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丸

QI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0%
脾經 17%
肝經 16%
心經 11%
肺經 11%
胃經 6%
大腸經 3%
膽經 1%
三焦經 1%
腎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七子丸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效。七子丸主治小兒百日咳,而五味子能收斂肺氣,止咳化痰,輔助其他藥物緩解咳嗽症狀。
  2. 補腎益精:五味子入腎經,可補腎益精,增強腎氣。七子丸中其他藥物如菟絲子、覆盆子等也具有補腎作用,五味子與之相配伍,可共同增強補腎效果,提升治療效力。

七子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女性不孕、經期不調等問題。其中,菟蕬子(又稱菟絲子)作為組成成分之一,具有多種藥理作用。

首先,菟蕬子含有豐富的植化素,能夠調節內分泌,促進卵巢功能,對於改善女性的生育能力具一定的幫助。其次,菟蕬子有助於補腎固精,強化腎臟的功能,這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是提高生育力的關鍵。此外,菟蕬子還具有抗氧化特性,能夠減緩衰老過程,保護生殖系統的健康。

綜合來看,菟蕬子的加入不僅豐富了七子丸的藥效,還增強了其補益腎精、調理女性生殖系統的功能,因此被廣泛應用於中醫婦科治療中,特別是在需要提升生育能力的情況下。

在中藥方劑「七子丸」中加入韭根,主要是利用韭根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韭根能夠溫腎壯陽、散寒止痛,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疼痛等症狀。

七子丸中包含覆盆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固腎澀精:覆盆子性溫味甘,入腎經,能滋補腎氣,固精縮尿,適用於腎虛遺精、滑精、尿頻等症。七子丸主治小兒遺尿、夜尿,而覆盆子能固腎澀精,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補益肝腎:覆盆子亦有補益肝腎的作用,能改善肝腎不足導致的精氣虧虛、面色蒼白、頭暈眼花等症狀。七子丸中其他藥材如山茱萸、芡實等也有補益肝腎之效,覆盆子與之配合,能加強補益效果。

七子丸方劑中包含蛇牀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殺蟲止癢: 蛇牀子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其功效為疏肝理氣、殺蟲止癢,有助於治療因肝氣鬱滯、濕熱下注所致的陰癢、帶下、濕疹等症狀。七子丸主治小兒疳積、蟲積腹痛等,蛇牀子可輔助消積化滯,並針對病程中可能出現的濕熱、瘙癢等症狀。
  2. 配伍增效: 七子丸中其他藥材如使君子、檳榔等,也具有消積殺蟲的功效。蛇牀子的加入,一方面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殺蟲止癢的功效,另一方面又能促進藥效的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小兒疳積、蟲積等疾病。

七子丸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七子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癥候,而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驅散體內寒邪,有助於改善寒凝血瘀的症狀。
  2. 回陽救逆: 附子具有回陽救逆的作用,可溫補心陽,改善心氣不足,對於寒凝心脈導致的陽氣虛衰,能起到溫補陽氣、回陽救逆的功效。

總之,附子在七子丸中起著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症狀。

七子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七子丸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茯苓可助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消除積滯,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利水滲濕: 七子丸中一些藥材如山藥、芡實等具有補脾益腎之功效,但同時也可能造成脾腎之氣鬱積。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有效地將脾腎之氣鬱積化解,避免藥物相互抵消,增強藥效。

七子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能清熱解毒、祛風止痙。對於七子丸治療的小兒驚風、抽搐、痙攣等症狀,白僵蠶可起到舒緩痙攣、止驚的效果。

2. 消積化痰:白僵蠶亦具消積化痰之功,可改善小兒因食積、痰阻所致的腹痛、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

白僵蠶在七子丸中與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小兒疾病的功效。

七子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能補腎陽、益精血、填精髓,與七子丸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起到補腎壯陽、強壯筋骨、改善腰膝痠軟等功效。
  2.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肉蓯蓉亦具潤腸通便之效,可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並利水消腫,有助於整體腎氣運行通暢。

