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根

韭根

JIU GEN

  • 英文名稱:Allium tuberosum Rottl. ex Spreng. Root and Bulb of Tuber Onion
  • 別名:韭菜根,韭菜仁,韭子,韭菜子,韭黃
  • 藥品來源:為百合科植物韭的根。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洗淨,鮮用或曬乾。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吉林,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韭根的傳統功效


1.

韭根,看似不起眼,卻在古代醫籍中記載著豐富的藥用價值。單就其功效而言,可謂涵蓋多個方面,從養護身體到治療疾病,都有其應用之處。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名醫別錄》最早提及韭根「主養發」,這暗示了其對於頭髮生長與養護的功效。而《本草拾遺》則進一步指出,韭根搗汁服用,可治療「胸痹骨痛不可觸者」,顯示其在緩解胸痛及骨痛方面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簡潔地指出韭根功用與韭葉相同,暗示其功效與韭菜葉片相近,但具體作用可能因部位而異,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其他典籍則提供了更全面的資訊。《食物本草》記載其能「治諸癬」,說明其具備一定的抗菌消炎功效;《醫林纂要》則將其功效提升到「大補命火,去瘀血,續筋骨,逐陳寒,療損傷」的高度,並指出加酒服用可「回陽救急」,這顯示了韭根在溫補、活血、修復等方面的強大作用。《分類草藥性》更列舉了韭根的諸多功效,例如治風熱、消食積、明目、補遺精、止鼻血、清虛火、治疳瘡等,範圍之廣,令人驚嘆。 最後,《現代實用中藥》也記載了韭根能治療吐血、衄血以及治療漆瘡。

綜觀以上古代典籍,韭根的藥用價值不容小覷,其作用涉及血液循環、骨骼肌肉、皮膚疾病等多個系統。雖然現代醫學對其療效尚需更深入的研究,但古人長期使用的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為現代中醫藥研究提供了方向。

2. 解毒

韭根,雖不及韭葉廣為人知,但在古代醫籍中,亦記載其具備一定的解毒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對於某些特定毒邪的化解作用。其解毒作用並非單純的直接解毒,而是透過整體調理,達到改善病症的效果。

《名醫別錄》雖未提及解毒,但記載其「主養發」,說明其具有滋養身體的作用,而身體強健,則更能抵抗外邪入侵。 《本草拾遺》記載其搗根汁「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此「胸痹骨痛」或與體內毒邪瘀滯相關,韭根汁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暗示其具備一定的解毒排毒作用。

《本草綱目》指出韭根「功用與韭葉相同」,而韭葉在許多醫書中都有解毒的記載,例如清熱解毒,因此推測韭根也具備類似的功效。 《食物本草》記載其「治諸癬」,癬症多因濕熱毒邪侵犯肌膚所致,韭根能治癬,說明其具備一定的抗菌消炎,從而達到解毒的功效。

《醫林纂要》中「去瘀血」的描述也側面反映了其解毒功能,瘀血乃氣血運行不暢,積聚成邪,韭根能促進氣血運行,則有助於清除瘀血,達到解毒的效果。《分類草藥性》中「治風熱」、「清虛火」等,也顯示其能清熱解毒,平衡體內陰陽。 《現代實用中藥》記載其治療吐血及衄血,以及用於治療漆瘡,更直接地說明瞭韭根的解毒功效。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韭根的解毒作用並非單一直接的毒物拮抗,而是通過補益氣血、疏通經絡、清熱解毒等多方面作用,達到改善病症,間接達到解毒的效果。其解毒功效主要針對因外邪入侵或內蘊毒邪引起的相關病症,而非所有種類的毒物。

3. 補益肝腎

韭根,雖不及韭葉廣為人知,但在古代醫籍中亦記載其具有補益肝腎的功效,其作用雖不及補腎名藥那般顯著,卻也值得探討。綜觀歷代本草,韭根的功效多與其葉相近,但其偏向溫補的特性在某些方面更為突出。

《名醫別錄》記載韭根「主養發」,暗示其具有滋養腎陰,促進頭髮生長的潛力。腎藏精,精血互生,頭髮的生長與腎氣密切相關,故此功效間接佐證了韭根的補腎作用。 《本草拾遺》提及韭根汁可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這類症狀常與肝腎虧虛、氣血瘀滯有關,說明韭根可能具備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功效,間接有助於肝腎的調理。

《醫林纂要》更直接點明韭根「大補命火」,「命火」即為腎中之陽氣,此處說明其具有溫補腎陽的作用。此外,「去瘀血,續筋骨,逐陳寒」等功效,也間接反映了韭根在改善肝腎功能方面的作用,因為肝腎虧虛常會導致氣血瘀滯、筋骨痠痛等症狀。 《分類草藥性》則列舉了韭根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例如「補遺精」,精液的產生也與腎功能密切相關,再次印證了其補腎的可能性。

