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絡補管湯

補絡補管湯

BU LUO BU GU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8%
腎經 28%
大腸經 12%
心經 12%
膽經 7%
胃經 5%
肺經 5%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絡補管湯中包含龍骨,主要原因在於其鎮靜安神固澀止瀉的功效。龍骨性味甘鹹平,歸心、肝、腎經,具有重鎮安神的功效,可平息躁動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另一方面,龍骨亦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止瀉止汗,對於因脾胃虛弱、腎氣不固而導致的泄瀉、遺精、盜汗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因此,在補絡補管湯中加入龍骨,不僅能安神定志,更能固澀止瀉,協同其他藥材達到補益絡脈、固本培元的效果。

補絡補管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牡蠣味鹹寒,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軟堅散結的功效。補絡補管湯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血瘀不通引起的諸症,牡蠣可起到疏肝解鬱、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促進氣血流通。
  2. 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牡蠣性寒,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補絡補管湯中常包含一些溫燥藥物,牡蠣可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也能起到清熱解毒、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效果。

補絡補管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1. 補腎固精: 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等症狀,山茱萸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補絡補管湯中往往配伍其他滋補腎氣的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共同達到補腎固精、滋陰益髓的效果。
  2. 收斂固澀: 山茱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能改善因腎氣不足導致的尿頻、尿急、尿失禁等症狀。在補絡補管湯中,山茱萸與其他收斂固澀藥材,如芡實、金櫻子等協同作用,共同起到收斂固澀、止瀉止帶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

補絡補管湯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三七性溫,味苦甘,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之功效。補絡補管湯多用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疾病,三七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恢復經絡暢通。
  • 補氣益血: 三七不僅能活血化瘀,同時也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補絡補管湯常需兼顧補氣養血,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三七則能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絡補管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咳血吐血,久不癒者」,屬氣血耗傷、絡脈不固之證。久病出血,必傷陰血,而氣隨血脫,甚則陰陽兩虛。此時止血為先,兼補虛斂澀,標本兼顧,方能止久漏、固漏巵。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生龍骨、生牡蠣(各一兩,搗細)

    • 龍骨、牡蠣並用,取其「重鎮降逆,收澀固脫」之功。
    • 生用更存其潛陽之性,可斂浮越之氣,鎮上逆之血。《醫學衷中參西錄》言其能「固澀止血,兼以安魂魄」
    • 對咳血吐血屬虛火上炎、氣血上衝者,此二藥可降逆止血,兼防氣血脫散。
  2. 黃肉(山茱萸,去核一兩)

    • 山茱萸酸溫,為補肝腎、斂元氣之要藥。張錫純謂其「大能收斂元氣,固澀滑脫」。
    • 此處用之,一則固攝下焦精氣,二則防龍骨、牡蠣過澀留瘀,因其兼有「通利九竅」之能,使補而不滯。
    • 咳血日久,肝腎陰虧,山茱萸可補肝陰而生血,協同龍牡加強固脫之力。
  3. 三七(二錢,研細藥汁送服)

    • 三七為止血化瘀聖藥,既能止血,又無留瘀之弊。
    • 針對久病咳血,常有「虛中夾瘀」之機,單用收澀恐致血止瘀留,反覆出血。三七止血同時化瘀,標本兼顧。
  4. 赭石(加減用)

    • 若血仍不止,加赭石重鎮降逆,直折衝氣上逆。其性沉降,協龍牡增強鎮攝之力,尤宜於肝胃氣逆之吐血。

全方邏輯與配伍特點

  • 重鎮固澀為本:以龍骨、牡蠷收斂浮越,固攝血絡,止血防脫。
  • 補虛不留瘀:山茱萸補肝腎之虧,三七止而不滯,補中寓通。
  • 降逆為標:赭石加減強化鎮逆,針對氣血上衝病機。

此方反映「急則治標,緩顧其本」思路,標本兼治,補澀並行,為治久病虛性出血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生龍骨(搗細)1兩,生牡蠣(搗細)1兩,黃肉(去淨核)1兩,三七2錢(研細,藥汁送服)。
服之血猶不止者,可加赭石細末5-6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胃腸出血咳嗽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補絡補管湯, 出處:《衷中參西》上冊。 組成:生龍骨(搗細)1兩,生牡蠣(搗細)1兩,萸肉(去淨核)1兩,三七2錢(研細,藥汁送服)。 主治:咳血吐血,久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