總而言之,肉蓯蓉的加入,可增強七子丸的補腎壯陽、益精填髓、潤腸通便等功效,使其藥效更加全面。

在中藥方劑「七子丸」中加入鹿茸,主要是利用鹿茸補腎壯陽、促進血液生成的作用。鹿茸能夠補腎壯陽、促進血液生成,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疼痛等症狀。

七子丸中加入益智仁,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健脾益智,提高智力: 益智仁性溫味甘,具有健脾開胃、益智安神之效。七子丸主治小兒脾虛、智力低下、面色蒼白、食慾不振等症。益智仁的加入,可增強脾胃功能,改善營養吸收,提高腦部發育,達到益智的效果。
  2. 佐使行氣,助藥力達: 益智仁氣味芳香,可行氣止痛,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效力。七子丸中其他藥物如茯苓、山藥等,也具有健脾益智的作用,益智仁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療效。

七子丸中包含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止痛: 沉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的功效。七子丸主要針對小兒疳積、腹痛、腹脹等症狀,沉香可以疏通氣機,緩解疼痛,並促進脾胃消化,增進食慾。

2. 溫腎助陽: 七子丸中也包含補腎的藥物,而沉香能夠溫腎助陽,補腎氣,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補腎健脾、溫陽散寒的效果。

沉香在七子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理氣止痛,還能溫腎助陽,有助於改善小兒疳積等症狀。

七子丸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七子丸以治小兒疳積為主,而小兒脾胃虛弱,易受外邪侵襲,導致疳積症狀。黃耆補氣固表,能增強抵抗力,防止外邪入侵,同時也能改善脾胃功能,利於消化吸收。
  2. 扶正祛邪: 黃耆不僅補氣,也能扶正祛邪,幫助機體抵抗病邪。七子丸中包含多味藥材,共同作用於病竈,而黃耆能協調藥性,提升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癒疳積的目的。

七子丸中加入遠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安神定志,化痰開竅: 遠志味苦辛,性溫,入心、肺經,具有安神定志、化痰開竅的功效。七子丸主治小兒驚癇,而遠志能平息驚恐,鎮定神志,並有助於痰濁的排除,促進神志清醒。
  2. 增強補益效果: 七子丸以補益脾腎為主,遠志性溫,可溫補心脾,增強補益效果,促進藥效的發揮,使療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遠志的加入,既能安神定志,化痰開竅,又能增強補益效果,有助於治療小兒驚癇,提高療效。

在中藥方劑「七子丸」中加入陽起石,主要是利用陽起石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功效。陽起石能夠補腎壯陽、固精止遺,對於治療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腎虛導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狀。

七子丸中包含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七子丸主治腎虛精虧,導致的遺精、滑精、陽痿等症狀,熟地黃能補腎精,固腎氣,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2. 填精益髓:熟地黃能填精益髓,改善因腎虛導致的精髓不足、頭髮早白、腰膝酸軟等症狀。七子丸中其他藥材如山萸肉、枸杞子、茯苓等也具有補腎益精的作用,與熟地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

主治功效


七子丸主治功效分析

此處的「七子丸」並非傳統意義上由五味子、菟絲子、韭根(韭菜子)、覆盆子、蛇床子等組成的七子丸,而是出自《明目至寶》的一則針對眼疾的方劑。儘管名稱相似,但兩者組成和主治皆有差異。

