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散寒,通絡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筋骨酸楚等症狀,防風能有效祛除風寒,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 配伍增效,協調藥性:防風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能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例如,與羌活、獨活等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祛風散寒,通經活絡;與當歸、川芎等藥物配伍,可改善氣血循環,促進筋骨康復。
祛風舒筋丸中包含桂枝,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有助於緩解筋骨疼痛:
- 溫經通絡: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舒緩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筋骨疼痛。
- 祛風散寒: 桂枝具備散風寒之效,可驅散體內風寒之邪,避免風寒濕邪入侵經絡,進而導致筋骨疼痛。
故祛風舒筋丸方劑中加入桂枝,可發揮溫經通絡、祛風散寒之效,達到舒筋止痛、改善筋骨疼痛的效果。
祛風舒筋丸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如下:
- 發散風寒,舒筋活絡: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宣肺通竅、止咳平喘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麻黃能夠發散風寒,溫經通絡,達到舒筋活絡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祛風舒筋丸中通常還會配伍其他具有祛風濕、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作用的藥物,如桂枝、羌活、獨活等。麻黃與這些藥物相配伍,可以起到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筋骨疼痛。
祛風舒筋丸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祛風濕、通經絡:威靈仙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筋骨麻木、肢體屈伸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物:祛風舒筋丸中可能包含其他藥物,例如當歸、川芎等,它們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作用。威靈仙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達到祛風濕、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
祛風舒筋丸是中醫中常見的方劑之一,主要用於舒筋活血、祛風止痛。其組成中包含烏頭,這是一種具有獨特藥理作用的中藥材。烏頭含有生物鹼,特別是阿朵烯,具有強烈的止痛效果,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所引起的關節疼痛及肌肉痙攣。此外,烏頭的辛熱特性有助於發散體內的寒氣,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寒症引起的疼痛表現尤為明顯。在祛風舒筋丸中添加烏頭,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療效,使其在治療風濕病、關節炎等問題上更加有效。然而,因為烏頭有毒性,使用時必須在專業的指導下,掌握合理劑量,以避免毒副作用。因此,烏頭的選取及配伍需經過全面考量,才能達到諸病調理的目的,確保患者的安全與療效。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 蒼朮性溫燥,味苦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祛風、健脾燥濕的功效。風濕痹痛多因濕邪入侵經絡,阻礙氣血運行所致,蒼朮可祛除濕邪,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健脾利濕: 方劑中常伴有脾虛濕困的症狀,蒼朮可健脾燥濕,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進一步促進濕邪排出體外,改善風濕痹痛。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利濕,助藥力滲透: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方中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藥物,需脾胃運化水濕,纔能有效滲透入筋骨,發揮藥效。茯苓健脾利濕,可增強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 寧心安神,協調藥性: 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功,可緩解風濕痹痛所致的疼痛、麻木、酸脹等症狀,同時亦能協調其他藥物的功效,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整體平衡。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木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舒筋活絡,行氣止痛: 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舒筋活絡、行氣止痛之功效。其富含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質,有助於緩解肌肉僵硬、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可增強祛風舒筋之效。
二、健脾開胃,促進消化: 木瓜亦有健脾開胃、促進消化之效,可增進食慾,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吸收及整體調理。此點對於長期病患或因病體虛弱者,能起到輔助作用。
