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一甲復脈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 牡蠣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其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效。對於心悸、失眠、煩躁不安等症狀,牡蠣能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心神寧靜。
- 軟堅散結: 牡蠣能軟堅散結,對於一些由氣滯血瘀引起的病症,如乳腺增生、甲狀腺結節等,牡蠣能起到疏通經絡、消散腫塊的作用。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時,牡蠣還能幫助改善血脂代謝,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甲復脈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溫病邪熱深入下焦,耗傷真陰,兼見大便溏瀉。
關鍵辨證要點:
- 下焦陰傷:溫病後期,熱邪久羈,灼傷肝腎之陰,常見口乾舌燥、手足心熱、脈虛細數等陰虧之象。
- 大便溏瀉:陰液不足本應腸燥便結,然若出現大便溏薄,提示陰傷已極,兼有固攝失能或濕濁未淨,恐滑泄進一步耗陰。
治療切入點:
此方針對「陰傷未復而瀉濁未止」的矛盾狀態,既要救陰,又需防潤藥加重溏瀉,故調整配伍,以「復陰固腸」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基方加減:
- 加減復脈湯(原方為炙甘草、乾地黃、白芍、麥冬、阿膠、麻仁):主治陰血虧虛、虛風內動之證,具滋陰養血、柔肝息風之效。
- 去麻仁:麻仁質潤滑腸,雖能潤燥,但於便溏者恐助濕滑腸,反洩真陰,故去除。
- 加牡蠣(一兩):
- 潛陽固澀:牡蠣味鹹性微寒,質重可鎮潛浮陽,助防陰虛陽動;其澀性尤能固護腸道,止瀉以防陰液隨泄流失。
- 軟堅祛邪:溫病後期,下焦可能有痰熱瘀結,牡蠣兼能化痰散結,除潛伏之餘邪。
配伍思路:
- 滋陰與固澀並行:地黃、阿膠、麥冬滋補真陰,白芍斂陰和營;牡蠣取代麻仁,既保滋陰之力,又增固腸之效,形成「補而不泄」的格局。
- 標本兼治:以復脈湯基礎救陰治本,牡蠣止瀉治標,針對「溏瀉→進一步傷陰」的惡性循環截斷病勢。
推理延伸功效
- 防虛風內動:牡蠣協同白芍、炙甘草,強化潛鎮之效,對陰亏欲動風者(如輕度肢顫、筋脈拘急)有預防作用。
- 調節腸道氣化:牡蠣斂而不滯,配合甘潤之品,能調節下焦氣化,使腸道恢復「燥濕相濟」之常,非單純止瀉。
此方體現溫病學「存得一分的陰液,便有一分的生機」思想,透過精細調整藥物潤滑之性,在救陰的同時守護中焦運化,為後續治療奠定基礎。
傳統服藥法
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1兩。
溫病深入下焦劫陰,必以救陰為急務。然救陰之藥多潤滑,但見大便溏,不必待日三四行,即以一甲復脈法,復陰之中,預防泄陰之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便溏
相同名稱方劑
一甲復脈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1兩。 主治:下焦溫病,但大便溏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