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山楂子散中包含山楂,主要原因如下:
- 消食積: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功效。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能有效改善。
- 活血化瘀:山楂還具有活血化瘀、通脈的作用。對於血瘀引起的胸痺、心痛、腹痛等,山楂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山楂子散中加入山楂,主要利用其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食積、血瘀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山楂子散」主治「便血及腸風服藥不效」,意指此方針對長期便血、腸風下血(類似現代痔瘡出血或腸道炎症出血),且其他藥物無效時使用。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出血多與「瘀阻腸絡」或「血熱妄行」相關,山楂子散以化瘀止血為核心,佐以清熱涼血之品,標本兼顧。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楂肉(炒,研)
- 山楂炒炭後性味微溫,既能消食化積,又具收澀止血之效。炒炭增強其吸附固攝作用,適用於腸道出血。
- 中醫理論中,瘀血阻絡可致血不歸經。山楂活血而不峻猛,兼能化瘀止血,符合「通因通用」思路,通過化瘀以止便血。
加減:鮮血者加山梔、槐花
- 山梔:清熱涼血,針對血熱引起的出血(血色鮮紅、量多),直折火勢以止血。
- 槐花:專治腸風下血,現代研究證實其含蘆丁可增強毛细血管抵抗力,協同山楂炭收斂止血。
- 此加減體現「熱者寒之」原則,對急性、熱性出血治標。
用法:艾湯調下
- 艾葉溫經止血,煎湯送服可緩解山楂炭的澀滯之性,兼顧腸道虛寒(久病可能兼寒)。艾葉與山楂炭一溫一澀,強化止血,但無燥熱助火之弊。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化瘀止血」為主軸,結合「清熱涼血」或「溫通固澀」的靈活加減,解決腸絡瘀阻或血熱並存的複雜病機。其邏輯層次如下:
- 通瘀:山楂活血化瘀,消除腸道瘀阻,改善局部血流。
- 攝血:炒炭後收澀,直接止血。
- 清熱(加味):山梔、槐花針對血熱,防止熱迫血妄行。
- 溫調(艾湯):艾葉反佐,防過涼致瘀,兼顧中焦虛寒。
全方體現中醫「止血不忘化瘀」「寒熱并用」的辨證思維,適用於頑固性便血屬瘀熱交結者。
傳統服藥法
楂肉(炒,研)。
血鮮者,加山梔、槐花。
去瘀。
艾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山楂子散, 出處:《類證治裁》卷七。 組成:楂肉(炒,研)。 主治:去瘀。主治:便血及腸風服藥不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