雖然各本草所述功效略有不同,但總體而言,韭根作為一種藥食同源的食材,其補益肝腎的功效,主要體現在溫補腎陽、活血化瘀、改善因肝腎虧虛引起的相關症狀上,其作用雖非峻猛,但於調理上或可發揮一定作用。 需注意的是,以上僅為古代醫籍的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實際應用需謹慎。

4. 理氣行氣

韭根,雖不及韭葉廣為人知,但其理氣行氣之效,亦不容小覷。綜觀古籍記載,其功效雖非單純「理氣行氣」,卻可從多方面佐證其疏通氣機之作用。

《名醫別錄》記載韭根「主養發」,雖與理氣無直接關聯,卻暗示其具有滋養身體、促進氣血運行之潛力。氣血暢通,則毛髮自然有光澤。而《本草拾遺》中「搗根汁多服,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則更直接點明瞭其疏通經絡、緩解氣滯疼痛之效。胸痹常因氣血瘀阻而起,韭根能治之,說明其具有行氣活血之功。

《本草綱目》認為韭根功用與韭葉相同,進一步說明其藥性相近。韭葉素有理氣之效,則韭根亦可推測具有同樣的功效,只是作用強度或略有不同。《醫林纂要》更進一步指出韭根「大補命火,去瘀血」,「命火」指人體陽氣,瘀血亦為氣滯之表現,此處則更強化了韭根行氣活血的功效。

其他典籍如《食物本草》、《分類草藥性》雖著重其其他功效,例如治癬、明目等,但這些功效的達成,也往往需要氣血通暢作為基礎。因此,綜觀以上古籍記載,雖然韭根的功效多樣,但其理氣行氣之效,可從舒緩胸痹、活血化瘀等方面得到間接的佐證,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韭根的理氣作用,或許並非其主要功效,卻是其多種藥效的基礎和保障。

5. 活血化瘀

韭根,雖不如韭葉廣為人知,但在古代醫籍中亦記載其具備多種功效,其中「活血化瘀」的效用值得探討。綜觀歷代醫家論述,韭根的活血作用並非其主要強調之點,卻可從其其他功效中推演而出。

《名醫別錄》僅記載其「主養發」,未涉及活血。而《本草拾遺》則提到韭根汁能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此「胸痹」常與氣血瘀阻相關,可見韭根或具疏通經絡、緩解瘀阻之效。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認為韭根功用與韭葉相同,而韭葉向來有行氣活血之說,間接佐證韭根亦可能具備此功效。

《醫林纂要》的記載最為關鍵,它指出韭根「去瘀血,續筋骨,療損傷」,直接點明其活血化瘀的功效。所謂「去瘀血」,應是指能清除體內淤積的血塊,而「續筋骨」、「療損傷」則暗示其能促進組織修復,這也與活血化瘀的機理相符,因為活血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其他典籍如《食物本草》、《分類草藥性》雖未明確提及活血化瘀,但記載其治療各種炎症、出血等症狀,這些疾病的發生也常與瘀血有關,從側面印證了韭根可能具備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 總而言之,雖然古代典籍對韭根活血化瘀的描述並非重點,但從其治療諸多疾病的功效,以及與韭葉功效的類比,以及《醫林纂要》的明確記載,可以推斷韭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值得進一步研究。

6. 清熱解毒

韭根,雖非常見的清熱解毒藥材,但從歷代本草典籍的記載中,可窺見其潛藏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清熱」的直接作用,而是透過其他途徑間接達成。

《名醫別錄》著重其養髮功效,看似與清熱解毒無關,卻暗示其能促進人體氣血運行,而氣血通暢則有利於排除體內毒素,這可視為一種間接的清熱解毒機制。 《本草拾遺》記載其能治療胸痹骨痛,此類疼痛多與氣滯血瘀、熱毒有關,韭根的治療作用說明其具備疏通經絡、化解瘀滯的能力,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本草綱目》指出韭根功用與韭葉相同,而韭葉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因此可推測韭根亦然。 《分類草藥性》更明確指出其能治風熱、清虛火、搽疳瘡等,這些都屬於清熱解毒的範疇。 風熱為外感熱邪,虛火則為內生熱邪,疳瘡更是因熱毒所致。 韭根能治療這些病症,直接佐證其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醫林纂要》強調韭根「大補命火」,看似與清熱解毒相反,實則「命火」指人體陽氣,適當的陽氣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間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因此「補命火」亦可視為一種提升免疫力,抵抗熱毒的方式。 總而言之,韭根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而是其多種功效綜合作用下所呈現的結果。 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增強免疫力等相關。

7. 補氣

韭根,雖不及韭葉廣為人知,但在古代醫籍中亦記載其多樣功效,其中「補氣」雖非其主要功效,但可從多個角度推測其作用機理。

從古代典籍來看,韭根的功效與韭葉多有相似之處。《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功用與韭葉相同」,而韭葉向來有溫中補陽之效,故可推測韭根亦具備此類特性。 「溫中」在某些情況下,可間接起到「補氣」的作用。氣虛往往伴隨脾胃虛弱,而溫中則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間接提升整體的元氣。

