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物茯苓粉散,顧名思義,方中僅含兩味藥材,其一是茯苓。
茯苓為常用中藥,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肺經。其功效主要有:
- 健脾利濕: 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胃,常用於治療脾虛水腫、泄瀉、痰飲等症。
- 寧心安神: 茯苓能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健忘等症。
故而,茯苓粉散中使用茯苓,正是利用其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來治療相關病症。
二物茯苓粉散的組成中,包含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牡蠣性寒,味鹹,具有鎮心安神、軟堅散結的功效。 茯苓則性平,味甘淡,擅長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兩者配伍,可相輔相成,增強鎮心安神之效,適用於心悸失眠、心煩不寧等症。
- 牡蠣可清熱除煩,並能軟堅散結,與茯苓共用,可加強利水滲濕之效。 對於痰熱壅肺、水濕內停所致的胸悶氣短、咳嗽痰多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總之,二物茯苓粉散中添加牡蠣,是考慮其藥性及功效,旨在加強其鎮心安神、利水滲濕之效,使其更加適合治療心悸失眠、胸悶氣短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物茯苓粉散》首載於《外台秘要》,主治「小兒盜汗不止」。盜汗指夜寐時不自覺汗出,醒後即止,多因陰虛內熱或氣虛不固所致,小兒臟腑嬌嫩,陽氣偏盛,若陰分不足或營衛失調,則易見此證。本方以簡單兩味藥組成,旨在斂汗固表,兼清內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茯苓(四兩):
- 性味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傳統用於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在止汗方中,茯苓作用有三:
- 健脾益氣:通過補益中焦,助營衛之氣生化,間接固表止汗(《靈樞·決氣》云「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 導濕下行:若汗出因濕熱內蘊,茯苓可引濕熱從小溲而去,減少津液外泄。
- 安神定志:小兒夜汗或伴心神不寧,茯苓能安魂魄,調節睡眠狀態。
牡蠣(四兩):
- 性味鹹澀微寒,歸肝、腎經,為經典斂汗藥材。
- 其作用機理包括:
- 固澀止汗:牡蠣煅用後澀性增強,直接收斂肌表孔竅,減少津液外溢(《本草備要》謂其「煅用能固脫斂汗」)。
- 清熱潛陽:小兒盜汗若因陰虛內熱,牡蠣質重可潛降虛火,寒性兼清內熱,標本兼顧。
配伍特點與增效原理:
- 一泄一收,動靜結合:茯苓滲利濕濁,疏通內鬱之熱;牡蠣收斂固澀,防止津液過耗。二者並用,既防牡蠣過斂留邪,又避茯苓滲利傷正。
- 粉劑外用的直達之效:原方強調「有熱輒以粉」,可能直接將藥粉外撲肌表。牡蠣粉質地細膩,可吸附汗液;茯苓粉輕滑,能舒緩皮膚,合以外治法加強止汗效果。
延伸思考:
此方可視為「斂汗清熱」的輕簡代表,尤其適用於小兒體質稚嫩、不耐攻補者。後世《小兒藥證直訣》中「牡蠣散」或受其啟發,但增入黃耆、麻黃根等益氣固表藥,反映針對不同病機的演變。
若盜汗因氣虛甚者,可加黃耆;陰虛甚者,可配伍生地、五味子,然原方簡約,正體現「藥專力宏」之古意。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牡蠣4兩。
上藥治下篩,以粉8兩,合搗為散。
有熱輒以粉,汗即自止。
本方方名,《外台》引作「二味茯苓粉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夜間盜汗大量汗出(病危時)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物茯苓粉散, 出處:《千金》卷五。 組成:茯苓4兩,牡蠣4兩。 主治:小兒盜汗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