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母五子丹

SAN MU WU ZI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3%
腎經 9%
大腸經 9%
心包經 4%
膀胱經 4%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母五子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以其特殊的組成和療效而受到重視。方劑中包含的益母草,是一種具有悠久醫療歷史的草藥,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生理問題。益母草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能,傳統上被廣泛應用於月經不調、產後恢復等情況。因此,在三母五子丹中加入益母草,能夠增強其對女性生理健康的保健作用。

益母草還具備清熱解毒的特性,可用於改善因熱而引起的炎症症狀。此外,益母草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微循環,這對於緩解疼痛和不適感是有利的。在三母五子丹的配伍中,益母草與其他成分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使方劑在解決婦科問題以及促進身體內部調和方面顯得更加全面。因此,可以說,益母草的加入使三母五子丹在應對女性健康需求上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母五子丹方中含有知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三母五子丹主治婦科熱證,如經期腹痛、赤白帶下、陰虛發熱等,知母可清泄內熱,涼血止血,改善病症。
  2. 滋陰潤燥: 知母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滋養腎陰,緩解因陰虛火旺導致的病症,如口乾舌燥、小便短赤等。三母五子丹中含有五子,補腎益精,知母則可滋陰潤燥,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腎陰不足的病症。

三母五子丹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原因如下:

一、 清熱化痰: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的功效。三母五子丹方中,其他藥物多屬溫燥之品,川貝母的加入可起到清熱解毒,防止藥物燥熱傷肺的作用。

二、 利氣消腫: 川貝母還具有利氣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達到治療效果。對於一些伴隨氣滯血瘀、痰濕凝滯的病症,川貝母的加入可起到疏通氣血、消腫止痛的作用。

三母五子丹方劑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止血消腫:槐角性寒,味苦,入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消腫之效。方中加入槐角,可輔助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消散瘀腫,有助於治療因熱毒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
  2. 疏肝理氣,活血通絡:槐角還具有一定的疏肝理氣作用,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進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這對於治療因肝氣鬱結所致的乳房腫痛、月經不調等病症也有一定的幫助。

「三母五子丹」方劑中包含「蒼耳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散寒,通鼻竅:蒼耳子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寒、通鼻竅之功效。其可有效治療因風寒入侵而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狀。
  2. 祛風止癢,燥濕止瀉:蒼耳子同時具備祛風止癢、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皮膚瘙癢、泄瀉等病症,蒼耳子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蒼耳子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治療鼻炎等病症,更能增強方劑的整體效果,使其更具治療價值。

三母五子丹方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蔓荊子性味辛涼,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功效,可有效改善頭風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三母五子丹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婦女體質多偏虛寒,容易受到風寒侵襲,引發頭風、目眩等症狀,加入蔓荊子可起到疏風散熱,改善頭目不適的作用。
  2. 通經活絡,止痛消腫:蔓荊子亦具通經活絡、止痛消腫之效,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三母五子丹中加入蔓荊子,可輔助其他藥物,緩解婦科疾病所致的疼痛和腫脹,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母五子丹方劑中包含皁莢,其原因主要有二: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皁莢味苦甘,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皁莢,有助於疏通肝氣,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例如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

2.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皁莢亦具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一些因濕熱、痰濁、瘀血等因素引起的腫塊、結節,皁莢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效果,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三母五子丹方劑中包含牛蒡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三母五子丹以治療婦科諸症為主,其中多涉及熱毒瘀結,牛蒡子可有效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2. 疏散風熱,通絡止痛:牛蒡子亦可疏散風熱,通絡止痛。婦科疾病中,常伴有風熱、寒凝、氣滯等症狀,牛蒡子可通過疏散風熱,通絡止痛,改善患者的症狀。

主治功效


三母五子丹主治功效分析

《解圍元藪》記載的「三母五子丹」,由益母草、知母、川貝母、槐角、蒼耳子、蔓荊子、皁莢、牛蒡子八味藥材組成。此方劑在古代主要用於治療「癘瘋」。然而,從現代中醫藥理的角度分析,此方之功效並不僅限於此,其藥材組成展現了多重治療面向。

方劑組成與功效

  • 益母草: 作為「三母」之一,其主要功效為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此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對於婦女經期不調、產後惡露不盡等症狀有效。同時,利尿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濕邪,減輕水腫。
  • 知母: 同為「三母」,其性寒,主清熱養陰、潤燥生津。知母能清瀉肺胃之熱,滋養體內陰液,對於熱病後期陰虛內熱、口渴咽乾等症狀有良效。
  • 川貝母: 第三「母」,能潤肺止咳、化痰散結。川貝母味甘苦性微寒,善於清除肺部熱痰,緩解咳嗽症狀,並能消散胸部結塊。
  • 槐角: 「五子」之一,具涼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槐角能清肝火、涼血熱,用於治療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症狀,同時,對於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等症狀亦有療效。
  • 蒼耳子: 「五子」之一,功效為疏風散濕、清熱解毒。蒼耳子能散表邪,祛除體內風濕,對於風濕痹痛、皮膚搔癢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其清熱解毒之功亦可治療癰瘡腫毒。
  • 蔓荊子: 另一「子」,善於疏散風熱、清利頭痛。蔓荊子能驅散體表風熱邪氣,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目眩等症狀有效。
  • 皁莢: 「五子」之一,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之功。皁莢能清解體內熱毒,對於瘡瘍腫痛、疥癬等皮膚病有療效,並能殺滅寄生蟲。
  • 牛蒡子: 最後一「子」,主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牛蒡子能疏散風熱邪氣,對於外感風熱引起的咽喉腫痛、麻疹不透等症狀有療效。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三母五子丹之治療原理並非單一,而是多重功效相互協調作用。此方劑兼具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風散邪、潤燥養陰等作用,使其能廣泛應用於多種疾病的治療。

  • 清熱解毒: 方中知母、川貝母、皁莢、牛蒡子等藥物均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熱性病症。
  • 活血化瘀: 益母草能活血調經,改善瘀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疾病。
  • 疏風散邪: 蒼耳子、蔓荊子、牛蒡子等藥物能疏散體表風邪,對於外感風邪引起的頭痛、風濕痹痛等症狀有效。
  • 潤燥養陰: 知母能養陰潤燥,對於體內陰液虧虛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有療效。

此方劑雖記載用於「癘瘋」,然其藥理功效涵蓋多個面向,從現代中醫的角度分析,可推斷其治療範圍應不限於單一病症。方中藥物相互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風散邪、潤燥養陰之效,使其在治療疾病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益母草、知母、貝母、槐子、蒼耳子、蔓荊子、皂角子、牛蒡子各等分。
上為末,每1兩加虎脛骨1錢,煅存性,和白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20丸,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母五子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母五子丹,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益母草、知母、貝母、槐子、蒼耳子、蔓荊子、皂角子、牛蒡子各等分。 主治:癧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