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癢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基於其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可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皮膚瘙癢症多由熱毒蘊結、血燥生風所致,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緩解皮膚瘙癢的症狀。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陰生津,緩解因熱毒損傷津液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止癢效果。
止癢丸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玄參性寒,味苦鹹,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血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玄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癢,達到止癢的效果。
- 兼顧內外,標本兼治: 止癢丸常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的各種原因,如溼疹、蕁麻疹等。玄參除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外,還可兼顧內在的肝腎陰虛,滋陰降火,從根本上改善皮膚瘙癢的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止癢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止癢消腫: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潤燥之效。對於因血瘀不通導致的皮膚瘙癢、腫脹,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供血,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 滋陰補血,潤燥止癢:當歸亦有滋陰補血的作用,能改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對於因血虛導致的皮膚瘙癢,當歸能滋養陰血,改善皮膚營養狀況,從而達到潤燥止癢的效果。
止癢丸中加入紅花,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紅花性溫,味辛,入肝經,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減輕因皮疹、濕疹等引起的瘙癢症狀。同時,紅花中的有效成分也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腫脹,進一步緩解瘙癢。因此,在止癢丸中加入紅花,能有效改善因血液循環不暢、組織炎症導致的瘙癢問題,達到止癢的效果。
止癢丸中加入茜草,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癢止痛的功效。
茜草性寒,味苦,入心、肝、腎經。其清熱涼血的功效能緩解因濕熱或血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活血化瘀則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皮膚代謝,緩解炎症引起的瘙癢;而止癢止痛則能直接針對皮膚瘙癢進行緩解。
總體而言,茜草在止癢丸中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癢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膚瘙癢症狀。
止癢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癢止痛:白芍性微寒,具有清熱涼血、止痛止癢的功效。對於因血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達到止癢目的。
- 養血柔肝,緩解肝鬱: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夠舒肝解鬱,緩解因肝鬱氣滯引起的皮膚瘙癢。一些皮膚病症與肝鬱氣滯有關,白芍可以起到調節肝氣、改善皮膚狀況的作用。
止癢丸中包含苦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苦參性寒,味苦,入肺、脾、胃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蟲毒所致的皮膚瘙癢,如濕疹、蕁麻疹、疥瘡等,苦參能有效清熱除濕,殺滅寄生蟲,從而達到止癢的效果。
- 配伍增效: 苦參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例如地膚子、蛇牀子等,共同發揮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提高療效。
止癢丸中加入蒼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止癢: 蒼耳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祛風止癢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可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
- 燥濕止癢: 蒼耳子能利濕通竅,對於濕疹、蕁麻疹等濕邪引起的瘙癢,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蒼耳子在止癢丸中可以發揮祛風燥濕、止癢消腫的作用,是治療皮膚瘙癢的常用藥材。
止癢丸方劑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疏風止癢:白蒺藜性微寒,味甘苦,入肝經,具有疏風散熱、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熱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白蒺藜可有效清熱解毒,緩解瘙癢症狀。
- 清熱解毒:白蒺藜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因濕熱、毒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並能促進皮膚組織修復,改善皮膚狀況。
因此,白蒺藜在止癢丸中可發揮疏風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有效改善皮膚瘙癢症狀,促進皮膚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癢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其核心病機為 血虛風燥、濕熱蘊膚。傳統中醫認為,皮膚瘙癢多因風邪外襲、血虛失養,或濕熱鬱遏肌表所致。方中結合養血潤燥、清熱祛風、除濕止癢等法,標本兼顧,以緩解皮膚乾燥脫屑、瘙癢難耐等症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養血潤燥為本
- 生地黃、當歸、白芍:三者共為君藥,滋陰養血、潤膚息風。生地清熱涼血兼養陰;當歸補血活血;白芍斂陰和營,共改善血虛風燥之本。皮膚得血濡養,則癢自減。
清熱祛風為標
- 玄參、苦參:玄參清熱解毒、涼血滋陰,針對血熱鬱膚;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善治濕熱型瘙癢。
- 蒼耳子、白蒺藜:二者祛風止癢,蒼耳子通行肌表風濕,白蒺藜疏肝祛風,合用以疏散外風、內風。
活血通絡助藥力
- 紅花、茜草:活血化瘀、通絡散結。瘙癢日久必致氣滯血瘀,此二藥助血行,兼清血分鬱熱,改善皮膚局部氣血瘀滯。
兼顧濕熱蘊結
- 蒼耳子、苦參:除濕解毒,針對脂溢性皮炎之濕熱黏膩、滲出傾向。
全方特點
以「養血潤燥」為基礎,搭配「清熱祛風、除濕活血」,符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方中藥物兼顧內在血虛與外在風濕熱邪,既能緩解急性瘙癢,又能調理慢性皮膚病之根本。
劑型設計考量
煉蜜為丸,取其緩釋藥效、滋潤腸胃之性,適合血虛陰傷患者長期服用,逐步改善體質。
傳統服藥法
生地310克,玄參90克,當歸90克,紅花90克,茜草90克,白芍90克,苦參90克,蒼耳子90克,白蒺藜90克。
潤膚止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
每服1至2丸,1日2次,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止癢丸,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310g,玄參90g,當歸90g,紅花90g,茜草90g,白芍90g,苦參90g,蒼耳子90g,白蒺藜90g。 主治:潤膚止癢。主治:皮膚瘙癢症,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