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湯

蒼耳子湯

CANG ER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3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小腸經 16%
肺經 16%
肝經 16%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子湯方劑中含有蒼耳子,其主要原因在於蒼耳子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癢之功效。

方劑中以蒼耳子為主藥,配合其他藥材,可針對風寒襲肺、鼻塞流涕、鼻癢打噴嚏等症狀,起到疏風散寒、通鼻竅、止癢的作用。

因此,蒼耳子在蒼耳子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蒼耳子湯方劑中包含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蒼耳子性味辛溫,擅長疏風散寒、通鼻竅,但同時也易於耗傷津液。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可與蒼耳子相配,既能緩解其燥性,又能加強利水消腫之效,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正氣。
  2. 清熱解毒:蒼耳子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炎、鼻竇炎等病症,而赤小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蒼耳子清熱解毒,改善因風寒入侵引起的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子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腲退風,皮膚虛滿,四肢緩弱」,屬中醫風濕痹證範疇。「腲退風」指風邪侵襲肌表,導致肢體弛緩無力(類似風濕性麻木或萎弱);「皮膚虛滿」為濕邪鬱於皮腠,氣血壅滯而腫脹;「四肢緩弱」則因風濕阻絡,氣血不榮所致。全方以「外治濕熱痹」為核心,通過浸漬患處,驅風除濕、通絡消腫。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蒼耳子(君藥)

    • 性味辛苦溫,歸肺經,擅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 《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其辛散之力能透達肌表,開泄風濕之邪;搗碎後外用,更助藥性滲透。
  2. 蒴藋、羊桃根(臣藥)

    • 蒴藋(陸英):味甘酸性平,利水消腫、活血祛風,與蒼耳子協同增強除濕通絡之效。
    • 羊桃根(猕猴桃根):「散瘀消腫、祛風除濕」,其「銼」法(細切)促進有效成分析出,針對「皮膚虛滿」之濕滯。
    • 二者共佐君藥,化解濕熱鬱結。
  3. 赤小豆、鹽(佐使藥)

    • 赤小豆:利水滲濕、解毒排膿,輔助消退皮腠水濕腫滿。
    • :鹹寒軟堅,引藥直達病所,增強滲透力;古方常以鹽制外洗藥,助「開毛竅、泄濕濁」。

治療原理總論
本方以「外治法」設計,通過煎煮後溫漬患處,使藥物直接作用於表。其機理在於:

  • 辛溫透表:蒼耳子、羊桃根辛散開泄,驅散風邪。
  • 利濕消腫:赤小豆、蒴藋導濕下行,改善「皮膚虛滿」。
  • 活血通絡:蒴藋兼能活血,鹽助藥透入,共解「四肢緩弱」之血絡瘀滯。

綜評
此方組成簡練,針對「風濕鬱表」之證,以局部外治避開內服藥的脾胃負擔,體現中醫「就近祛邪」思維。其煎煮後去滓漬浴,符合古代溻漬療法(類似現代藥浴),藉溫熱與藥力雙重作用,疏通腠理,調和氣血。

傳統服藥法


蒼耳子5升(搗碎),羊桃根3升(銼),蒴藋5升(銼),赤小豆2升,鹽1斤。
上為末。
以水1碩,煮取7鬥,去滓,漬所患處。
適寒溫,避風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子湯, 出處:《聖惠》卷二十三。 組成:蒼耳子5升(搗碎),羊桃根3升(銼),蒴藋5升(銼),赤小豆2升,鹽1斤。 主治:腲退風,皮膚虛滿,四肢緩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