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疔飲中加入蒼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蒼耳子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對於疔瘡腫毒、皮膚感染等病症,蒼耳子能有效清除熱毒,促進瘡瘍消散,緩解疼痛。
2. 疏風散寒,通鼻竅: 蒼耳子還具疏風散寒、通鼻竅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回疔飲中加入蒼耳子,除了針對疔瘡,還可兼治因風寒所致的感冒症狀,達到多效合一的治療目的。
回疔飲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回疔飲中常含一些辛溫燥烈之藥,甘草可緩解這些藥物的燥性,防止傷陰,使藥性更為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二、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止痛止咳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回疔飲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疔瘡。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回疔飲」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回疔飲」主治「疔瘡走黃」,即疔毒內攻、邪毒擴散之危急重症。疔瘡本為熱毒壅結,若治療不當或毒勢熾盛,可致毒邪走散,內攻臟腑,症見高熱、神昏、腫勢蔓延等。「走黃」一詞在傳統中醫外科指瘡毒內陷、病勢劇烈之象。此方藉清熱解毒、透邪外出之力,阻止毒邪深入,使疔瘡之毒得以控制。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蒼耳子(炒)
- 性味歸經:辛、苦、溫,有小毒;歸肺、肝經。
- 作用分析:
- 祛風解毒:蒼耳子自古用於瘡瘍腫毒,其辛散之性可透發邪毒,炒製後毒性降低,更適合內服。
- 開通毛孔:中醫認為「疔毒走黃」與毛孔閉塞、熱毒無從外泄有關,蒼耳子能疏通肌表,助毒邪外透。
- 外用止血斂瘡:燒存性後以米醋調敷,可收斂瘡口、拔毒生肌。
生甘草
- 性味歸經: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作用分析:
- 清熱解毒:甘草為「解百毒」之要藥,能緩解熱毒熾盛之勢,尤其適用於瘡瘍腫毒。
- 緩急和中:其甘緩之性可制約蒼耳子之毒性,避免峻猛傷正,同時保護脾胃。
方劑配伍思維
本方以 「透毒外出」結合「清解內熱」 為核心:
- 蒼耳子為君藥,辛溫走竄,開泄腠理,使毒邪從表而解;炒製後減毒,適合內服。
- 生甘草為臣藥,既增強解毒之效,又調和藥性,避免蒼耳子過燥傷陰。
- 米醋外用能軟堅散結,助藥力滲透,燒存性後炭藥性質更趨收斂,適合瘡面潰爛。
整體原理:針對疔毒內攻,先以蒼耳子開表透邪,阻斷毒邪內傳之路,再以甘草清解餘毒,內外兼治,共奏「回疔」之效。
傳統服藥法
蒼耳子(炒)4兩,生甘草2兩。
水煎濃1大碗,溫服之。亦可燒存性,米醋調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回疔飲,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蒼耳子(炒)4兩,生甘草2兩。 主治:疔瘡走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