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癰蒼耳湯方中包含蒼耳子,主要基於其解毒消腫、散風止痛的功效。
蒼耳子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主治風寒濕痹、耳聾、鼻塞、齒痛、瘡瘍腫毒等。在消癰蒼耳湯中,蒼耳子主要發揮其解毒消腫、散風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治療癰腫瘡毒、疼痛難忍等症狀。
消癰蒼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中蒼耳子、金銀花等藥性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2. 緩解毒性: 蒼耳子有毒性,甘草能解毒,減輕蒼耳子的毒副作用,使藥效更安全。此外,甘草還具有補氣益脾的作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消癰蒼耳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透疹: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蒼耳子辛溫,善於透疹解毒,但其藥性偏燥,容易傷津。杏仁可以宣散肺氣,使蒼耳子透疹之力更暢達,避免燥邪傷肺。
- 清熱解毒:杏仁兼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肺熱,解毒散結。與蒼耳子、金銀花等藥物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共同奏效,使消癰效果更佳。
因此,杏仁在消癰蒼耳湯中起到宣肺透疹、清熱解毒的輔助作用,使方劑功效更全面。
消癰蒼耳湯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和疏散風熱的功效。
清熱解毒方面,薄荷能清利頭目,疏散風熱,對於因風熱之邪壅滯所致的癰腫,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
疏散風熱方面,薄荷能疏散體表風熱,促進汗液排出,有助於散熱解毒。同時,薄荷的辛涼之性,亦能減輕腫痛,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
因此,消癰蒼耳湯中加入薄荷,可有效提高方劑的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有助於治療癰腫之症。
消癰蒼耳湯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瓜蔞味甘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疔瘡,瓜蔞能清熱解毒,消散腫痛,配合蒼耳子等藥物,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 利濕通淋,排毒泄熱: 瓜蔞還具利濕通淋之效,能促進體內濕熱排出,減少毒素積聚,從而減輕腫痛。對於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癰腫,瓜蔞能利濕排毒,配合蒼耳子等藥物,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癰蒼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癰」(古代對闌尾炎或腹腔化膿性感染的統稱),具體症狀包括:
- 小腹作痛:腸癰病位在腹,氣血瘀滯化熱,不通則痛。
- 惡寒:邪熱內蘊,正邪相爭,衛陽受遏,故見外寒。
- 肚皮緊急:熱毒壅塞,局部氣血瘀阻,肌肉失養而攣急。
- 一腳不能舉步:腸癰疼痛可牽引下肢(如右側闌尾炎壓迫腰大肌,致右腿屈曲難伸),反映病勢急重。
古代醫家認為其病機為「熱毒瘀結腸腑」,故以清熱解毒、散瘀消癰為治則,輔以行氣活血。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君藥:蒼耳子
- 性味辛、苦、溫,傳統用於通鼻竅、祛風濕,但其辛散之性可透邪外達,苦溫能行氣活血,古人亦用於散癰腫(如《本草綱目》載其「治癰疽疔瘡」)。此處取其「開泄散結」之力,疏通腸腑瘀滯。
臣藥:杏仁、瓜蔞
- 杏仁:苦微溫,降氣潤腸,助肺氣肅降以通腑氣(肺與大腸相表裏)。
- 瓜蔞:甘寒清潤,清熱化痰、散結消癰,治「肺癰」「腸癰」皆宜(如《金匱要略》葦莖湯、大黃牡丹湯均含此類思路)。二者協同,既散結又通便,使熱毒從下而解。
佐使藥:薄荷、甘草
- 薄荷:辛涼透表,輕清上行,助蒼耳子透散鬱熱,兼緩解惡寒表證。
- 甘草:甘緩和中,解毒調藥,制約蒼耳子毒性,兼顧護胃。
加減化裁
- 膿成加木香、當歸:
- 木香行氣止痛,當歸活血排膿,契合「膿成則行氣血」的原則(參《醫宗金鑒》腸癰治法)。
- 膿成加木香、當歸:
用法特點
- 水酒同煎:酒性辛熱,通行血脈,助藥力直達病所。
- 藥渣敷臍:臍為「神闕穴」,內通腸腑,外敷可引藥透入,增強局部消癰之效。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辛開苦降」為核心:
- 辛散(蒼耳子、薄荷)透熱外達,防毒內陷。
- 苦降(杏仁、瓜蔞)通腑泄熱,給邪出路。
- 活血排膿(木香、當歸)針對膿成變證,標本兼顧。
全方體現「通裡透表、氣血並調」的腸癰治法,符合中醫「以通為用」的急症處理思維。
傳統服藥法
蒼耳子2錢,甘草5分,杏仁1錢,薄荷1錢,瓜蔞1錢。
有膿者,加木香、當歸各5分。
水酒各1鐘,煎服。其滓包敷臍上,2服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癰蒼耳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組成:蒼耳子2錢,甘草5分,杏仁1錢,薄荷1錢,瓜蔞1錢。 主治:腸癰。小腹作痛,惡寒,肚皮緊急,一腳不能舉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