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煎

一甲煎

YI JIA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腎經 33%
膽經 33%
肝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一甲煎方劑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潛陽:牡蠣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鎮心安神的作用。對於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等症狀,牡蠣可以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使肝火下降,達到平肝潛陽的效果。
  2. 軟堅散結:牡蠣性寒,味鹹,入腎經,具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對於體內痰濕凝結、瘰癧腫塊等病症,牡蠣可以起到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作用,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

因此,在治療肝陽上亢、痰濕凝結等病症的過程中,一甲煎方劑中加入牡蠣,可發揮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一甲煎載於《溫病條辨》,主要針對「溫病下後,大便溏甚」或「傷寒腸出血」兩類證候:

  1. 溫病熱傷陰液,誤下致瀉:溫病本易耗傷陰津,若過用攻下法,易致大腸滑脫不固,出現一日多次溏便。此時脈象仍數,顯示餘熱未清,但需優先固澀止瀉,防陰液進一步流失。
  2. 傷寒熱入血分,迫血下溢:案例中患者因傷寒化熱,灼傷腸絡,出現柏油樣黑便(遠血),伴陰虛內熱見證(手足心熱、口乾不欲飲)。此屬熱瘀交結、陰血耗傷之危候,急當止血護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單方生牡蠣之妙用

  1. 性味功效

    • 生牡蠣味鹹澀、性微寒,質重沉降,兼具「斂澀」與「清熱」雙重特性。
    • 澀腸固脫:其收澀之力直接作用於腸道,止瀉止血(對治便溏、黑便)。
    • 潛陽清餘熱:微寒之性可清殘餘伏熱,質重能降虛火(改善頭暈耳聾、手足心熱)。
  2. 煎服法理路

    • 獨用大劑量(2兩)專攻腸道,以8杯水久煎濃縮,使藥力沉降下焦。
    • 分次溫服,持續維持藥效,避免單次過猛致壅滯。
  3. 配伍延伸思考

    • 後續轉用「一甲復脈湯」(即加減復脈湯去麻仁加牡蠣),顯示初期單用牡蠣急則治標,待便血控制後,轉入滋陰復脈、標本兼治階段。
    • 牡蠣於此方中不僅止血,更為後續滋陰藥(如阿膠、地黃)奠定基礎,防滋膩滑腸。

中醫病機對應

  • 「大便稀黑如柏油」屬「遠血」,病位在小腸或胃,因熱瘀損絡所致。牡蠣鹹寒入血分,既能止血,又可消散瘀熱(《神農本草經》載其治「傷寒寒熱…驚恚怒氣」)。
  • 「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提示陰分受損,牡蠣潛陽之功可斂虛熱下行。

【現代適用延伸】
此方體現「藥簡力專」的急救思維,類似現代「腸道黏膜保護劑」:

  • 牡蠣富含碳酸鈣,可中和局部炎症,形成保護層;其膠質成分可能有助修復損傷。
  • 對「腸道出血伴隨脫水傾向」之病症(如傷寒、潰瘍性結腸炎)具參考價值,然須嚴格辨證屬熱傷陰血者。

(分析立足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未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生牡蠣2兩(碾細)。
水8杯,煮取3杯,分溫3服。
傷寒腸出血:靖某,男性,18歲。罹病已十六日,經服中西藥無效,近兩日病情加劇。脈虛大,體溫39.5℃,頭暈耳聾,口乾舌燥,渴而不欲飲,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大便稀黑如柏油樣。辨證為溫病瘀血(傷寒腸出血)擬以一甲煎治療。一劑諸證悉減,連服四劑基本痊癒。繼服一甲復脈湯數劑,鞏固療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便溏

相同名稱方劑


一甲煎,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生牡蠣2兩(碾細)。 主治:溫病下後,大便溏甚,一晝夜三四次,脈仍數者。傷寒腸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