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

蒼耳子

CANG ER ZI

  • 英文名稱:Xanthium sibiricum Patr. Widder Xanthiummongolicum Kitag. Xanthium sibiricum, Cocklebur Fruit, Fructus xanthii
  • 別名:野落蘇,只刺,白癡頭婆,狗耳朵草,蒼子棵,白豬母絡,枱耳實,胡寢子,野茄,豬耳,蒼郎種,佛耳,苓耳,牛蝨子,常思,胡蒼子,爵耳,葹,虱麻頭,羊負來,餓蝨子,粘粘葵,刺兒棵,喝起草,地葵,耳璫草,捲耳,道人頭,蒼子,棉螳螂,蒼棵子,常思菜,常枱,假矮瓜,癡頭婆,白胡荽,縑絲草,蒼耳蒺藜,野縑絲,野紫菜,疔瘡草,進賢菜,枱耳
  • 藥品來源:菊科植物蒼耳的莖葉。本品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的果實。分佈全國,各地都有野生。秋季採收,曬乾。炒去硬刺用。
  • 道地藥材:河北, 遼寧, 山東,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湖北, 內蒙古, 蒙古, 中國大陸各地
  • 生長環境:低山, 路邊, 田邊, 溝旁, 丘陵, 草地, 平原, 荒野, 村旁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蒼耳子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蒼耳子散風寒之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溫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蒼耳子「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說明其能有效治療由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這與《本草備要》中所述「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相符,說明其藥力能上達頭部,下達四肢,貫穿全身,驅散表裡之風寒濕邪。

《本草蒙筌》更指出蒼耳子「止頭痛善通頂門,追風毒任在骨髓」,強調其治療頭痛的功效,並能深入骨髓,驅除深層的風寒濕邪。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其藥性:「溫和疏達,流利關節,宣通脈絡」,並將其與其他散風寒藥材作比較,認為其溫和有效,且無辛燥之弊,更適合治療風寒濕痹。 《本草匯言》則從藥性角度分析:「甘能益血,苦能燥濕,溫能通暢」,說明其溫和的藥性,既能滋養氣血,又能燥濕散寒,達到通暢經絡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表明蒼耳子散風寒的功效主要通過溫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來實現,其藥性溫和,藥力滲透性強,能有效治療各種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痹症等病症。 不同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其功效,共同印證了蒼耳子在散風寒方面的藥用價值。

2. 發汗解表

蒼耳子,其發汗解表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了豐富的臨牀應用價值。綜觀上述各家醫書,蒼耳子發汗解表的作用機理和臨牀表現可從多個方面理解。

《神農本草經》、《本草經疏》等古籍均指出蒼耳子「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說明其能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疼痛及痺證,而這正是發汗解表的重要功效體現。 風寒濕邪侵犯肌表,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蒼耳子則透過發汗,將體內寒邪排出,恢復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

《本草備要》則更精準地描述了其作用方式:「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此處強調了蒼耳子發汗的全面性,不侷限於肌表,更能上達頭部,下達肢體,說明其能有效驅散遍佈全身的風濕邪氣。

《本草蒙筌》提及蒼耳子「止頭痛善通頂門,追風毒任在骨髓」,顯示其發汗解表功效能深入骨髓,治療更深層次的風濕病症。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其藥性:「枲耳實,通巔頂,去風濕之藥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濕,溫能通暢」,說明蒼耳子兼具溫經通絡、燥濕祛寒的特性,這也是其發汗解表功效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

《本草正義》則從藥物特性角度分析,認為蒼耳子「溫和疏達,流利關節,宣通脈絡」,其發汗解表作用溫和,不傷正氣,與其他辛香走竄的發汗藥相比,更為平和有效。 因此,蒼耳子發汗解表之功,並非單純的「出汗」,而是溫和地疏通經絡,驅散寒濕,達到治本的效果。

3. 活絡止痛

蒼耳子,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了極高的評價。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疏風散寒、除濕通絡上,並能有效改善因風寒濕邪痹阻經絡而引起的疼痛。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蒼耳子能主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這說明其在治療關節疼痛、肌肉麻痺等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症方面效果顯著。 《本草備要》更進一步指出其「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說明其藥性溫和,能通達全身,從而達到活絡經脈、止痛消腫的效果。《本草正義》則精闢地指出蒼耳子「溫和疏達,流利關節,宣通脈絡」,且「遍及孔竅肌膚而不偏乾燥烈」,認為其是治療風寒濕三氣痹著的「最有力而馴良者」,並強調其能上達巔頂,疏通腦部風寒,是治療頭痛的重要藥物,且藥性溫和,不傷正氣,較之其他辛香走竄的藥物更為優良。

其他典籍,如《本草拾遺》提及其「浸酒去風,補益」;《日華子諸家本草》記載其「治一切風氣,暖腰腳」;《本草蒙筌》則稱其「止頭痛善通頂門,追風毒任在骨髓」;這些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蒼耳子活絡止痛的功效,尤其在治療風濕性疼痛、頭痛、關節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療效。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表明,蒼耳子憑藉其溫和而有效的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的特性,成為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的有效藥物。

