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根湯

二根湯

ER GEN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16.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肝經 25%
脾經 25%
腎經 12%
肺經 12%
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根湯」方劑中加入「韭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韭根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氣凝滯而導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行氣活血: 韭根含有多種揮發油成分,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二根湯」中加入「韭根」,能發揮溫陽散寒、行氣活血的功效,達到治療寒凝氣滯、脘腹冷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的效果。

二根湯中加入山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二根湯常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楂能有效幫助消化,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2. 活血化瘀:山楂亦具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積滯,減輕腹部疼痛。二根湯中常加入山楂,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並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根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痔瘡」,其用法為外洗患處,屬外用方劑。古代醫家取桑白根皮與李子根配伍,透過煎湯淋洗局部,利用其清熱、消腫、收斂之性,緩解痔瘡腫痛、出血等症狀。外治法直接作用患處,避風操作以防邪氣趁虛侵入。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桑白根皮(桑白皮)

  • 性味歸經:甘寒,入肺經,兼走大腸。
  • 功效:瀉肺行水、清熱涼血,古籍亦載其能「利五臟,消水腫」(《本草綱目》)。肺與大腸相表裏,桑白皮清肺熱,可間接疏泄大腸濕熱;其收斂之性亦可止血,對痔瘡出血有效。

2. 李子根

  • 性味歸經:苦澀涼,入肝、大腸經。
  • 功效: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滇南本草》提及其「治跌打損傷,散血消腫」。外用可緩解局部充血疼痛,針對痔瘡鬱熱瘀滯之病機。

配伍邏輯
兩藥均屬根皮類,中醫取象比類認為「根類下行」,能引藥力至下部病所。桑白皮偏清上部肺熱,間接調大腸;李子根直接清大腸濕熱瘀滯,二者協同:

  • 清熱:化解濕熱下注所致痔腫。
  • 收斂:苦澀之性斂瘡止血,減輕黏膜損傷。
  • 散瘀:改善局部氣血瘀阻,緩解疼痛。

治療原理
痔瘡多因風濕熱邪蘊結大腸,氣血鬱滯而成。此方以清熱為主,輔以收斂散瘀,外洗使藥力直達病灶,符合「熱者寒之」「急則治標」之則,適合痔瘡急性發作期。

傳統服藥法


桑白根皮、李子根各等分。
上銼細。
每服3匙,水2碗,煎1碗,避風淋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根湯,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二。 組成:韭菜根、山楂根。 主治:痔瘡。

二根湯,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五引張渙方。 組成:桑白根皮、李子根各等分。 主治:小兒尿竈火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