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疔圍藥

拔疔圍藥

BA DING WEI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疔圍藥」方劑中使用蒼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止痛、拔毒排膿:蒼耳子性溫,味苦辛,入肺、膀胱經,具有散風止痛、消腫排膿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並加速膿液排出。
  2. 驅蟲止癢:蒼耳子亦有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蟲毒或濕熱所致的疔瘡,可抑制蟲毒蔓延,減輕瘙癢症狀。

綜上所述,蒼耳子在「拔疔圍藥」方劑中發揮著消腫止痛、拔毒排膿和驅蟲止癢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疔瘡腫毒,使其早日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拔疔圍藥」主要用於治療「痛疽」與「發背」。

  1. 痛疽(癰疽):泛指化膿性感染,屬陽證者為「癰」,紅腫熱痛明顯;屬陰證者為「疽」,漫腫無頭或膿成難潰。
  2. 發背:特指生於背部的癰疽,因火力壯、毒氣深,易成重症,需速拔毒外透。

此方以「拔疔」為名,疔瘡為火毒凝聚之急症,推測其亦適用於疔毒初起,能圍束毒邪、防其散漫,並促其外潰。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蒼耳子(搗爛)

  •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小毒,歸肺、肝經。
  • 傳統功效
    • 散風除濕:能疏解肌表風濕邪氣。
    • 通竅拔毒:外用可透膿潰瘡,《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癰疽發背,無頭惡瘡」。
    • 辛溫行散: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消腫止痛。
  • 作用推論
    蒼耳子搗爛外敷,以其辛散溫通之力,開泄腠理,引毒外透;其苦溫燥濕之性,助化膿腫濕濁。現代研究顯示其含蒼耳苷等成分,具抗菌消炎作用。

2. 霜梅肉

  • 製法與性味:白霜梅(鹽漬後風乾之烏梅),酸澀鹹涼,歸肝、脾、肺經。
  • 傳統功效
    • 斂瘡生肌:《本草求原》言其「治惡瘡膿水不絕」。
    • 殺蟲解毒:梅肉含有機酸,可抑制微生物生長。
    • 酸收軟堅:酸性收斂,能束毒圍瘡;鹹味軟堅,助潰膿破結。
  • 作用推論
    霜梅肉酸性收斂,與蒼耳子辛散相反相成:既能防毒邪擴散,又助腐肉脫落。其抗菌成分(如熊果酸)可協同蒼耳子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癰疽常見病原。

3. 配伍邏輯

  • 辛酸相制:蒼耳子辛散拔毒,霜梅肉酸收束毒,一散一收,使毒邪既不過散內攻,又能定向外透。
  • 溫涼互濟:蒼耳子溫通,霜梅肉涼斂,平衡藥性,避免過度溫燥傷陰。
  • 物理作用:二藥搗爛和勻後黏稠,敷貼時形成藥膜,機械性「圍藥」以阻毒蔓延,符合中醫「截斷」療法思維。

4.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圍藥」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

  • 初期(未潰):辛散酸收並用,抑制火毒擴散,促膿腫局限。
  • 成膿期:軟堅透膿,助瘡頭早潰。
  • 潰後:霜梅肉斂瘡生肌,減少膿水。

總結

「拔疔圍藥」以簡潔配伍體現「圍、拔、斂」一體的外治理念,符合古代「毒邪宜速去,正氣宜固護」的治法原則。其組方邏輯強調動靜結合(散收並行)、內外相引(藥性透達與局部束毒),為傳統外科「截毒法」的具體應用。

傳統服藥法


蒼耳子(搗爛)、霜梅肉。
拔疔。
和勻。貼疔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拔疔圍藥,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蒼耳子(搗爛)、霜梅肉。 主治:拔疔。主治:痛疽,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