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大丸方劑中加入亞麻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潤腸通便: 亞麻子富含膳食纖維,在腸道中吸水膨脹,促進腸蠕動,有助於緩解便祕,改善排便順暢。苦參大丸本身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等功效,但可能造成腸胃燥熱,加入亞麻子可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避免燥熱傷津。
- 滋陰潤燥: 亞麻子性平味甘,具有一定的滋陰潤燥功效,可緩解因藥物服用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苦參大丸中含有苦參、黃柏等寒涼藥物,加入亞麻子可以中和藥物的寒性,防止藥物過寒傷胃。
中藥方劑[苦參大丸]的組成中包含[防風],是因為防風具有良好的解表祛風作用。防風能夠驅散風寒,舒緩肌肉和關節的疼痛,並對風邪引起的疾病,如感冒、風濕性關節炎等有良好的療效。在[苦參大丸]這類方劑中,防風的添加有助於加強方劑的風邪驅散能力,並促進病情的康復。防風與其他藥材的搭配,可以共同作用於治療和緩解風邪所引起的症狀,提高整體療效。
苦參大丸中包含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一、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脾、大腸經。其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瀉火解毒,通便利濕:苦參亦可瀉火解毒,通便利濕,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便祕、尿道炎、膀胱炎等疾病。
因此,苦參在苦參大丸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等作用,是治療相關疾病的關鍵藥材。
中藥方劑[苦參大丸]的組成中包含[蒼耳子],主要是因為蒼耳子有良好的通鼻竅、祛風濕作用。蒼耳子能夠幫助清理鼻部堵塞,對於由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它同時具有抗炎、抗過敏的特性,可以緩解由過敏引起的鼻部不適。在[苦參大丸]這類方劑中,蒼耳子的加入有助於改善方劑的通鼻效果,提升其對鼻部疾病的治療效果。
苦參大丸中添加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固精止遺:何首烏性微溫,味苦甘,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腎、養血生精、烏髮黑鬚等功效。苦參大丸以苦參為主藥,瀉火除濕,清熱解毒,但久服易傷陰,而何首烏可滋陰補腎,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何首烏能改善腎氣不足,提高免疫力,與苦參大丸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病邪,提高治療效果。
苦參大丸中添加石菖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 開竅醒神: 石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開竅的作用。苦參大丸本身偏於清熱燥濕,加入石菖蒲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烈,同時增強其開竅醒神之效,以助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等症。
- 化痰止咳: 石菖蒲亦具化痰止咳的功效。苦參大丸主治濕熱痰濁所致的咳嗽、哮喘等症,加入石菖蒲可加強化痰止咳之效,更有效地解決患者的痰多、咳嗽等症狀。
苦參大丸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及利水消腫的功效。
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喘、利水消腫的作用。苦參大丸主治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脹滿,常伴有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桑白皮的加入,可以配合苦參、黃柏等藥材,清熱利濕,消腫止痛,使藥效更加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苦參大丸方中加入白蒺藜,主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
-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白蒺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苦參大丸主治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而白蒺藜的清熱解毒、利濕止癢功效可以輔助苦參、黃柏等藥物,加強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效。
- 疏肝理氣,止痛消腫:白蒺藜還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腫的作用。苦參大丸中常配伍柴胡、香附等藥物,以疏肝理氣止痛。白蒺藜的疏肝理氣功效可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疼痛。
