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溫痹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發汗解表,溫經散寒: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功效,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緩解痺證的寒凝氣滯、疼痛麻木等症狀。
- 宣肺通竅,利水消腫: 麻黃還具有宣肺通竅、利水消腫的功效,有助於改善痺證引起的呼吸困難、水腫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麻黃溫痹湯以麻黃為主藥,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寒邪客於經絡所致的痺證,具有溫經散寒、舒筋活絡、利水消腫等功效。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祛除痺痛: 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祛除痺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痹症,羌活能有效驅散寒邪,解除痺痛。
- 配合麻黃,增強效果: 麻黃溫痹湯中以麻黃為主藥,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之效。羌活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加強麻黃的發散風寒之功,另一方面可以改善麻黃的燥烈之性,避免過於傷陰。
麻黃溫痹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散寒,通痹止痛:獨活性溫,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麻黃溫痹湯主治風寒濕痹,而獨活可協助麻黃散寒通絡,緩解肢體疼痛麻木。
- 兼治腰膝痠痛:獨活亦能治療腰膝痠痛,與麻黃溫痹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相輔相成,共同改善腰膝部位的病痛。
總之,獨活在麻黃溫痹湯中起著祛風散寒、通痹止痛,並兼治腰膝痠痛的重要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麻黃溫痹湯中包含烏頭,乃取其祛風散寒、溫經止痛之效。
烏頭性溫,入足陽明、手太陰經,善於祛除寒邪,溫通經絡,故可治風寒痹痛,如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症。
麻黃溫痹湯以麻黃、桂枝散寒解表,烏頭溫經止痛,白芷、川芎、蒼朮等活血化瘀,共奏散寒祛風、溫經通絡、止痛消腫之效。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通絡: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協同麻黃溫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痹證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使營血運行通暢,改善寒邪阻滯所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溫通經絡,緩解痺痛的效果。
因此,桂枝在麻黃溫痹湯中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調和營衛的作用,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痹證的功效。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中益氣,扶正祛邪: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麻黃溫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症狀多為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黃耆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風寒濕邪的侵襲,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麻黃溫痹湯以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藥為主,可祛除風寒濕邪,但同時也易耗氣傷津。黃耆補氣生津,可中和辛溫解表藥的燥烈之性,防止其耗氣傷津,使藥性更協調,療效更顯著。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濕通絡: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利水消腫的功效。可配合麻黃、桂枝等藥物,溫經散寒,通達經絡,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川牛膝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因風寒濕痹引起的瘀血阻滯,減輕疼痛,促進康復。
麻黃溫痹湯中包含木瓜,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通經絡: 木瓜性溫味甘,具有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可緩解麻黃溫痹湯主治的風寒濕痹症所造成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 行氣止痛: 木瓜能行氣止痛,與麻黃、桂枝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引起的疼痛,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病症。
因此,木瓜在麻黃溫痹湯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風寒濕痹症的功效。
麻黃溫痹湯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威靈仙性溫,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風寒溼邪所致的痹痛,與麻黃、桂枝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溫經散寒、通痹止痛的療效。
- 舒筋活絡、止痛消腫:威靈仙還能舒筋活絡,消腫止痛,對於因風寒溼邪引起的肢體麻木、關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因此,威靈仙的加入,與麻黃溫痹湯其他藥材相互配合,能更好地發揮溫經散寒、祛風除溼、通痹止痛的功效,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痹證。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雞血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祛風通絡: 雞血藤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通絡之功效。麻黃溫痹湯主治風寒濕痹,而雞血藤可輔助麻黃、桂枝等藥材,溫經散寒,祛除痹證的風寒濕邪,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溫通經絡的效果。
二、補益氣血: 雞血藤還具有補血益氣的功效,可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有助於緩解痹痛症狀。
因此,麻黃溫痹湯中加入雞血藤,既能祛風通絡,又能補益氣血,從而提高療效。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細辛,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通經活絡:細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麻黃溫痹湯主治風寒濕痹,細辛可溫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解除痹痛。
- 助麻黃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之功。細辛與麻黃合用,可加強麻黃宣肺解表之力,使寒邪從表散出,達到治標和治本之效。
麻黃溫痹湯中使用蒼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蒼耳子性溫,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疏風散寒、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導致肢體疼痛麻木的痹證,蒼耳子可起到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與麻黃、桂枝等藥物協同作用,提高療效。
- 祛風除濕,止癢消腫:蒼耳子亦具有祛風除濕、止癢消腫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侵襲肌膚,導致皮膚瘙癢、紅腫的症狀,蒼耳子可起到祛風止癢、消腫止痛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秦艽,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秦艽味苦性寒,善於祛風濕、通經絡,與麻黃、桂枝等辛溫之品相配,可使寒邪散去,風濕之痺得以解除,通暢氣血,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秦艽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濕熱、毒熱引起的痺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與麻黃等溫熱之品相配,可緩解溫熱之邪,達到寒熱平衡。
麻黃溫痹湯中的桑寄生,主要作用為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此方治療風寒濕痺,症狀表現為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伴有畏寒、怕冷等。
桑寄生性味甘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的功效。其可溫補肝腎,改善風寒濕痺引起的肝腎虛損,進而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其又能祛風濕,配合麻黃等藥物,驅散寒濕,使氣血運行通暢,減輕疼痛。
因此,麻黃溫痹湯中加入桑寄生,可起到溫補肝腎、祛風除濕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緩解風寒濕痺症狀。
麻黃溫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辛散,發汗力強,容易傷陰耗氣;附子性熱,毒性較強。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麻黃、附子的燥烈之性,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緩解疼痛、抗炎的作用,並能補脾益氣,增強人體抵抗力,配合麻黃、附子等藥物,能更好地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達到治療痹症的效果。
主治功效
麻黃溫痹湯: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中醫經典方劑
麻黃溫痹湯是中醫經典方劑之一,由15味中藥組成,具有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等症狀,在臨牀上有着廣泛的應用。
組成藥材與功效:
**麻黃:**性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蒼耳子:**性溫、味辛、苦,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
**牛膝:**具有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等功效。
**獨活:**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木瓜:**具有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等功效。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桑寄生:**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止咳化痰、強筋骨、通經絡、補益肝腎、安胎、補腎等功效。
**威靈仙:**味甘、辛,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清熱利尿、通經絡、清熱解毒、活絡止痛等功效。
**細辛:**具有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的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雞血藤:**具有調經、活血化瘀、補血、強筋骨、通經絡、祛風除濕等功效。
主治: 風邪、寒氣和濕氣入侵經絡,滯留在關節處,導致關節腫大疼痛。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一副,水煎服,分兩次溫服。
禁忌: 孕婦、產婦禁用。
總結:
麻黃溫痹湯是中藥方劑的代表之一,具有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拘攣等症狀。方中15味中藥藥性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祛風散寒、溫經止痛的作用。麻黃溫痹湯在臨牀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是中醫治療風寒濕痹的重要方劑之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溫痹湯, 出處:《千家妙方》卷上引範國(木梁)方。 組成:麻黃10g,羌活10g,獨活10g,制川烏10g,制草烏10g,八裏麻1g,桂枝10g,黃耆20g,川牛膝12g,木瓜12g,威靈仙12g,雞血藤10g,細辛3g,制附塊10g,伸筋草10g,尋骨風10g,蒼耳子10g,秦艽10g,桑寄生10g,炙甘草10g。 主治: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主治:風寒濕邪侵襲經絡,留滯關節,關節腫大疼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