4. 祛風除濕

蒼耳子,歷代醫家皆肯定其祛風除濕之效。綜觀諸多古籍記載,其功效可從多個方面闡述。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皆記載蒼耳子「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這說明蒼耳子能有效治療因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其祛風除濕的作用,並非單純的驅除風寒濕邪,而是更深入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

《本草拾遺》提及「浸酒去風,補益」,說明其具有活血通絡之效,且能溫補陽氣,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證,尤為有效。 《本草備要》更進一步指出蒼耳子「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這說明其藥性溫和,能通過發汗的方式祛除體內濕邪,且藥力能遍佈全身,從頭到腳都能發揮作用。 《本草蒙筌》則強調其「止頭痛善通頂門,追風毒任在骨髓」,說明其對於頭痛、風濕入髓等頑固性疾病也有一定療效。

《本草匯言》精闢地概括了蒼耳子的功效:「枲耳實,通巔頂,去風濕之藥也。甘能益血,苦能燥濕,溫能通暢」,從其藥性角度分析了其祛風除濕的機理,指出其甘、苦、溫三性俱全,能通過益血、燥濕、通暢等多種途徑,治療風濕病。 《本草正義》更將蒼耳子與其他祛風除濕藥材作比較,認為其「溫和疏達,流利關節,宣通脈絡」,藥性平和,且效力持久,且能上達巔頂,治療頭風,是治療風寒濕痹證的優選藥物。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充分說明蒼耳子具有顯著的祛風除濕功效,其作用機理多樣,能有效治療風濕痹痛、頭痛等症狀,且藥性溫和,副作用相對較小。

蒼耳子的古代典籍


蒼耳子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蒼耳子有殺菌抑菌的效用,其中有效成分如黃酮類、縮酚酸,可阻止細菌繁殖,抑製細菌生長,對耐藥菌亦有抑制作用。中醫常以蒼耳子治療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喉嚨痛、皮膚感染等;亦用於口腔護理,如漱口、清潔牙齒,起到抗菌作用。

2. 降血糖

蒼耳子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可促進胰島素分泌,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藉此降低血糖,用於治療糖尿病。其藥理機制可能與其含有黃酮類、類黃酮、縮酚酸等成分有關,這些成分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增強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

3. 止痛功效

蒼耳子中含有的獨特成分,如蒼耳子甙、蒼耳子酸及蒼耳子苷,具有止痛、抗炎、鎮靜及舒筋活絡之效。蒼耳子甙能有效減緩疼痛,抑制身體的炎症反應,而蒼耳子酸與蒼耳子苷則能緩解肌肉緊張緊繃之處,改善血流與舒緩舒緩不適,有效緩解疼痛。

蒼耳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蒼耳子的炮製


揀盡雜質,去刺,篩去灰屑,微炒至黃色,取出放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蒼耳子的注意事項

  1. 血虛體質者忌服:蒼耳子性溫,血虛者服用後易導致頭暈、頭痛等不適。
  2. 禁止與豬肉、馬肉、米泔同食:根據《唐本草》記載,蒼耳子忌與這些食物同食,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
  3. 氣血虛弱者慎服:蒼耳子有散氣耗血的特性,氣血虛弱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症狀。
  4. 孕婦、哺乳期婦女禁服:蒼耳子中的成分可能會影響胎兒或嬰兒的健康,因此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禁用。
  5. 胃腸功能不良者慎服:蒼耳子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脾胃虛寒、食慾不振、腹瀉等胃腸功能不良者服用後可能會加重不適。
  6. 心血管疾病患者慎服:蒼耳子性溫,可能會影響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7. 毒性注意事項:蒼耳子具有一定毒性,過量使用可能會引起中毒反應,如頭痛、眩暈、噁心、嘔吐等,使用時應遵循適當的用藥方法和劑量。

蒼耳子相關的方劑


蒼耳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濕疹子宮崩漏原發性高血壓鼻竇炎甲狀腺腫鼻咽腫瘤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牙齒痛面部疼痛頭痛疥癬鼻塞疼痛低血糖糖尿感冒糖尿病細菌感染坐骨神經痛

蒼耳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脂肪油(Fatty oil), 棕櫚酸(Palmit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蠟醇(Ceryl alcohol), 卵磷脂(Lecithin), 腦磷脂(Cephalin), 蒼耳子甙(Strumaroside (β-sitosterol-β-D-glucoside)), 葡萄糖(Glucose), 果糖(Fructose), 蔗糖(Sucrose), 酒石酸(Tartar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亮氨酸(Leucine),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甘氨酸(Glycine),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天冬醯胺(Asparagine), 蛋白質(Protein), 絲氨酸(serine), 穀氨酸(glutamic acid), 丙氨酸(Alanine), 纈氨酸(Valine), 賴氨酸(Lysine), 酪氨酸(tyrosine), 蘇氨酸(Threonine), 脯氨酸(Proline), 精氨酸(Arginine), 氨醌(Hydroquinone), 蒼朮甙(Atracyloside), 羥基蒼朮甙(Carboxyatracyl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