綜上所述,白蒺藜的加入,既能增強苦參大丸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又能輔助疏肝理氣,止痛消腫,進一步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劑[苦參大丸]的組成中包含[細辛],因為細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細辛在中醫中主要用於治療寒冷引起的痛症,能夠有效地驅寒暖經,緩解由寒邪引起的疼痛。在[苦參大丸]這類方劑中,細辛的加入有助於提高方劑的止痛、驅寒效果,對於因寒邪造成的各種痛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細辛的選擇是根據其藥理特性來增加方劑的綜合療效。
苦參大丸方劑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暑,疏風止痛:蔓荊子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暑、疏風止痛之效。苦參大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泄瀉、黃疸等症,蔓荊子可協助清熱解暑,疏散風熱,緩解因濕熱內蘊引起的頭昏腦脹、胸悶、口苦等症狀。
- 利濕通竅,止眩暈:蔓荊子入肝經,具有利濕通竅、止眩暈之功。苦參大丸中加入蔓荊子,有助於利濕通竅,疏通肝經,改善因濕熱內蘊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等症狀。
中藥方劑[苦參大丸]的組成中包含[枸杞子],因為枸杞子具有滋陰養腎、明目潤肺的作用。枸杞子富含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改善視力,並促進全身健康。在[苦參大丸]中,枸杞子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強方劑的滋補效果,還能幫助改善腎臟功能,促進體內平衡。枸杞子的使用可以讓方劑的功效更加全面,特別是在需要滋養陰液和強化身體的情況下。
苦參大丸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牛蒡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與苦參、黃芩等藥材搭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 利水消腫: 牛蒡子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通利水道,排除體內濕熱,有助於消散水腫,與苦參、地膚子等藥材配合,可加強利水消腫效果,適用於濕熱蘊結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中藥方劑[苦參大丸]的組成中包含[禹餘糧],主要是因為禹餘糧具有強效的祛風、除濕作用。禹餘糧能夠有效驅除風濕,舒緩由風濕引起的疼痛和不適。在[苦參大丸]中,禹餘糧的添加可以提高方劑的祛風、燥濕效果,進一步改善因風濕引起的症狀。這樣的配伍有助於使方劑的整體療效更加顯著,特別是對於需要解決風濕問題的患者來說,禹餘糧的使用可以提供額外的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苦參大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風癩疾」,即癘風(類似現代之麻風病),症狀可見 肌肉潰爛、鼻柱蝕壞,屬風毒濕熱深伏血分、蝕傷皮肉筋骨之重症。其病機與「風、濕、熱、蟲」交結相關,故治法以 祛風殺蟲、清熱燥濕、活血解毒 為主。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祛風解毒、殺蟲止癢
- 苦參:主藥,苦寒清熱燥濕,善治風癩瘡癬,《本草綱目》載其「殺疳蟲,治惡瘡」。
- 蒼耳子:辛溫透散,祛風濕、通鼻竅,針對鼻柱蝕爛。
- 白蒺藜:平肝祛風,破血行滯,治皮膚風癢。
- 防風:風藥之潤劑,解表祛風,助藥勢外達。
- 細辛:辛溫走竄,散寒通絡,開閉塞之風毒。
(2)養血潤燥、調和藥性
- 胡麻子(黑芝麻):炒黑後增強滋養血分之力,緩解風燥傷陰。
- 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兼能解毒,防祛風藥過燥。
- 枸杞子:滋陰潤燥,平衡苦寒傷正之弊。
(3)清熱利濕、通絡散結
- 桑白皮:瀉肺行水,清皮膚濕熱。
- 黃荊子、蔓荊子:清利頭目,散風熱濕毒。
- 牛蒡子:解毒透疹,利咽消腫。
- 石菖蒲:化濕開竅,通絡逐瘀。
(4)固澀斂瘡
- 禹餘糧:質重澀腸,生肌肉,治「赤白漏下」(《神農本草經》),或取其收斡潰瘍之效。
(5)配伍特色
- 荊芥菜送服:取其辛散風邪,引藥力外達皮表。
- 蜜丸緩圖:因風癩屬慢性痼疾,煉蜜調和峻烈之性,使藥力持久。
三、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以 苦參 為君,結合多種風藥(防風、蒼耳子、細辛等)深入血分、透發風毒;輔以 養血潤燥 之品(胡麻、首烏)防風藥耗血;佐以 清熱利濕(桑皮、牛蒡子)與 收斂生肌(禹餘糧),標本兼顧。全方旨在 驅邪不傷正,針對風濕熱毒瘀滯之重症,通過內服斡旋氣血,外透瘡毒,漸次修复潰爛肌膚。
註:此方藥性峻烈,且須嚴格忌口(如避魚肉油鹽),恐與古人認為「發物」助邪有關,亦避免濕熱復熾。
傳統服藥法
胡麻子2斤(炒至3分熟,旋滴水 炒令黑色),防風(去蘆頭)1兩,苦參1兩,蒼耳子1兩,何首烏1兩,石菖蒲1兩,桑白皮1兩,白蒺藜(去刺)1兩,細辛(去葉土)1兩,黃荊子1兩,蔓荊子1兩,枸杞子1兩,牛蒡子1兩(並銼碎,炒),禹餘糧1兩(生用)。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一兩作十丸。
每服1丸,細嚼,荊芥菜送下,不拘時候。
忌食魚、肉、面、油、鹽等物,切 忌房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苦參大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一。 組成:胡麻子2斤(炒至3分熟,旋滴水炒令黑色),防風(去蘆頭)1兩,苦參1兩,蒼耳子1兩,何首烏1兩,石菖蒲1兩,桑白皮1兩,白蒺藜(去刺)1兩,細辛(去葉土)1兩,黃荊子1兩,蔓荊子1兩,枸杞子1兩,牛蒡子1兩(并銼碎,炒),禹餘糧1兩(生用)。 主治:大風癩疾,肌肉瘍潰,鼻柱蝕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