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附龍牡湯

參附龍牡湯

CAN FU LONG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方劑學》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4.1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腎經 18%
脾經 16%
肝經 13%
肺經 12%
胃經 8%
膽經 4%
大腸經 4%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參附龍牡湯中加入龍骨,主要是為了 固本培元、鎮靜安神

龍骨性味甘鹹寒,入心、腎經,具有 鎮驚安神、補腎固精、收斂固澀 等功效。其鎮靜安神的作用能緩解患者因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而出現的失眠、心悸、驚恐等症狀。同時,龍骨還有補腎固精的作用,能改善患者腎虛導致的腰膝痠軟、遺精、早洩等問題。

此外,龍骨還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止汗止瀉,對於因氣虛導致的盜汗、自汗、便溏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因此,參附龍牡湯中加入龍骨,能有效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參附龍牡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潛陽,安神定悸: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安神定悸的功效。參附龍牡湯用於治療心悸失眠、虛煩不安等症狀,牡蠣的加入有助於滋陰降火,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和失眠的症狀。
  2. 制約溫燥,防止耗津: 方中人參、黃芪等藥材性溫燥,容易耗傷津液,而牡蠣性寒,可以制約溫燥之性,防止藥物耗傷津液,避免藥效過於燥烈,起到保護陰液的作用。

參附龍牡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氣,助陽氣化水: 附子性溫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溫陽補火、回陽救逆、散寒止痛之效。龍牡以牡蠣、牡蠣為藥,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鎮驚安神之效。參附龍牡湯治療體虛氣弱、陽氣不足、寒濕內盛、水濕不化等症,附子溫陽補氣,助陽氣化水,使寒濕得以化解,水濕代謝正常,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 佐以龍牡,避免燥熱: 附子性溫熱,藥性偏燥,若單獨使用容易引起燥熱。龍牡性寒,味鹹,可以清熱瀉火,滋陰潤燥,與附子配伍,可以起到中和附子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寒熱平衡,更利於治療疾病。

參附龍牡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方中加入人參,可補益氣血,提升機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為後續治療打下基礎。
  2. 扶正祛邪: 人參可扶助正氣,抵禦邪氣入侵,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例如,附子溫陽補火,龍骨、牡蠣鎮驚安神,而人參則可使藥力溫和,避免過於燥烈,達到平衡的效果。

參附龍牡湯中包含甘草,其主要原因為: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參附龍牡湯中含有性寒的附子、龍骨、牡蠣等藥物,甘草可以緩解其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增強藥效。甘草與附子配伍,可增強附子的溫陽之力;與龍骨、牡蠣配伍,可增強其鎮驚安神之效。甘草的加入,有助於使參附龍牡湯整體療效更佳。

參附龍牡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氣行血: 參附龍牡湯主治脾腎陽虛,寒凝血瘀之證。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可溫煦脾腎陽氣,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寒凝血瘀之症狀。
  2. 協調藥性: 方中參、附、龍骨、牡蠣等藥性偏寒涼,加入乾薑可緩解其寒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同時,乾薑可與人參、附子等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補陽益氣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附龍牡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陰陽俱竭,陽越於上」之危候,臨床表現為:

  1. 汗出肢冷:陽氣外越,不能固表,兼津液失攝;肢冷為陽虛不能溫煦四末。
  2. 面色浮紅:虛陽上浮,呈現真寒假熱之「戴陽」證。
  3. 脈虛數或浮大無根:陽氣浮越於外,陰不內守,脈象展現正氣渙散之象。
    此證屬陰陽即將離決之脫證,需急予斂汗固脫、潛陽回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方「參附湯」(人參、附子)

  • 人參:大補元氣,益氣固脫,奠定「扶正」基礎。
  • 附子:溫補命門之火,回陽救逆,助陽氣內返。
  • 配伍意義:人參固氣防附子辛散耗散,附子助人參振奮陽氣,共呈「益氣回陽」之效,針對陽氣外越之本。

2. 加龍骨、牡蠣

  • 龍骨:質重沉降,收斂浮越之陽,兼能固澀止汗。
  • 牡蠣:鹹寒潛陽,助龍骨斂鎮虛陽,並協同固攝津液。
  • 配伍意義
    • 龍骨偏於「靜鎮」,牡蠣長於「潛降」,二者相須,增強潛陽固脫之力。
    • 與參附湯協同,形成「補斂結合」:人參、附子補益內虛之陽,龍牡收攝外浮之陽,標本兼治。

整體方義與治療邏輯

  • 扶正固脫:人參補氣,附子回陽,挽回將脫之正氣。
  • 潛陽斂汗:龍牡沉降,引浮陽歸根,並固澀汗液。
  • 陰陽並調:參附溫陽救逆,龍牡斂陰潛陽,使陰陽相抱,避免離絕。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斂汗潛陽)與「標本同治」(補陽固脫)的思維,適用於陽氣暴脫、真陽外越之危急證候。

傳統服藥法


參附湯加龍骨、牡蠣。
斂汁、潛陽,扶正固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 本方含有附子,有毒,使用時需謹慎。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鄭聲胸悶胸痛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參附龍牡湯, 出處:《方劑學》。 組成:參附湯加龍骨、牡蠣。 主治:斂汗、潛陽,扶正固脫。主治:陰陽俱竭,陽越於上,汗出肢冷,面色浮紅,脈虛數或浮大無根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