《醫林纂要》中提到韭根「大補命火」,「命火」在中醫理論中與人體的陽氣和生命力密切相關,其充足則氣血旺盛。 韭根能「大補命火」,說明其具有提升人體陽氣的潛力,而充足的陽氣亦是氣充足的基礎。

此外,《本草拾遺》記載韭根可治「胸痹骨痛」,這類症狀也常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韭根能改善此類症狀,說明其可能具有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之效,從而達到一種「補氣」的間接作用。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典籍並未直接明確指出韭根具有明顯的「補氣」功效,但從其溫中、補命火、疏通經絡等多方面作用來看,韭根間接地有助於提升人體元氣,達到一種「補氣」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此分析基於古代醫籍記載及中醫理論推測,其效果因人而異,需謹慎看待。

8. 溫裡溫中

韭根,其「溫裡溫中」功效並非其主要顯著功能,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跡可循,需結合其他記載加以分析。 雖然現代多關注韭葉的功效,但古籍中對韭根的記載,亦能窺見其溫裡溫中之效,並非單純地與韭葉完全相同。

《名醫別錄》僅記載其「主養發」,並未提及溫裡溫中。然而,其他典籍提供了更豐富的資訊。《本草拾遺》記載韭根搗汁能治「胸痹骨痛不可觸者」,這暗示其可能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而胸痹常與寒邪內阻有關,故此可間接推測其具備一定的溫裡作用。

《醫林纂要》則明確指出韭根「大補命火,逐陳寒」,「命火」指人體的陽氣,「逐陳寒」則說明其能驅散體內寒邪,這直接體現了其溫裡溫中的功效。 此處的「回陽救急」,更進一步說明其在寒邪侵襲導致陽氣虛衰時的應用價值。

雖然《本草綱目》認為韭根功用與韭葉相同,但結合其他典籍,我們可以理解這並非完全等同。韭葉偏於辛溫解表,而韭根則在溫中理氣的功效上更為突出,尤其是在《醫林纂要》中著重其「大補命火」的描述。 其他典籍如《分類草藥性》記載其功效廣泛,也間接說明其溫陽作用在治療某些寒邪導致的症狀時可能發揮作用,例如「治風熱」中的風寒之症。

總而言之,雖然韭根的「溫裡溫中」功效並非其核心功能,且古籍記載多有側重,但綜合考量《本草拾遺》與《醫林纂要》的記載,我們可以推斷,韭根在特定情況下,確實具備一定的溫裡溫中之效,尤其是在溫陽益氣,驅散寒邪方面。 需注意的是,此功效的體現需結合具體病症與臨牀應用。

韭根的古代典籍


韭根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韭根的抗腫瘤作用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大蒜素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揮發性成分。這些成分能通過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和增殖,並誘導腫瘤細胞凋亡來發揮抗腫瘤作用。此外,韭根還含有其他抗腫瘤活性成分,如槲皮素、山奈酚等,這些成分也能增強韭根的抗腫瘤活性。韭根的抗腫瘤作用已被多項研究證實,在動物實驗中,韭根提取物能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在臨牀試驗中,韭根提取物也被證明能改善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2. 降血糖

韭根中的大蒜素具有抗氧化和降血糖作用,它可以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加葡萄糖的利用率,從而降低血糖水平。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具有抑制葡萄糖吸收和促進胰島素分泌的作用,也有助於降低血糖水平。

3. 降血脂

韭根中的大蒜素和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可以降低血清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此外,韭根中的膳食纖維也可以幫助降低血清膽固醇水平。已有研究表明,韭根提取物可以顯著降低高脂飲食小鼠的血脂水平,並且可以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4. 抗氧化

韭根中的大蒜素等揮發性成分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防止細胞氧化損傷,延緩衰老。此外,韭根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營養素,這些營養素也能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因此,韭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幫助機體延緩衰老,降低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5. 抗菌

韭根的抗菌功效主要歸因於其含有的揮發性成分,如大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等。這些成分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細菌都有抑制作用。此外,韭根中的揮發性成分還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預防感染。

韭根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鮮者 30-60g;或搗汁。外用:搗敷;或溫熨;或研末調敷。

韭根的炮製


洗凈,曬乾,生用或炒用。 《日華子本草》:揀凈,蒸熟,暴乾,簸去黑皮,炒黃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內熱及瘡瘍、目疾患者忌服。 陰虛火旺者忌用。

韭根相關的方劑


韭根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尿失禁前列腺炎白帶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男性勃起障礙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胃腸出血子宮頸炎背痛頻尿夜間頻尿多尿夜間遺尿牙齦出血吐血小便渾濁不清赤白帶腹痛遺精動脈損傷低血糖

韭根含有的化學成分


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 disulfide), 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 2-丙烯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propenyl (allyl) disulfide), 蒜氨酸(alli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