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丸

山茱萸丸

SHAN ZHU Y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熱 (1.1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肝經 17%
心經 16%
肺經 13%
大腸經 9%
胃經 9%
脾經 7%
膀胱經 3%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茱萸丸中含有山茱萸,乃因其藥性溫和,味酸甘,入肝腎二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止汗斂汗等功效。

方中以山茱萸為君藥,其補腎固精之效甚佳,能治療腎虛腰痛、遺精滑精、盜汗虛汗等症。此外,山茱萸亦能收斂固澀,對於脾腎虛弱所致的久瀉不止亦有一定療效。因此,山茱萸在山茱萸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發揮其補腎固澀、止汗斂汗之功效。

山茱萸丸中包含鹿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補腎,強壯筋骨: 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強壯筋骨、益精髓的作用。山茱萸性溫,味酸澀,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汗、收斂固精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溫補腎陽的效果,適用於腎陽不足,腰膝痠軟,陽痿遺精,滑精早泄,以及筋骨痿軟等症。
  2.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山茱萸偏於滋陰,鹿茸偏於溫陽,兩者合用,可以陰陽互補,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全面,療效更顯著。

因此,山茱萸丸中加入鹿茸,是中醫藥理論指導下,根據藥物功效和性狀,進行合理配伍的結果。

山茱萸丸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寒熱相濟,以求陰陽平衡。

山茱萸性溫,入肝腎,善於滋陰補腎,固澀止汗。附子性熱,入心脾,溫陽補火,回陽救逆。

山茱萸滋補肝腎陰虛,而附子溫補心脾陽氣,二者相配,寒熱相濟,可使陰陽調和,相得益彰。

此外,附子可助山茱萸溫陽化氣,促進藥力深入腎臟,達到更好的滋補效果。故山茱萸丸中加入附子,旨在以溫補陽氣,助陰補腎,方能使藥效更顯著。

山茱萸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腎助陽,斂肺止咳: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補益腎氣的作用。山茱萸擅長補益肝腎,而五味子則能助其固腎助陽,並兼具斂肺止咳之功效,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增強補益作用,防治虛脫:五味子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人體抗病能力,並具有抗疲勞、抗衰老作用。加入山茱萸丸中,可增強其補益效果,防治因腎氣不足導致的虛脫、乏力等症狀。

山茱萸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益精填髓: 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膀胱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與山茱萸、熟地黃等藥材協同作用,可增強補腎固精之功,更能溫腎助陽,改善陽痿、早泄等腎虛所致的病症。
  2. 滋陰潤燥,潤腸通便: 肉蓯蓉性潤,能滋陰潤燥,並可潤腸通便,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腸燥便祕。與山茱萸、當歸等藥材配合,更能滋陰補腎,調和陰陽,全面提升療效。

山茱萸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溫陽助陽:巴戟天性溫,味甘辛,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助陽的功效。山茱萸丸以滋陰補腎為主,但對於腎陽虛寒者,單純滋陰恐致陰盛陽虛,故加入巴戟天以溫陽助陽,達到陰陽平衡。
  2. 協同作用,增強功效:巴戟天與山茱萸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補腎固精、益氣養血的效果。巴戟天可促進腎氣充沛,山茱萸則可滋陰補腎,二者相輔相成,使藥效更顯著。

山茱萸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火除濕: 山茱萸性溫,滋腎固精,但久服易滋膩生濕,而澤瀉性寒,能利水滲濕,可解山茱萸的燥熱之弊,避免濕熱內蘊。
  2. 配伍相輔: 山茱萸固腎澀精,澤瀉利水滲濕,二者相配,一補一瀉,陰陽調和,可使藥效更為顯著。

山茱萸丸中加入禹餘糧,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精: 山茱萸丸以補腎固精為主要功效,禹餘糧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止遺的作用,與山茱萸相輔相成,增強其補腎固精之效。
  2. 調和藥性: 山茱萸性溫,味酸,偏於收斂,禹餘糧性溫,味甘,偏於滋潤,兩藥合用,可以調和藥性,使藥力更加平和,減少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療效。

山茱萸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緩解肝腎陰虛所導致的熱象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山茱萸則性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汗的作用。兩者配伍,寒熱相濟,一瀉一補,既能補益肝腎之陰,又能清泄肝腎之熱,達到滋陰降火、清熱涼血的效果,對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潮熱盜汗、口乾咽燥、腰膝痠軟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山茱萸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磁石。磁石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平穩脾胃、鎮靜安神的功效。其性寒,味甘,能夠幫助對抗內熱,調和腸胃,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磁石還有收斂作用,能夠對治療泄瀉、出汗過多等情況有所幫助。在山茱萸丸的組成中,磁石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