「祛風舒筋丸」方劑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祛風濕,止疼痛: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舒筋活絡,通經活血:秦艽可舒筋活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筋骨疼痛、活動不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秦艽在「祛風舒筋丸」中起到祛風濕、止疼痛、舒筋活絡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骨碎補,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筋: 骨碎補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筋、強筋健骨之效。方劑中加入骨碎補,可藉其補益肝腎,強健筋骨,從根本上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 祛風除濕: 骨碎補除了補腎壯筋,還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功效。配合方劑中其他藥材,如羌活、獨活等,可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筋骨疼痛,改善肢體活動能力。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通絡: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可有效祛除風寒濕邪,舒筋活絡,改善因風寒濕邪侵襲而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2. 補益肝腎: 川牛膝亦能補益肝腎,對於因肝腎不足而引起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亦有較好療效。配合其他藥材,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體體質,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在祛風舒筋丸中,甘草可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對人體的刺激,使藥效更加溫和。
二、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筋骨疼痛、麻木等症狀,提升療效。
「祛風舒筋丸」中加入「海風藤」,主要基於其藥性與方劑功效的契合。
海風藤味辛、性溫,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舒筋活絡的功效。其性溫,能溫經散寒,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痹痛;其辛散之性,能祛除風濕之邪,並通利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舒筋活絡的目的。
而「祛風舒筋丸」的主要功效為祛風濕、舒筋活絡,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因此,海風藤的藥性與方劑功效相輔相成,能夠有效提升方劑的療效。
「祛風舒筋丸」中包含「青風藤」,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青風藤性溫,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青風藤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以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例如與獨活、羌活等藥材合用,可加強祛風除濕的效果;與川芎、當歸等藥材合用,可促進氣血運行,舒筋活絡。
總之,青風藤在「祛風舒筋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於祛除風寒濕邪,舒筋活絡,緩解筋骨疼痛等症狀。
穿山龍為中藥方劑「祛風舒筋丸」中重要組成成分,其入藥原因主要有二:
一、 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穿山龍性味甘溫,入肝經,具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效。其能有效驅除體內風寒濕邪,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筋骨疼痛、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
二、 配伍增效,相輔相成:穿山龍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杜仲等相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穿山龍在「祛風舒筋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其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效,與方劑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舒筋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寒濕痹,四肢麻木,腰腿疼痛」,屬中醫「痹證」範疇。其病機為風寒濕三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拘急失養。風邪善行,致麻木遊走;寒性凝滯,痛有定處;濕性重濁,見肢體困重。方以「祛風散寒、舒筋活絡」為法,針對痹證之邪實鬱阻而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祛風解表,開泄腠理
- 麻黃、桂枝、防風:麻黃辛溫發汗,力驅表寒;桂枝通陽化氣,解肌溫經;防風祛風勝濕,三者協同開泄肌表,使邪從外解,尤適風寒束表之痹痛。
溫經散寒,通痹止痛
- 制川烏、制草烏:大辛大熱,峻逐經絡沉寒痼冷,止痛力宏,為寒濕痹痛要藥。然其毒性經炮製緩解,仍須配伍嚴謹。
- 威靈仙、秦艽:威靈仙性猛,通絡止痛兼消骨鯁;秦艽苦辛微寒,祛風濕兼清虛熱,防溫燥傷陰,二藥一溫一涼,共助通痹。
健脾燥濕,斷病之源
- 蒼朮(炒)、茯苓:炒蒼朮燥濕運脾,茯苓淡滲利濕,二者健脾以絕濕邪再生,契合「治濕必先健脾」之理。
強筋壯骨,活血通絡
- 牛膝、骨碎補(炒):牛膝引藥下行,補肝腎強筋骨;骨碎補活血續傷,專治腰膝痹痛。
- 海風藤、青風藤、穿山龍:藤類藥善走經絡,祛風濕、通血脈,針對肢體拘攣麻木。
柔筋和藥,調和諸性
- 木瓜:酸溫舒筋,化濕和胃,緩解筋急;老鸛草、茄根:活血祛風,民間常用於風濕痹證;甘草:甘緩和中,調和峻烈之品。
全方配伍特點:
- 表裡兼治:外解風寒,內化濕濁,佐以補肝腎、強筋骨,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麻黃、川烏等動藥散邪,茯苓、甘草靜藥和中,防辛散耗氣。
- 溫燥佐制:秦艽微寒反佐,木瓜酸收緩急,制約溫燥藥之偏性。
此方以祛邪為主,適合風寒濕痹實證,若久病正虛或濕熱痹阻者,則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防風50克,桂枝50克,麻黃50克,威靈仙50克,川烏(制)50克,草烏(制)50克,蒼朮(炒)50克,茯苓50克,木瓜50克,秦艽50克,骨碎補(炒)50克,牛膝50克,甘草50克,海風藤50克,青風藤50克,穿山龍50克,老鸛草50克,茄根50克。
祛風散寒,舒筋活絡。
上為細末,混勻。每100克粉末加煉蜜160~180克製成大蜜丸,每丸重7克。
口服,1次1丸,日3次。
孕婦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對本品過敏者慎用;
- 本品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品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舒筋丸, 出處:《中國藥典》。 組成:防風50g,桂枝50g,麻黃50g,威靈仙50g,川烏(制)50g,草烏(制)50g,蒼朮(炒)50g,茯苓50g,木瓜50g,秦艽50g,骨碎補(炒)50g,牛膝50g,甘草50g,海風藤50g,青風藤50g,穿山龍50g,老鸛草50g,茄根50g。 主治:祛風散寒,舒筋活絡。主治:風寒濕痹,四肢麻木,腰腿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