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內固丸方中加入天雄,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腎壯陽: 天雄性溫熱,具有溫補腎陽之功效,能改善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洩等症狀。內固丸主治腎虛精虧,故以天雄溫腎壯陽,提升腎氣,助於固精止遺。
- 祛寒除濕: 天雄亦能祛除寒濕,對於因寒濕凝滯所致的腰腿疼痛、關節不利等症狀也有效。內固丸中亦加入其他藥材,如杜仲、補骨脂等,共同起到溫腎壯陽、祛寒除濕的作用,以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內固丸中包含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鎮心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心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內固丸主要針對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龍骨能有效安神定志,緩解患者的焦慮不安。
- 固腎止遺: 龍骨具有固腎止遺的作用,能收斂腎氣,防止腎氣外泄,對腎虛遺精、小便頻數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內固丸針對的患者,往往伴有腎氣虧虛的表現,龍骨的加入有助於固腎補虛,提升療效。
內固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陽: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功效,可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精氣不足等症狀。
- 強筋健骨: 鹿茸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可促進骨骼生長,緩解骨質疏鬆,改善風濕痺痛等症狀。
內固丸的組成通常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鹿茸的使用量也需謹慎,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
內固丸中添加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鎮心安神:牡蠣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鎮心安神之效。可平抑心火,緩解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安神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穩定心神、改善睡眠的效果。
- 軟堅散結:牡蠣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能化解痰核,消除腫塊,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藥物配合,可有效改善因痰火鬱結所致的頸項強痛、瘰癧等病症。
內固丸中包含韭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陽補腎: 韭根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陽補腎、助陽固精的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散寒止痛: 韭根亦可散寒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腰痛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療效。
因此,內固丸中加入韭根,旨在通過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等功效,改善患者的腎虛、寒凝等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內固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內固丸」主治範圍廣泛,涵蓋虛勞、寒證、婦科帶下及男性泌尿系統疾病,其核心病機為 陽氣虛衰、下元不固,具體表現如下:
- 五勞虛損(長期勞傷):
- 手足逆冷、肢體羸瘦、面乾少色 → 陽虛失溫,氣血不榮。
- 四肢拘急、不思飲食 → 脾腎陽虛,筋脈失養,運化無力。
- 陰寒重症:如陰毒傷寒(寒邪直中三陰)、四肢厥冷、面青自汗 → 陽氣暴脫,陰寒內盛。
- 下元虛冷證:
- 婦人血臟虛冷、帶下傷中 → 衝任不固,寒濕下注。
- 男子寒疝、小便頻數或失禁 → 腎陽虧虛,膀胱氣化無權。
- 久患滑泄、瀉痢 → 命門火衰,固攝失常。
綜論:此方針對 脾腎陽虛兼下焦不固 之證,以溫補固澀為主要治法。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與功效
- 天雄(炮製附子):
- 大補命門真火,溫腎散寒,為全方 溫陽主力,針對四肢厥冷、陰寒內盛。
- 鹿茸:
- 補督脈、益精血,強化天雄 溫補下元 之功,改善五勞羸瘦、生殖機能衰退。
- 韭子(韭菜子):
- 補肝腎、暖腰膝,專治 遺精、帶下、尿頻,助天雄固攝下焦。
- 龍骨、牡蠣:
- 潛陽固澀,收斂 滑脫之證(如遺精、瀉痢、帶下),並協調陽藥以防虛陽浮越。
組方邏輯
- 溫陽為主,固澀為輔:天雄、鹿茸峻補元陽,韭子助溫下焦;龍骨、牡蠣收斂固脫,形成「補而不散」的結構。
- 標本兼治:
- 治本(陽虛)→ 天雄、鹿茸
- 治標(滑脫)→ 龍骨、牡蠣、韭子
- 臟腑兼顧:
- 腎陽(天雄、鹿茸)、肝經(韭子暖肝)、奇經(龍骨鎮攝),契合「八脈隸屬肝腎」理論。
治療原理
通過 溫補命門、固攝下焦,恢復陽氣溫煦與固攝功能,改善因陽虛導致的寒象、滑脫諸症。尤其適合 陽虛為主,兼見精血不足或滑泄不止 的複雜病證。
總結:內固丸體現了「溫陽固脫」的經典思路,藥物配伍層次分明,針對下元虛冷的病理核心,兼顧氣血與奇經,為治療虛寒性痼疾的代表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天雄半兩,龍骨半兩,鹿茸半兩,牡蠣半兩,韭子半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內固丸具有溫補腎陽、固精止遺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內固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 內固丸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內固丸, 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 組成: 內固丸(《奇效良方》卷三十四。)出處:《奇效良方》卷三十四。組成:天雄半兩,龍骨半兩,鹿茸半兩,牡蠣半兩,韭子半兩。主治:澀精健陽。 。 主治:澀精健陽。
內固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四。 組成:茴香子2兩半(微炒,舶上者),木香1兩,楝實(炒)1兩半,草豆蔻(去皮)3分,乾薑(炮)半兩,吳茱萸(湯洗,微炒)1兩,葫蘆巴(微炒)1兩,補骨脂(微炒)1兩,甘草(炙)1分。 主治:下焦虛寒,脾腎不足,腹脅疼痛。
內固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 組成:硫黃(研)2兩,烏頭(水浸3日,切,以鹽炒黃,去鹽不用)2兩,青橘皮(去白,炒)2兩,茴香子(鹽炒)2兩,楝實(銼,炒)1分。 主治:五勞,手足逆冷,肢體羸瘦,面乾少色,四肢拘急,不思飲食;及陰毒傷寒,四肢厥冷,面青自汗;婦人血臟虛冷,傷中帶下;男子膀胱、小腸寒疝氣痛,或小便頻數,淋漓不禁,及久患滑泄、瀉痢。
內固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七。 組成:丹砂(研)1兩,硇砂(水飛,研)1分,茴香子(炒)半兩,芫花(醋煮,炒焦色)半兩,延胡索半兩,海蛤半兩,楝實(取肉,麸炒)半兩,半夏(湯洗7遍)半兩,葫蘆巴半兩,芸苔子(研)半兩,海桐皮(銼)半兩,高良薑1分,沒藥(研)1分,乳香(研)1分,紅娘子(糯米炒,别研)1分。 主治:下元虛冷,臍腹撮痛,及小腸氣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