山茱萸本身具有滋補肝腎、增強體力的功能,搭配磁石後,能夠更有效地促進體內陰陽平衡,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在中醫理論中,身體的健康狀態往往與氣血、陰陽的平衡有關,而磁石的加入,有助於調整這些內部環境,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因此,磁石的存在不僅豐富了方劑的組成,也提升了山茱萸丸在臨牀應用中的廣泛性與有效性。

山茱萸丸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 山茱萸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液,而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二者搭配,可起到滋陰降火,緩解山茱萸燥熱之性,避免傷陰。

2. 協同補腎: 山茱萸為補腎固精要藥,而麥門冬則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二者配合,可以滋養腎陰,達到滋陰補腎的功效。同時,麥門冬還能緩解山茱萸補腎之藥性可能造成的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山茱萸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腎虛和相關的症狀。在其成分中,赤石脂的添加具有重要意義。赤石脂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收斂作用,能夠有效地促進機體內部環境的穩定。其性質溫和,能夠調和脾胃,對於改善消化功能也有顯著效果。此外,赤石脂還有助於止瀉,對於腎虛引起的腹瀉症狀,能夠起到輔助療效。

赤石脂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安神、鎮靜的作用,對於因腎虛而導致的失眠、焦慮等精神症狀,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效果。因此,山茱萸丸中加入赤石脂,能夠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使其不僅可以補腎,還能收斂身體的不適,達到全方位的治療效果。總體而言,赤石脂的作用使得山茱萸丸在中醫治療中更具針對性和效果。

山茱萸丸中加入龍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腎固精,止汗固澀: 龍骨味甘鹹,性平,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收斂固澀的作用。與山茱萸、熟地等藥物配合,可加強滋陰補腎、固精止汗的效果,適用於腎虛精虧、遺精滑泄、盜汗虛汗等症。

2. 鎮驚安神,緩解失眠: 龍骨還有鎮驚安神的作用,對於因腎虛陰虧導致的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能夠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配合山茱萸等滋陰補腎的藥物,可更有效地改善睡眠品質。

山茱萸丸中加入瓜蔞,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緩解藥性: 山茱萸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出現燥熱上火、口乾舌燥等症狀。瓜蔞味甘性寒,能清熱解毒,與山茱萸相配,可起到緩解藥性、降低燥熱的功效,使藥性更平和。
  2. 助藥力: 瓜蔞能利水滲濕,對於山茱萸滋腎固精、補益肝腎的功效起到輔助作用,有利於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山茱萸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作用,可緩解山茱萸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度溫補而傷陰,平衡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
  2. 養血安神: 生地黃還能滋養心血,安神定志,與山茱萸的補腎固精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山茱萸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旨在補腎固精、溫陽止瀉。方中之韭根,性溫味辛,入肝腎經,自古被譽為「肝腎之菜」。韭根能溫補肝腎,壯陽固精,對於治療腰膝酸軟、遺精早泄等症具有獨特療效。此外,韭根還能行氣活血,對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疝氣等亦有裨益。在山茱萸丸中,韭根與山茱萸、肉桂等藥物相配,共同發揮溫補肝腎、固精止瀉之功,尤其適用於腎虛導致的各種病症。此方結合多種藥材之長,相輔相成,是中醫治療腎虛的一劑良方。

山茱萸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陽固精:山茱萸丸主治腎陽不足,腰膝痠軟,陽痿遺精等症。桂枝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助山茱萸溫補腎陽,提高陽氣,固精止遺。
  2. 調和藥性,緩解寒性:山茱萸性寒,長期服用容易損傷脾胃陽氣。桂枝的溫性可以調和山茱萸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寒涼,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使藥效更加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茱萸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載於《聖惠方》,主治「耳久聾」,即耳聾日久不癒者。其使用方式為外治塞耳,藉由藥物局部刺激或溫通之性,促進耳竅氣血流通。從原文所述療程(五日小愈、十日聞聲)可知,其針對慢性聽力障礙,可能與寒凝血瘀、耳竅閉塞相關。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山茱萸(或吳茱萸)

    • 《聖惠方》另一版本改用「吳茱萸」,性辛熱,善溫通經絡、散寒開鬱。外用以刺激耳竅,或可驅散寒邪、宣通氣血。
    • 若用「山茱萸」,則取其酸澀收斂之性,可能用於固護耳竅氣機,防藥性過散,但與外治通竅邏輯稍異,推測版本差異或為傳抄之誤,以吳茱萸更符外治溫通之理。
  2. 乾薑(炮)