主治功效

從《明目至寶》的記載來看,此「七子丸」主要用於治療**「腎氣上攻,肝虛膽盛,漸生障膜,不見光明」**的眼疾。換言之,此方針對的是由於腎、肝、膽三臟失調所導致的視力障礙,症狀表現為逐漸形成的障膜,最終導致視物不清甚至失明。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的組成和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 疏肝明目: 方中以當歸、決明子、青葙子為主要用藥, 可滋養肝血,清肝明目。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肝血充足才能滋養雙目。
    • 決明子: 清肝明目,潤腸通便。常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等症。
    • 青葙子: 清肝明目,祛風止癢。主要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目翳、視物昏花等症。
  2. 補益肝腎: 菟絲子在此方中扮演補益肝腎的角色, 可平補肝腎,益精明目。

    • 菟絲子: 補腎益精,養肝明目。中醫認為「腎主水,肝主木,水能生木」,腎精充足則肝木得養,目得其養。
  3. 利水明目: 車前子在此方中可以清熱利尿、祛痰明目。

    • 車前子: 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4. 祛風散邪: 荊芥子有祛風散邪的作用,可以疏散表邪,防止外邪侵入。

    • 荊芥子: 解表散風,透疹。用於風寒感冒,頭痛,目癢,咳嗽,咽喉腫痛,麻疹,癰腫,瘡疥初起。
  5. 平抑腎氣: **天麻子(或火麻子)**在此方中用量以及功效需要進一步考證, 古文中提到可能是天麻子或者火麻子, 從整個方劑的組成和主治來看, 更可能是天麻子, 有助於平抑肝陽上亢,防止腎氣上攻。

    • 天麻子: 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
  6. 活血通絡: 後加的當歸、生地黃,更進一步加強活血通絡,滋陰涼血的功效,使得藥效可以直達病所。

  7. 製劑工藝: 使用蜜丸的形式,並且用當歸、生地黃研爛和藥,使得藥效更加持久且溫和。

總結: 此「七子丸」通過疏肝、補腎、利水、祛風、平抑腎氣、活血等途徑,綜合調節肝、腎、膽三臟的功能,從而達到改善視力、消除障膜的治療效果。它針對的是一種虛實夾雜的病機,既有肝虛膽盛的實證,也有肝腎不足的虛證,因此方劑組成也體現了補瀉兼施的原則。

無其他方劑分析內容。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1兩(淨),菟絲子1兩(先篩去灰,卻用酒浸2-3日,蒸,擂細,焙乾,研用之),韭子1兩(炒),覆盆子1兩(去蒂,酒洗),蛇床子0.5兩, 黑附子1兩(炮,去皮臍),白茯苓0.5兩(去皮),原蠶蛾1兩(酒煮),肉蓯蓉1兩(酒焙乾,先洗),鹿茸1兩(酒炙,去皮毛),益智子1兩(去皮),沈香0.5兩(不見火),黃耆0.5兩(蜜炙),遠志0.5兩(湯洗,去心),陽起石1兩(煅,細研如粉),熟地黃1兩(湯洗,酒拌蒸)。
弱甚者,加天雄半兩(炮,去皮);腳腰酸痛者,加杜仲1兩(去皮,薑汁炒去絲),石斛1兩(去根)。
上為細末,酒煮糯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70丸,空心、鹽酒或鹽湯吞下。只與男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子丸具有補腎助陽、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婦人聞淩霄花氣不孕。但本方性溫熱,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女性不孕症

相同名稱方劑


七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六引《便産須知》。 組成:五味子1兩(淨),菟絲子1兩(先篩去灰,卻用酒浸2-3日,蒸,擂細,焙乾,研用之),韭子1兩(炒),覆盆子1兩(去蒂,酒洗),蛇床子半兩,黑附子1兩(炮,去皮臍),白茯苓半兩(去皮),原蠶蛾1兩(酒煮),肉蓯蓉1兩(酒焙乾,先洗),鹿茸1兩(酒炙,去皮毛),益智子1兩(去皮),沉香半兩(不見火),黃耆半兩(蜜炙),遠志半兩(湯洗,去心),陽起石1兩(煅,細研如粉),熟地黃1兩(湯洗,酒拌蒸)。 主治:婦人聞淩霄花氣不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