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氣大黃丸

LI QI DA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胃經 17%
脾經 17%
肺經 11%
心經 11%
肝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利氣大黃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便瀉熱: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利氣大黃丸旨在治療氣滯血瘀、熱結便祕,大黃可有效瀉熱通便,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症狀,並清除腸道積熱,達到利氣通便的效果。

2. 促進氣機運行:大黃雖屬寒涼之品,但其苦寒之性可引熱下行,並能通泄腸胃積熱,從而達到疏通氣機的作用。利氣大黃丸旨在治療氣滯血瘀,大黃能通過通便瀉熱的方式,促進氣機運行,改善氣滯血瘀的症狀。

利氣大黃丸中加入訶子,主要是為了其收斂止瀉的作用。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

方中以大黃瀉熱通便,但同時也容易導致腸胃津液虧損,而訶子可收斂腸道,固澀止瀉,防止大黃瀉下過度,避免脾胃受損,達到瀉中有收的效果。此外,訶子還能清熱解毒,輔助大黃清熱瀉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利氣大黃丸中加入人參,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祛邪: 大黃性寒,瀉熱力強,容易傷及正氣。人參性溫,補氣益血,可扶助正氣,防止大黃過於傷正。
  2. 緩和藥性: 人參具有緩和藥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大黃瀉下猛烈,人參可緩解其燥烈之性,避免過於傷腸胃。

因此,人參的加入,不僅能保護正氣,更能緩解大黃的峻猛之性,使藥物作用更加安全有效。

利氣大黃丸方中加入火麻仁,旨在緩解大黃瀉下之峻猛,保護腸胃,並增強通便功效。火麻仁味甘性平,入脾、大腸經,有潤腸通便、養血滋陰之效。其潤腸通便的作用,可緩解大黃瀉下過急引起的腹痛、肛門灼熱等不適,保護腸胃功能。此外,火麻仁還可滋養陰血,與大黃相輔相成,使瀉下通便更加柔和,不易傷陰。因此,火麻仁的加入,不僅保護腸胃,更使利氣大黃丸的通便效果更加溫和、持久。

主治功效


利氣大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太平聖惠方》記載,利氣大黃丸主治久積滯氣,不能飲食,食即不消,風熱氣上衝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以大黃為君藥,其性味苦寒,具有通便、解毒、消炎的功效。在本方中主要發揮其通腑瀉熱、蕩滌積滯的作用,以清除體內久積的滯氣和實熱。

訶子在本方中起到輔助的作用。其性味苦、酸、澀,平,具有止咳化痰、平喘定驚的功效。在此方中,其作用可能是針對「風熱氣上衝」的症狀,並協助大黃理氣導滯。

人參則為佐藥,其性味甘、微苦,微溫,具有補虛益氣、強身健體的功效。在久積滯氣的病症中,脾胃功能往往受損,人參的加入可以補益脾胃之氣,增強運化功能,改善「不能飲食,食即不消」的症狀。

火麻仁則具有潤腸通便、滋陰養血的功效。其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以協助大黃更好地排出積滯,滋陰養血的作用則可以顧護陰津,防止大黃過於峻猛而傷正。

綜合來看,利氣大黃丸以瀉下通便為主,兼顧補益脾胃、理氣平喘。通過蕩滌積滯、清瀉熱毒、補益正氣,從而達到治療久積滯氣、食積不化、風熱上衝的目的。

總結:

利氣大黃丸的配伍巧妙地結合了瀉下、補益、理氣三法,針對久積滯氣、食積不化、風熱上衝的病機,從而達到通腑瀉熱、補虛益氣、理氣降逆的治療目的。


方劑組成及功效:

中藥功效
大黃通便、解毒、消炎
訶子止咳化痰、平喘定驚
人參補虛益氣、強身健體
火麻仁潤腸通便、滋陰養血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4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4兩,人參2兩(去蘆頭),大麻子2兩。
上為末,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酒送下。以溏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氣大黃丸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麻疹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利氣大黃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川大黃4兩(銼碎,微炒),訶黎勒皮4兩,人參2兩(去蘆頭),大麻子2兩。 主治:久積滯氣,不能飲食,食即不消,風熱氣上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