茸附益腎丸

RONG FU YI SHE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2%
肝經 30%
膀胱經 10%
脾經 6%
胃經 6%
心經 5%
膽經 3%
肺經 3%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茸附益腎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鹿茸性溫,入腎經,具有壯陽益腎、補益精血的功效。鹿茸為鹿的幼角,富含雄性激素和多種營養物質,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精血不足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鹿茸與附子相配,能溫腎壯陽、補益精氣,相得益彰。附子性熱,入腎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鹿茸與附子相配,既能補腎陽,又能溫腎陽,共同提升腎臟功能,達到治療腎虛的目的。

因此,茸附益腎丸中包含鹿茸,旨在通過鹿茸的溫腎壯陽功效,結合附子的溫陽補火,共同改善腎虛症狀,達到益腎固本的目的。

「茸附益腎丸」方中使用沉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溫腎助陽: 沉香性溫,入腎經,能溫腎陽、助元氣,與鹿茸、附子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補腎壯陽之效,適用於腎陽虛、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
  2. 行氣止痛: 沉香具行氣止痛之功,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腰膝疼痛,配合鹿茸、附子等藥物,可更有效地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茸附益腎丸中加入天雄,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溫陽補腎:天雄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陽補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可溫補腎陽,改善陽虛體質,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2. 祛風除濕:天雄亦具祛風除濕之效,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腰腿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天雄在茸附益腎丸中可起到溫陽補腎、祛風除濕的協同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補益腎氣、改善腎虛症狀的效果。

茸附益腎丸中添加鹿角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腎壯陽:鹿角霜性溫,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的功效。對於腎虛陽痿、腰膝酸軟、骨質疏鬆等症狀,鹿角霜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鹿角霜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血液流通,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茸附益腎丸中加入鹿角霜,旨在補腎壯陽、活血化瘀,以達到治療腎虛相關症狀的功效。

茸附益腎丸中加入韭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助陽起痿: 韭根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腎助陽之效。與鹿茸、附子等藥物搭配,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陽痿等症狀,提升藥效。
  2.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韭根亦有行氣活血之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茸附益腎丸」中加入「大青鹽」,其原因主要在於:

  1. 清熱解毒,瀉火消腫:大青鹽性寒,味鹹,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消腫之功效。可以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腎陰不足引起的熱象,如口乾舌燥、尿赤灼痛等。
  2. 配伍增效:大青鹽與方中其他藥物,如鹿茸、附子等,相互協調,共同發揮益腎、溫陽、化瘀的功效。大青鹽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避免溫陽藥物過於燥烈,避免滋生濕熱,進一步促進腎陽的恢復。

總而言之,大青鹽在「茸附益腎丸」中發揮清熱解毒、瀉火消腫的功效,並與其他藥物配伍增效,共同達到益腎溫陽、化瘀止痛的目的。

茸附益腎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腎陽之不足: 茴香性溫,入脾、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作用。腎陽不足,則容易出現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茴香溫陽散寒,能夠溫煦腎陽,改善腎陽不足所導致的症狀。

2. 理氣行滯,助補腎之功效: 茴香具有行氣消積、理氣止痛的作用。腎虛常伴有氣滯血瘀,導致腎氣運行不暢,影響腎的補益。茴香理氣行滯,能夠疏通經絡,促進腎氣運行,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補腎作用。

茸附益腎丸中加入桑螵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澀止遺:桑螵蛸性味甘鹹平,具有固澀止遺、補腎縮尿之效。對於因腎氣不足、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滑精、尿頻等症狀,桑螵蛸能有效改善。
  2. 助益腎陽:桑螵蛸入腎經,能補腎陽,與附子、鹿茸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溫補腎陽之力,更能提升藥方整體的補腎效果,達到強壯筋骨、益精填髓的功效。

「茸附益腎丸」中添加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潛陽: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可與鹿茸、附子等溫熱藥材相配伍,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從而使藥效更加溫和,不易造成副作用。
  2. 平肝安神: 牡蠣入肝經,有平肝安神的作用,可緩解鹿茸、附子等藥材可能引發的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使患者在補益腎陽的同時,也能保持精神安定,促進整體療效。

茸附益腎丸中加入鹿角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強筋健骨:鹿角膠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的功效,可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精關不固等症狀。同時,鹿角膠還具有強筋健骨的作用,可治療骨質疏鬆、骨折癒合不良等症狀。
  2. 溫陽散寒,改善寒凝血瘀:鹿角膠性質溫熱,可溫陽散寒,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痛經、宮寒、肢體冰涼等症狀。同時,鹿角膠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

