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理中湯

HUANG QI LI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二十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肺經 19%
脾經 12%
腎經 12%
肝經 9%
胃經 7%
心包經 4%
大腸經 4%
膀胱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5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理中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的功效。理中湯以健脾胃為主,而黃耆可補益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氣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
  2. 扶正祛邪: 黃耆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起到扶正的作用。理中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虛乏力等病症,黃耆可輔助理中湯溫補脾胃、扶正祛邪,提高治療效果。

黃耆理中湯的組成中包含桂枝,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溫陽化氣,扶正祛邪: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之效。與黃芪、人參等藥材一同使用,可以溫補脾胃陽氣,提高機體正氣,抵抗外邪入侵,從根本上增強機體抵抗力。
  2. 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 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黃耆理中湯中加入桂枝,可以改善脾胃氣血運行,使藥力更加通暢,更好地發揮扶正祛邪、溫補脾胃的作用。

黃耆理中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包括黃耆、黨參、白朮、乾薑、甘草及丹參等。丹參在方中的應用,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養血安神之效。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肝經,能通脈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氣虛血滯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在黃耆理中湯中,丹參與黃耆相輔相成,黃耆補氣固表,丹參則行血散瘀,兩者結合,既可提升人體正氣,又能調理血行,對於治療氣血兩虛兼有瘀血阻滯之病症,如慢性疲勞、面色萎黃、心悸失眠等,具有獨到的療效。此外,丹參還有助於增強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使整個方劑的功效更為全面,適用於多種由氣血不足引發的複雜病況。

黃耆理中湯方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之效。對於因肺氣不足、燥熱傷肺引發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潤肺生津、清熱化痰的作用,配合黃芪、甘草等藥物,可增強補氣止咳的效果。
  2. 疏肝解鬱:杏仁亦有疏肝解鬱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口苦、食慾不振等症狀。與理中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柴胡、枳殼等配合,可增強疏肝解鬱的效果,使補氣、健脾的功效更全面。

黃耆理中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氣,助藥物下行: 黃耆理中湯以補氣健脾為主,但若氣機壅滯,藥物難以達病所,則療效難彰。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氣,開宣上焦之功,可使藥物順利下行,更有效地發揮補氣健脾之效。

2. 疏散風邪,防治感冒: 桔梗具有疏散風邪的功效,加入黃耆理中湯,可預防感冒,降低因脾胃虛弱而引發感冒的風險,同時也能緩解因感冒導致的氣機阻滯。

綜上所述,桔梗在黃耆理中湯方劑中起到宣肺利氣、疏散風邪的作用,有助於藥物下行,提高整體療效。

黃耆理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兩方面考慮:

  1. 溫中散寒: 黃耆理中湯以補脾胃氣為主,但脾胃虛寒者往往伴隨胃寒、腹痛等症。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緩解寒邪對脾胃的損傷。
  2. 助陽化氣: 黃耆理中湯中,黃耆補氣,人參益氣,甘草調和,但缺乏陽氣鼓動,氣機不暢則難以發揮藥效。乾薑具有辛溫之性,可溫陽化氣,促進藥物效力,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黃耆理中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固護脾胃,增強補氣功效: 黃耆理中湯以補氣健脾為主要功效,而五味子味酸收斂,能固護脾胃,防止氣虛散失。五味子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可協同黃耆補氣,使補益之效更加穩固,不易耗散。
  2. 制約黃芪,避免燥烈: 黃耆性溫,補氣力量較強,若單獨使用容易出現燥熱之弊。五味子入脾經,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能制約黃芪的燥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補氣過度而產生副作用。

黃耆理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與黃耆、甘草等藥材配合,有助於補氣健脾,利濕化痰,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進而提升整體氣血生成。
  2. 燥濕化痰: 黃耆理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脾濕不運等症狀,茯苓能燥濕化痰,有助於消除脾胃濕氣,改善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進一步增強補氣健脾的作用。

總而言之,茯苓在黃耆理中湯中起到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補氣健脾、改善脾胃運化的功效。

黃耆理中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刺激性:黃耆性溫,理中湯中亦有乾薑、炙甘草等溫熱藥物,容易造成燥熱。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燥熱之性,避免藥物刺激胃腸,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增強補中益氣作用:甘草性甘,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之功效,與黃耆、人參等補氣藥物相配伍,可以加強補中益氣的效果,使補氣力量更加強大,更能達到治療脾胃虛弱、氣虛乏力的目的。

黃耆理中湯中加入川芎,是為了緩解氣血瘀滯,促進氣血運行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黃耆補氣,理中湯和胃健脾,三者合用,可起到補氣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

對於氣血瘀滯導致的腹痛、腹脹、肢體麻木、面色蒼白等症狀,川芎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理中湯」 overview

中藥方劑「黃耆理中湯」,由黃耆、桂枝、丹參、杏仁、桔梗、乾薑、五味子、茯苓、甘草、川芎等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固表、溫中散寒、理氣和中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上焦虛寒引起的短氣不續、語聲不出等症狀。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 桂枝:性溫味辛,歸太陽經,具有發汗解表、祛風解痙、通經活絡、溫暖臟腑等功效。

  • 丹參:性微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 杏仁:性溫、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 乾薑: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歸肺、腎、心、脾經,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膽、脾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總結

中藥方劑「黃耆理中湯」,以補氣固表、溫中散寒、理氣和中等功效為主,主要用於治療上焦虛寒引起的短氣不續、語聲不出等症狀。其組成藥材各有其獨特的功效,相互配合,可起到補氣溫中、祛寒解表、理氣和中等作用,共同調理身體,改善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桂心2兩,丹參4兩,杏仁4兩,桔梗3兩,乾薑3兩,五味子3兩,茯苓3兩,甘草3兩,芎藭3兩。
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為3服。
忌海藻、菘菜、豬肉、生蔥、大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耆理中湯有益氣健脾,溫中補虛的功效,但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關疾病


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理中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黃耆2兩,桂心2兩,丹參4兩,杏仁4兩,桔梗3兩,乾薑3兩,五味子3兩,茯苓3兩,甘草3兩,川芎3兩。 主治:上焦虛寒,短氣不續,語聲不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