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湯

蒼耳湯

CANG ER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50%
肝經 50%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蒼耳湯的組成中包含蒼耳子,主要因為蒼耳子具有以下特性:

  1. 疏風散寒、通竅止痛:蒼耳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蒼耳湯中的蒼耳子,正是利用其疏風散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感冒、鼻炎等疾病的目的。
  2. 止癢消腫:蒼耳子亦具止癢消腫之效,可治療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在蒼耳湯中,蒼耳子可以與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其止癢消腫的作用,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蒼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牙齒疼」,屬外用淋蘸法(類似現代薰洗、溼敷),通過局部作用緩解疼痛。其功效特點如下:

  1. 風邪牙痛:蒼耳子辛散風邪,古代認為風邪上擾可致牙痛,尤其適用於風熱或風濕夾雜之痛。
  2. 濕熱腫痛:赤小豆利水消腫,鹽清熱解毒,推測牙齦可能伴紅腫熱痛,屬濕熱蘊結之證。
  3. 局部疏通:溫熱藥液淋蘸可促進氣血運行,開泄腠理,引邪外透。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蒼耳子

    • 性味辛、苦、溫,能「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古代用於風濕痺痛、鼻淵頭痛。
    • 此方取其辛散之力,宣透齒齦風濕邪氣,可能緩解風邪導致的牙痛遊走不適。
  2. 臣藥:赤小豆

    • 性味甘酸平,利水消腫解毒,《本草綱目》載其「治一切癰疽瘡毒」。
    • 配合蒼耳子,針對牙齦腫脹溢膿(如風熱牙癰),通利濕濁以減壓止痛。
  3. 佐使藥:鹽

    • 鹹寒清熱,軟堅散結,《食療本草》指出鹽能「除齒痛」。
    • 局部使用可滲透消炎,抑制細菌(古人謂「解毒」),並引藥力直達病所。

三、配伍思維與原理

  • 辛溫+甘酸+鹹寒:形成疏風、滲濕、清熱三重作用,符合風濕熱邪交織的病機。
  • 外治直達病所:牙痛屬「竅道之疾」,外用藥液淋蘸可避開內服藥的緩慢吸收,快速發揮局部效應。
  • 「腐去則新生」:煮至「豆爛」取其糜爛之性,可能增強敷貼時的吸附滲透力,助藥性深入齒齦。

結語
此方體現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雖簡陋但針對明確(風濕熱牙痛),現代可理解為透過抗炎、消腫、局部麻醉(鹽滲透壓作用)緩解症狀。若內服需調整配伍(如蒼耳子有毒),但外用相對安全。

傳統服藥法


蒼耳子半斤(搗,研),赤小豆半升,鹽1兩。
以水3鬥同煮,以豆爛為度,去滓,看冷暖於避風處淋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腳氣病慢性肝硬化下肢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蒼耳湯,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肘後方》。 組成:蒼耳子1合(根亦佳)。 主治:牙齒疼。

蒼耳湯, 出處:《聖惠》卷四十五。 組成:蒼耳子半斤(搗,研),赤小豆半升,鹽1兩。 主治:腳氣腫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