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關丸

玉關丸

YU GU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七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56)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5%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2%
脾經 8%
大腸經 4%
膽經 4%
胃經 4%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玉關丸方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補益肝腎的功效。

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汗、收斂止血的作用。方中加入山茱萸,一方面可補益肝腎之精氣,以固澀止汗,另一方面可收斂止血,並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山茱萸在玉關丸方中起著補益肝腎、固澀止汗、收斂止血的關鍵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玉關丸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腎助陽,散寒止痛:補骨脂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散寒止痛之效。玉關丸主治腎虛陽痿、腰膝冷痛、小便頻數、遺精等症,而補骨脂的溫腎助陽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溫脾健運,止瀉固精:補骨脂亦能溫脾健運,固澀止瀉。玉關丸中常配伍其他溫補藥材,共同發揮溫腎健脾之功效,對於脾腎虛寒所致的腹瀉、遺精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玉關丸方劑中包含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作用。玉關丸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驚恐不安等症,而龍骨能有效平復心神,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2. 固澀止汗:龍骨亦有收斂固澀之效,對於盜汗、自汗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玉關丸中亦含有牡蠣等收斂固澀藥物,與龍骨相輔相成,加強止汗的效果。

玉關丸中使用牡蠣,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牡蠣性寒味鹹,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能平抑心神,消除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與玉關丸整體方義相符,有助於治療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病症。
  2. 收斂固澀:牡蠣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止汗、止瀉,對於心悸失眠伴有盜汗、遺精等症狀者,牡蠣能起到固本止脫的作用,進一步加強方劑療效。

玉關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玉關丸主治水氣上衝,胸悶氣短,茯苓可利水消腫,通暢氣機,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2. 健脾益氣: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助於改善水腫、氣短等症狀。玉關丸中加入茯苓,可以加強整體方劑的健脾利水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玉關丸中使用大青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大青鹽性寒,味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玉關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齒齦腫痛等病症,大青鹽能夠清熱解毒,緩解熱毒對咽喉的侵襲,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2. 引藥入經: 大青鹽味鹹,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玉關丸中的其他藥物,如玄參、板藍根等,需要藉助大青鹽的引導作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藥效,深入咽喉部位,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玉關丸」主治「關鍵不牢,精源失禁,神誌恐怯」,其核心病機在於固攝無力、精氣外泄,體現於三大層面:

  1. 「關鍵不牢」:指下元(腎與膀胱)約束功能失調,表現為遺精、滑泄、小便頻數或失禁。
  2. 「精源失禁」:強調腎精封藏不及,根源在腎氣不固,可能兼見崩漏、帶下或久瀉脫肛。
  3. 「神誌恐怯」:腎主恐,精虧則志怯,反映腎虛波及心神,出現心悸、易驚等症。

此方適用於脾腎兩虛、固攝無權之證,尤其偏重收澀止脫,兼顧中焦(脾)與下焦(腎)之氣化功能。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一)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1. 白麵(炒熟)4兩
    • 性甘溫,入脾經。炒用增強健脾益氣之效,能「實大腸」(《本草綱目》),助脾統攝水穀精微。
  2. 枯礬2兩
    • 酸澀寒,入肺、脾、肝經。煅後燥性增強,善斂腸止瀉、固澀止血,尤長於「澀脫」(《本經逢原》)。
  3. 文蛤(醋炒黑)2兩
    • 鹹平,入腎經。醋炒黑增強收澀之性,傳統用於遺精、崩漏,《藥性論》稱其「治崩中帶下」。
  4. 北五味子1兩(炒)
    • 酸溫,入肺腎心經。炒用斂氣之力更著,既「收耗散之氣」(《醫林纂要》),又寧心神,針對「神誌恐怯」。
  5. 訶子2兩(半生半炒)
    • 生用斂肺下氣,炒用澀腸固脫,兼具宣斂雙向調節,契合「半瀉半固」之病機。

(二)配伍邏輯與方義

全方以**「酸澀固脫」為主軸**,結合**「健脾溫腎」**為輔,構成標本兼治之結構:

  1. 急則治標:收澀止脫

    • 枯礬、文蛤、訶子三藥協同,形成強效收澀網絡:
      • 枯礬斂腸止血,文蛤固精止帶,訶子統攝下焦,三藥分治精、血、津之脫失。
    • 炒製與醋炒增強藥物「酸收」之性,符合「散者收之」(《素問·至真要大論》)原則。
  2. 緩則治本:補益脾腎

    • 白麵健脾益氣,奠定中焦運化基礎,間接助腎固精(土旺生金,金生水)。
    • 五味子補腎寧心,針對「神誌恐怯」,透過斂氣歸元改善精氣耗散。
  3. 動靜結合:生炒並用

    • 訶子半生半炒,生者輕浮走肺以調氣,炒者沈降固下焦,調節氣機升降,防過澀留邪。

(三)治療原理推衍

此方體現「以澀為固,以補為續」的治則:

  • 物理性固攝:透過酸澀藥物直接收斂腸道、精室、胞宮之竅道。
  • 功能性強化:健脾以助氣血生化,補腎以充先天之本,恢復臟腑自身約束力。
  • 心神調節:五味子安神,改善因腎虛導致的恐懼情緒,間接減少情志耗精。

(四)加減法解析

  1. 溫補脾腎藥送服:如補骨脂、益智仁,適用於腎陽虛之畏寒肢冷。
  2. 人參湯送服:大補元氣,針對氣虛下陷之脫肛、崩漏。
  3. 涼藥送服:如黃柏、地榆,用於血熱妄行所致出血,防溫澀助熱。

三、全方特色總結

玉關丸以收澀藥為主力,涵蓋「精、血、水液」三大範疇的失調,並巧妙結合補益與調氣,體現「澀中寓通,固本培元」的配伍智慧。其核心在於重建人體「關閘」機能,使精氣內守,神誌得安,故名「玉關」。

傳統服藥法


白麵(炒熟)4兩,枯礬2兩,文蛤(醋炒黑)2兩,北五味1兩(炒),訶子2兩(半生,半炒)。
上為末,用熟湯為丸,如梧桐子大。
以溫補脾腎等藥隨證加減煎湯送下;或人參湯亦可。如血熱妄行者,以涼藥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尿失禁子宮崩漏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夜間頻尿多尿多痰夜間遺尿

相同名稱方劑


玉關丸,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山茱萸、補骨脂、龍骨、牡蠣、白茯苓、青鹽各等分。 主治:男子婦人關鍵不牢,精源失禁,神志恐怯。

玉關丸, 出處:《證治寶鑑》卷七。 組成:人參6錢,棗仁5錢,牡蠣(煅)5錢,五倍子5錢,枯礬5錢,龍骨5錢,茯神1兩,遠志肉半兩。 主治:遺尿,小便出而不覺。

玉關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白面(炒熟)4兩,枯礬2兩,文蛤(醋炒黑)2兩,北5味1兩(炒),訶子2兩(半生,半炒)。 主治:腸風血脫,崩漏帶濁不固,諸藥難效,及瀉痢滑泄不能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