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丸

山楂丸

SHAN ZHA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6.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楂丸中包含山楂,主要原因有二: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其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之功效,能有效解決食積不消、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因此,山楂成為消食化積類中藥方劑的常用藥材。
  2. 活血化瘀: 山楂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的消散。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胸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山楂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山楂丸正是利用山楂的消食化積和活血化瘀功效,針對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楂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主治:內傷飲食。
延伸應用:因飲食積滯導致的脘腹脹滿、噯腐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狀,尤其適合小兒脾胃虛弱、運化無力之證。此方強調「消食健脾胃」,既能直接化解食積,又能間接調理脾胃功能,符合中醫「消補兼施」的思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山楂(蒸熟,去核)

  • 藥性: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
  • 作用
    • 消食化積:山楂最擅長消解油膩肉食之積,《本草綱目》載其「化飲食,消肉積」。蒸製後酸味稍減,更增甘溫之性,減緩刺激性,適合脾胃虛弱或小兒服用。
    • 活血散瘀:透過疏通氣血間接助脾胃運化(氣行則食消)。
    • 去核用意:中醫認為核多具下行破氣之性,去核可避免傷正,專注消食健脾。

2. 輔佐:蜂蜜為丸

  • 藥性:甘平,歸脾、肺、大腸經。
  • 作用
    • 補中緩急:蜂蜜的甘味能補益脾胃之氣,緩解山楂的酸斂,使消食不傷正。
    • 調和丸劑:作為黏合劑,使丸藥緩釋,延長藥效於脾胃的作用時間。
    • 潤腸通便:輕度潤下有助于排解積滯,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3. 送服法:白湯(熱水)

  • 原理:熱水能溫通中焦,助藥力散行,加強消食效果,同時避免生冷阻滯氣機。

組方邏輯與整體機轉

  1. 消補結合

    • 山楂主「消」,蜂蜜主「補」,合而調理脾胃的運化與受納功能。針對「內傷飲食」的本質(脾胃受損後飲食停滯),既祛邪(消積)又扶正(健脾)。
  2. 藥性調整

    • 山楂蒸熟後降低生酸之性,減少對胃黏膜的刺激;蜂蜜的甘緩進一步中和酸性,使全方溫和宜於久服,尤其適合小兒「脾常不足」的體質。
  3. 劑型設計

    • 丸劑「緩圖」的特性,契合食積需逐步化散的病理特點,避免湯劑速效但易耗氣的缺點。

中醫理論依據

  • 《脾胃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本方通過消導+補益,恢復脾胃升降之樞。
  • 「六腑以通為用」:山楂的消導配合蜂蜜的潤下,能通降胃氣,解決「胃不和」引起的脹滿。

此方簡潔而深契中醫「標本兼治」原則,充分展現古代民間驗方的實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山楂(蒸熟,去核)。
消食健脾胃,小兒尤益。
搗爛,蜜糖為丸.
白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山楂丸, 出處:《良朋匯集》卷一。 組成: 山楂丸(《良朋匯集》卷一。)出處:《良朋匯集》卷一。組成:山楂(蒸熟,去核)。主治:消食健脾胃,小兒尤益。 。 主治:消食健脾胃,小兒尤益。

山楂丸, 出處:《醫門八法》卷二。 組成:東山楂2兩,香附1兩,陳皮5錢,砂仁5錢,枳殼5錢,萊菔子5錢,法夏5錢,雲皮5錢,白芍5錢,神曲5錢,連翹5錢,川朴5錢,麥芽5錢,三棱5錢。 主治:內傷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