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蠣丸
MU L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十三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牡蠣丸中含有牡蠣,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牡蠣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效。其富含牛磺酸、鋅等成分,可調節神經系統,緩解心悸、失眠、焦慮等症狀。
- 軟堅散結:牡蠣亦具軟堅散結之功,可化解積聚於體內的痰核、結石等病竈。其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可促進細胞修復,改善組織營養,有助於清除體內有害物質。
牡蠣丸中加入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大青鹽性寒,味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與牡蠣同用,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並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
- 促進牡蠣藥力的發揮: 大青鹽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能促進牡蠣藥力深入病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大青鹽的鹹味也能更好地掩蓋牡蠣的腥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牡蠣丸方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靜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靜安神、斂汗固精之效。牡蠣本身也具安神定志的功效,龍骨的加入,可以增強牡蠣丸的鎮靜安神作用,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2. 補腎固澀: 龍骨具有補腎固澀之效,可以治療腎虛引起的遺精、滑精、尿頻、遺尿等症狀。牡蠣本身也具補腎固澀的功效,龍骨的加入,可以加強牡蠣丸的補腎固澀作用,對於腎虛引起的各種病症有很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牡蠣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年以後,腎氣虛冷」所致的夢遺滑精、小便白濁。其病機關鍵在於:
- 腎陽虛衰:中年後腎氣漸虧,命門火衰,固攝無力,導致精關不固(遺精)、膀胱失約(白濁)。
- 下焦虛寒:陽虛生寒,寒凝氣滯,氣化不利,溼濁下注,故見小便混濁如米泔。
- 兼夾濕熱或瘀滯:長期腎虛可能伴隨溼熱鬱阻(如苔黃膩)或血絡不暢(如瘀血),方中部分藥物兼顧此類兼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配伍思路
全方以溫腎固澀為主軸,兼顧清熱利溼、化瘀通絡,體現「標本同治」的配伍特點。
溫腎固澀(治本)
- 主藥:牡蠣、龍骨、禹餘糧、白石脂、鐘乳粉、白堊
- 此類礦物藥質重沉降,善於收斂固精,直達下焦澀遺止濁。
- 鐘乳粉、附子、乾薑、桂心溫補命門之火,助腎陽以復氣化之職。
- 主藥:牡蠣、龍骨、禹餘糧、白石脂、鐘乳粉、白堊
清熱利溼(治標)
- 黃連、黃芩:清下焦溼熱,防溫燥藥助火。
- 瞿麥、石韋:通利水道,使溼熱從小溲而去,避免閉門留寇。
- 川大黃:微炒後減其峻下,但保留活血化瘀之效,疏通絡脈。
調和氣血兼止痛
-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防溫燥傷陰。
- 白芷、細辛:辛溫止痛,散寒通竅,緩解腎虛寒凝之腹痛或腰痛。
斂瘡生肌
- 白蘞、烏賊骨:收斂黏膜損傷(如長期遺精或溼熱腐蝕所致尿道澀痛)。
(二)藥物協同效應
- 固澀與通利並用:禹餘糧、牡蠣固精,瞿麥、石韋通淋,形成「通澀互施」的動態平衡,避免單純固澀導致溼熱壅滯。
- 溫陽佐以清熱:桂、附配苓、連,既溫腎又防化火,適合「寒熱錯雜」之證。
三、辨證應用延伸
此方雖以腎陽虛為主證,但組方涵蓋:
- 寒熱並調:適合虛寒為本、溼熱為標的複雜病機(如遺精伴尿道灼熱感)。
- 標本兼顧:固精止遺的同時,通過利溼化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如慢性前列腺炎)。
- 適應年齡:中年後腎氣自衰者,若青年患者屬純虛寒者,可減黃芩、大黃等清利藥。
總結:牡蠣丸以「溫固下元」為核心,輔以清利活血,體現了中醫「復方多靶點」的治療智慧,適用於腎虛夾雜溼熱瘀阻的遺精白濁證。
傳統服藥法
牡蠣1兩(為粉),禹餘糧1兩(燒,醋淬7遍),白芷3分,白石脂1兩,烏賊魚骨1兩(燒灰),乾薑3分(炮裂,銼),龍骨1兩,桂心3分,瞿麥3分,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石韋半兩(去毛),白蘞半兩,細辛半兩,白芍藥1(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連半兩(去須),附子3分(炮裂,去皮臍),當歸3分(銼,微炒),白茯苓3分,黃芩3分,鐘乳粉1兩,白堊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前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中年以後,腎氣虛冷,夢遺泄精,小便白濁等症狀。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牡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石亭脂(研,生用)、牡蠣(用醋浸少時,生用)、青鹽、龍骨(真者,飯上蒸1次)各等分。 主治:中年以後,腎氣虛冷,夢遺泄精,小便白濁。
牡蠣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牡蠣4兩,大黃1斤,柴胡5兩,乾薑3兩,川芎2兩半,茯苓2兩半,蜀椒10兩,葶藶子5合,芒消5合,杏仁5合,水蛭半兩,虻蟲半兩,桃仁70個。 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令人乍寒乍熱,羸瘦盜汗,或加咳嗽,不欲飲食。
牡蠣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牡蠣粉1兩,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當歸3分(銼,微炒),川芎3分,續斷3分,鹿茸3分(去毛,塗酥炙令微黃),乾薑3分(炮裂,銼),代赭1兩,赤石脂1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血海虛損,月水不斷。
牡蠣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一引《護命方》。 組成:牡蠣(火焙,細研)、萆薢、續斷、益智子(去皮)、石斛(去根)、川芎、牛膝(酒浸,切,焙)、狗脊(去毛)、五味子、石硫黃(另研)、山茱萸、巴戟天(去心)、龍骨各等分。 主治:小腸虛寒,小便頻數,便下久而有膜,如乳酪狀。
牡蠣丸,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牡蠣2兩(燒爲粉),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狗脊1兩,白龍骨2兩(燒過),椒紅1兩(微炒),澤瀉1兩,韮子1兩(微炒),鹿茸2兩(去毛,塗酥炙微黃),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皴皮,炙令乾)。 主治:膀胱虛冷,腎氣衰微,小便滑數,白濁。
牡蠣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牡蠣1兩半(燒爲粉),龍骨1兩半,續斷1兩,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破皮,炙乾),遠志1兩(去心),黃耆1兩(刮銼),鹿茸1兩(去毛,酥塗,炙微黃),桂心半兩,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天門冬1兩半(去心,焙),熟乾地黃2兩。 主治:虛勞,四肢羸劣,手足多疼,小便數,心神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