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香丸方劑中包含龍骨,主要是因為其鎮驚安神、收斂固澀的功效。龍骨為動物骨骼化石,性寒、味甘鹹,歸心、肝、腎經。其入心經能安神定志,入肝經能平肝熄風,入腎經能固腎澀精。因此,在龍香丸中加入龍骨,能有效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寧、遺精滑泄等症狀,起到鎮靜安神、固腎止遺的作用。
龍香丸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潛陽,安神定志: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之效。龍香丸常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牡蠣可協同其他藥材,有效改善肝腎陰虛,達到平肝潛陽、安神定志的作用。
- 軟堅散結,化痰止咳: 牡蠣亦具軟堅散結、化痰止咳之效。對於痰多、咳嗽等症,牡蠣能起到潤肺化痰的作用,輔助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效果。
綜上所述,牡蠣在龍香丸中的加入,不僅能起到平肝潛陽、安神定志的作用,更能輔助其他藥材,達到軟堅散結、化痰止咳的效果,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龍香丸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胃氣不通等症狀,茴香能起到溫暖脾胃、疏通氣機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
- 調和藥性:龍香丸方劑中其他藥材可能偏寒涼,加入茴香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影響藥效的發揮。
龍香丸方劑中含有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龍香丸方劑中常含有其他燥濕化痰之藥,茯苓可以協同作用,避免藥性過燥,同時也能起到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功能,使藥效更為平和。
- 佐助藥性:茯苓性平和,可以起到緩和藥性,避免其他藥物過於燥烈,對脾胃造成損傷的作用。同時,茯苓也能起到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使藥效更好地發揮到下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寒淋」,其病機為兩類:
- 過服寒藥傷陽:熱淋本屬濕熱,但誤用或過服冷藥(如寒涼清熱之劑),導致下焦陽氣受損,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禁。
- 外寒直中下焦:因貪涼取冷(如坐臥冷地、過食生冷),寒氣侵入膀胱(「脬」即膀胱),使腎與膀胱氣化功能失常,無法約束水液,發為遺尿。
此證屬「寒淋」,與熱淋之尿急澀痛不同,特徵為小便頻數失禁、尿色清冷,可能伴隨面白、肢涼等虛寒之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龍骨、牡蠣(煅用):
- 煅後澀性增強,專攻「固攝止遺」。龍骨潛鎮收斂,牡蠣固澀下焦,二者相須為用,直接收斂膀胱失約之水液。
- 兼具「鎮驚安神」之效,小兒遺尿恐與心神不寧相關,此二藥可調和心腎。
茴香(炒):
- 性辛溫,炒後溫散之力稍緩,專入下焦,既能溫腎暖膀胱,又可散寒止痛。
- 其芳香行氣之性,能防龍骨、牡蠣過於壅滯,兼調氣機以助膀胱氣化。
白茯苓:
- 淡滲利濕,配煅龍牡「澀利並用」,既防過澀留邪,又健脾助運,從中焦杜絕水濕下注之源。
赤石脂(一方加):
- 若加赤石脂,則強化「溫澀」之功,針對下焦虛寒滑脫甚者,與龍牡協同固攝。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以龍牡澀其標(急則固攝),茴香溫其本(緩則散寒),茯苓調其運(治中生源)。
- 剛柔相濟:茴香之辛溫散寒與龍牡之沉降收澀相配,温而不燥,澀而不滯。
- 藥簡力專:針對小兒臟腑嬌嫩,用藥輕靈,以糯米糊為丸緩圖,茴香湯送服加強溫通之效。
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古代醫家對「誤治」與「體質」的調節思路:熱淋過用寒涼轉為寒淋,故以溫澀回陽;小兒「臟氣清靈」,無須大溫大補,重在恢復氣化。若兼脾腎陽虛,或可酌加益智仁、烏藥等,然原方已示「量證加減」之範(赤石脂之變通)。
傳統服藥法
龍骨(煅)1兩,牡蠣(煅)1兩,茴香(炒)半兩,白茯苓半兩(一方加赤石脂半兩)。
上為末,糯米糊為丸,如小豆大。
3歲30丸,茴香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寒淋,因熱淋服冷藥太過,小便不禁,或取冷過度,下焦受冷,氣入脬,不能禁止,故遺尿。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龍香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 組成:龍骨(煅)1兩,牡蠣(煅)1兩,茴香(炒)半兩,白茯苓半兩(一方加赤石脂半兩)。 主治:小兒寒淋,因熱淋服冷藥太過,小便不禁,或取冷過度,下焦受冷,氣入脬,不能禁止,故遺尿。
龍香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三引《譚氏殊聖》。 組成:母丁香3個,麝少許,青黛1分,蟾1個(去肚,炙黃)。 主治:小兒多熱發驚,口內饒乾,面色青,咬甲愛鹽,仍吃土,時時咳嗽,夜多聲,氣疳傳臟,心頭痛,掏眼撏眉,不轉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