等邪氣侵襲下肢,導致的下肢腫痛、麻木、重墜等症狀。
  9. 牙疼口臭,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齒落,血不止: 多食肉、肥甘厚味導致脾胃濕熱,循經上蒸,導致口臭、牙齒及牙齦病變。

治療原理分析:

神功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通腑瀉熱: 大黃為君藥,其苦寒之性,能蕩滌腸胃積熱,通腑瀉下,是治療大便不通、裏急後重、或下鮮血的主要藥物。
  2. 潤腸通便: 火麻仁,又稱麻子仁,為臣藥,其甘平質潤,能潤腸通便,治療大腸乾澀、津液內枯。
  3. 補氣養血: 人參,為佐藥,甘溫補氣,用於補充因瀉下而耗傷的正氣,並可養血生津,配合大黃和火麻仁,可瀉而不傷正。
  4. 理氣止痛: 方中未明確標註,但部分醫籍記載神功丸含有木香、枳實等理氣藥物,可疏通氣機,緩解心腹痞悶、臍下脹痛等症狀。
  5. 清熱解毒: 部分醫籍記載神功丸有加減方,或與七宣丸等合用,以增強清熱解毒功效,治療口苦舌乾、溺赤如金等症狀。
  6. 祛風除濕: 古方中可能含有祛風除濕的藥物,如防風等,用於治療風氣下流、腰疼腳重等症狀。
  7. 殺蟲消炎: 古代蘭香具有殺蟲毒之功效,在神功丸中用於治療牙疼口臭,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齒落,血不止等症狀。

總結:

神功丸以通腑瀉熱、潤腸通便為主要功效,同時兼顧補氣養血、理氣止痛、清熱解毒、祛風除濕等多方面,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達到整體調節,標本兼治的效果。從現代醫學角度看,神功丸的功效可能與其促進腸道蠕動、調節腸道菌群、抗炎、鎮痛等作用有關。但其確切的作用機制和臨床療效,還需要進一步的現代醫學研究來驗證。

傳統服藥法


蘭香葉1錢,當歸身1錢,藿香(用葉)1錢,木香1錢,升麻2錢,生地黃(酒洗)3錢,,生甘草3錢,黃連(去須,擇淨,酒洗)5錢,縮砂仁5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100丸,加至200丸止,食遠白湯送下;若治血痢、血崩、腸澼下血等,則空心以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大便秘結瘧疾麻痺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胃腸出血腰痛口臭小便顏色偏黃多痰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神功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阿魏(研)1兩,丹砂(研)1兩,雄黃(研)1兩,臘月狐肝(焙,研)2兩,麝香(研)1錢。 主治:久瘧不癒,惡寒壯熱,百節疼痛,面色黃瘦。

神功丸, 出處:《腳氣治法總要》卷下。 組成:大黃3兩,人參半兩,訶子(泡,去核)2兩,麻仁(另研)5兩。 主治:疏解秘滯,調三焦,開胃口。主治:三焦氣壅,心腹痞悶,六腑風熱,大便不通,津液內枯,大腸乾澀,裏急後重,或下鮮血,痰唾稠粘,風氣下流,腰疼腳重,臍下脹痛,溺赤如金。

神功丸,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蘭香葉1錢,當歸身1錢,藿香(用葉)1錢,木香1錢,升麻2錢,生地黃(酒洗)3錢,生甘草3錢,黃連(去須,擇淨,酒洗)5錢,縮砂仁5錢。 主治:多食肉人口臭不可近,牙齒疳蝕,牙齦肉將脫,牙齒落血不止;並治血痢及血崩,血下不止,血下褐色或紫色、黑色,及腸澼下血,脈洪大而緩者;及治麻木厥氣上衝,逆氣上行,妄聞妄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