    • 炮乾薑溫中散寒,外用能助吳茱萸溫通耳竅,散除沉寒痼冷,改善局部氣血凝滯。
  3. 巴豆

    • 巴豆辛熱峻烈,外用有強力刺激作用,能「開竅宣閉」。其腐蝕性可促使局部充血,或刺激聽覺神經反應,古人以此「破聾」治久聾。

配伍邏輯:
全方以 溫通開閉 為核心:

  • 吳茱萸、乾薑溫散寒邪,巴豆攻竄通絡,三者協力破除耳竅陰寒瘀阻。
  • 蔥汁辛散走竄,為引藥入耳竅之媒介,加強宣透之力;綿裹塞耳則緩釋藥性,避免過度刺激。

與三消關聯推測:
原問題提及「三消」主治(多飲、多尿、羸瘦),疑為另一同名方之誤,因外治耳聾與內服治三消機理相去甚遠。若強行解讀:

  • 山茱萸補肝腎、固精氣,可緩三消之虛;乾薑溫脾陽,巴豆(極罕用於內治三消)或假其峻瀉消積。然此推測牽強,應屬方劑混雜所致。

結論:
此方外治耳聾之效,重在「溫通破聾」,針對寒凝久聾之證。組方以辛熱峻藥為主,利用其局部刺激作用,促使耳竅氣血復通,符合古人「外治以攻實閉」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山茱萸1兩,乾薑(炮)1兩,巴豆(去皮殼,炒,別研)1兩。
上三味,先搗前二味為末,入巴豆,同研令勻,絞蔥汁和丸,如棗核大。
綿裹塞耳中。食頃於,即易新藥塞之。凡如此5日,當小愈;10日聞人聲,愈即止。
常以發塞耳孔,避風。
《聖惠》卷三十六治「耳久聾」方用「吳茱萸半兩(生用),巴豆二枚(去皮心),乾薑一分(炮裂),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以蔥涕和,綿裹棗核大,納耳中食頃,乾即去之,更和濕者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山茱萸丸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糖尿病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陰莖勃起不倒骨質疏鬆症腹瀉頻尿

相同名稱方劑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山茱萸1兩半,栝樓根(銼)1兩半,土瓜根(銼)1兩半,苦參1兩半,龍骨(細研)1兩半,黃連(去須)3兩半。 主治:消渴。飲水極多,肢體羸弱,小便如米泔,腰膝冷痛,諸方不能治者。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四。 組成:山茱萸3分,吳茱萸(湯洗,焙乾,炒)3分,食茱萸3分,楝實(銼碎,麸炒)3分,馬藺花3分,茴香子(炒)3分,青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陳橘皮(湯浸,去白,焙)3分,乾薑(炮)3分,京三棱(炮)3分,附子1枚(重半兩者,炮裂,去皮臍)。 主治:厥疝上搶,心腹冷痛。

山茱萸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山茱萸1兩半,鹿茸1兩半,附子(炮)1兩半,五味子1兩半,蓯蓉1兩半,巴戟1兩半,澤瀉1兩半,禹馀糧1兩半,牡丹皮1兩半,磁石3兩,麥門冬3兩,赤石脂3兩,白龍骨3兩,栝樓2兩半,熟乾地黃2兩半,韭子2兩半,桂心1兩1分。 主治:三消。飲食倍多,肌體羸瘦,小便頻數,口乾喜飲。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九。 組成:山茱萸(炒)1兩1分,生乾地黃(焙)2兩半,山芋1兩,牛膝(去苗,酒浸,焙)1兩,澤瀉1兩,萆薢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3分,蠐螬(微炒)3分,車前子3分,乾漆(炒煙出)3分,狗脊(去毛)3分,白朮3分,地膚子3分,茵芋(去粗莖)半兩。 主治:風痹,遊走無常處;亦治血痹。

山茱萸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 組成:山茱萸1兩,薯蕷1兩,牛膝1兩半(去苗),天雄1兩(炮裂,去皮臍),菟絲子2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五味子3分,楮實1兩(水淘,去浮者,焙乾),萆薢1兩(銼),覆盆子1兩,桂心3分,石斛1兩(去根,銼),巴戟1兩,熟乾地黃1兩半,牡蠣粉1兩。 主治:虛勞傷憊,膝冷無力,小便利,不思食。

山茱萸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山茱萸1兩,杜仲(去粗皮,炒)1兩,茯神(去木)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甘草(炙,銼)1兩,貝母(去心,炒)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3分,麥門冬(去心,焙)1兩3分,生乾地黃(洗,切,焙)2兩,百部2兩,防風(去叉)1兩半,遠志(去心)半兩。 主治:心氣不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