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香丸

苓香丸

LING XI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刊經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心經 20%
脾經 20%
肝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10%
肺經 10%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苓香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利水滲濕之效,能去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有助於調理脾胃濕氣,改善消化功能。
  2. 健脾安神: 茯苓亦能健脾益氣,補益心脾,安神寧心,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

因此,苓香丸中加入茯苓,能有效針對水濕停滯、脾胃虛弱等症狀,達到利水滲濕、健脾安神之功效。

苓香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理氣止痛: 茴香味辛性溫,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腸胃脹氣、疼痛等症狀。苓香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困、中焦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泄瀉等,茴香的理氣作用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緩解疼痛。
  2. 溫脾暖胃: 茴香性溫,有助於溫脾暖胃,改善脾胃虛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瀉等問題。苓香丸中包含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物,而茴香的溫暖作用可助其發揮效用,更好地調理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苓香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腎之積,奔豚上氣疼痛」。

  • 奔豚病
    奔豚為中醫病名,屬「積聚」範疇,其證見氣從少腹上衝心胸,如豚(小豬)奔突,伴疼痛、喘悶,多因腎虛寒凝、下焦水氣上逆或肝鬱氣衝所致。古籍《金匱要略》言:「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
  • 腎之積
    此處指腎經氣化失常,水寒之邪積聚下焦,引發氣逆上衝。然需辨別屬寒屬熱,而此方以茯苓、小茴香配伍,側重溫化水濕、散寒降逆,故推測其主治偏向「寒性奔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茯苓(四兩)

  • 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本草綱目》稱其「主胸脅逆氣……利小便,伐腎邪」。
  • 作用
    • 針對「水氣上逆」病機,茯苓可導下焦水濕從小便而解,斷奔豚上衝之根源。
    • 其性平和,能健脾助運,防濕濁再生。

2. 小茴香(四兩)

  • 功效:散寒止痛、理氣和胃,《本草匯言》謂其「溫中散寒,立行諸氣」。
  • 作用
    • 辛溫之性可暖腎散寒,化解下焦寒凝氣滯,從根源抑制寒氣引動衝逆。
    • 芳香行氣,能疏解氣機鬱滯,緩解腹痛脹滿。

配伍思路

  • 溫利並行
    • 茯苓「利水」以去其標(上衝之水氣),小茴香「溫散」以治其本(下焦寒積),二者協同,標本兼顧。
  • 動靜相合
    • 小茴香辛散主動,茯苓淡滲主靜,一開一降,調暢氣機而無耗正之弊。

延伸推論
此方藥簡力專,適用於:

  1. 寒濕型奔豚:症見腹冷痛、氣上衝胸、舌淡苔白滑,脈沉弦。
  2. 輕症水氣病:若兼見小便不利、下肢浮腫,亦可藉茯苓之利水作用輔助調理。

潛在加減考量
若寒甚可佐乾薑、肉桂;氣滯明顯加烏藥、沉香;若兼脾虛,配伍白朮、黨參。然原方僅兩味,強調「服盡自愈」,反映其針對單純病機(腎寒水逆)的簡效設計。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小茴香4兩。
上為末,水泛為丸。
每服3錢,開水送下。服盡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相同名稱方劑


苓香丸, 出處:《續刊經驗集》。 組成:茯苓4兩,小茴香4兩。 主治:腎之積,奔豚上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