因此,茸附益腎丸中加入鹿角膠,可達到補腎壯陽、強筋健骨、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對於治療腎虛、陽痿、骨質疏鬆、痛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茸附益腎丸

茸附益腎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鹿茸、沉香、天雄、鹿角霜、韭根、大青鹽、茴香、桑螵蛸、牡蠣、鹿角膠等。茸附益腎丸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健骨、壯陽壯陽之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引起的陽痿、早洩、遺精、不孕不育、腰膝酸軟、五更瀉等症狀。

1. 鹿茸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助陽、益精血、強筋骨、壯筋骨的功效。主治腎陽虛衰,陽痿滑精,宮冷不孕,虛勞贏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背痠痛,筋骨痿軟,小兒五遲,女子崩漏帶下,陰疽等症。

2. 沉香

沉香性溫、味苦,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嘔、止咳平喘、補腎、健脾胃等功效。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寒邪犯胃、嘔吐清水、胃寒久呃、虛喘證、寒凝氣滯之胸腹脹痛、以溫中止嘔、治寒凝氣滯之大腸閉不通、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咳嗽、哮喘、胸悶、上熱下寒、氣逆喘息、大腸虛閉、小便氣淋、男子精冷以及脾腎久虛、水飲停積、上乘肺經之咳嗽短氣、腹脅脹滿、小便不利等症狀。

3. 鹿角霜

鹿角霜是一種傳統中藥材,具有止血、補腎益精、固表止汗、補氣、補腎助陽和收斂止血等多種功效。鹿角霜味甘、性涼,歸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血、養肝明目、強筋壯骨、補氣益腎等功效,適用於治療血虛、貧血、肝腎不足、腰膝酸軟、骨質疏鬆、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等症狀。

4. 鹿角膠

鹿角膠是一種中藥材,具有補氣益精、止血、補中益氣、補血、安胎、固崩止帶、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滋陰養血、潤肺止咳等功效。鹿角膠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具有補腎固精,益氣止血,強筋壯骨之效。鹿角膠可治療吐血、下血、崩中不止等出血症狀,還能補益精血,生髮益髓,強壯筋骨,改善虛勞之症,增強人體之元氣。鹿角膠還有安胎、固崩止帶、補腎益精、強筋健骨、滋陰養血、潤肺止咳等功效。鹿角膠是一種很好的補益中藥,但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5. 牡蠣

牡蠣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包括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益氣養血、化痰止咳、生津止渴、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牡蠣入腎經,具有滋補腎陰、益精養髓之功,故可用於腎虛精虧所致的陽痿、早泄、不孕不育等症。牡蠣性微寒,味鹹,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功。牡蠣入胃經,具有健脾益胃、和胃降逆之功,故可用於脾虛胃弱、胃痛嘔吐等症。另外,牡蠣還具有清熱利濕、滋陰補腎、健脾胃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痢疾、黃疸、尿赤等症。

6. 茴香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茴香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等症。

7. 天雄

天雄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散寒除濕、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祛痰鎮咳、壯筋骨等功效。主治風濕痹痛、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風寒感冒、咳嗽氣喘、支氣管炎、肺炎、肺結核等症。

8. 韭根

韭根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明目、固精縮尿、散寒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主治陽痿、早洩、遺精、尿頻、尿急、尿失禁、風濕痹痛、關節疼痛、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

9. 大青鹽

大青鹽性涼,味鹹,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平喘止咳、瀉火解毒等功效。主治濕熱痢疾、黃疸、尿赤、咳嗽氣喘、支氣管炎、肺炎等症。

10. 桑螵蛸

桑螵蛸,性溫、味甘、鹹,具有澀精止遺、固澀收斂、補氣、補腎、安神、利水消腫等多種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遺精早泄、遺尿頻繁、乏力無力、食少便溏、腎虛

傳統服藥法


鹿茸1兩(炙), 沈香2錢半, 天雄半兩(炮), 鹿角霜半兩, 家韭子半兩(酒浸), 青鹽半兩, 茴香半兩(鹽炒), 桑螵蛸1兩(炒), 牡蠣粉半兩, 白石脂1兩, 鹿角膠1兩(炒)。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
每服5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補益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茸附益腎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五三引《經驗秘方》。 組成:鹿茸1兩(炙),沉香2錢半,天雄半兩(炮),鹿角霜半兩,家韭子半兩(酒浸),青鹽半兩,茴香半兩(鹽炒),桑螵蛸1兩(炒),牡蠣粉半兩,白石脂1兩,鹿角膠1兩(炒)。 主治:易泄易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