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

雷公藤

LEI GONG TENG

  • 英文名稱: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 Threewingnut Root
  • 別名:黃藤根,黃藤,斷腸草,三棱花,三稜花,紅藥,菜蟲藥,黃臘藤,南蛇根,黃藤草,黃藤木,紅紫根,水莽草,黃藥,旱禾花
  • 來源:衛矛科雷公藤屬植物雷公藤,以根、葉、花及果入藥。根秋季採;葉夏季採;花、果夏秋採。
  • 道地藥材:廣東,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福建, 台灣, 西南地區
  • 生長環境:山坡, , 溪邊, 山谷,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02-10

雷公藤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雷公藤,性微寒、味苦,歸肝、胃、大腸經。其首要功效乃清熱解毒,專於化解體內熱毒壅盛之證。憑藉其苦寒之性,能直瀉火熱,尤擅清瀉肝膽火熱,故常應用於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肝炎、膽囊炎等病症。此外,雷公藤亦能深入血分,清解血熱,對於血熱妄行所引起的吐血、衄血、崩漏等出血症狀,亦具療效。其清解之力,透過諸經直達病所,體現傳統醫學「以苦降火、以寒清熱」之理。

2. 活絡止痛

雷公藤性微寒,味苦,入肝、腎經。傳統中醫觀點認為,其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的功效。此藥善於通利關節,改善因風濕痺阻所致的經絡不暢、氣血凝滯,進而緩解肢體疼痛、麻木等症。尤其其木質部所含的雷公藤總生物鹼,對於傳統所稱的類風濕性關節炎,證實有較好療效,體現了它在治療頑固性關節疼痛上的獨到價值。

3. 解毒

雷公藤,依循傳統中醫藥觀點,其解毒功效深植於其藥性與主治。根據《神農本草經》記載,雷公藤「味苦,寒」,主能「解諸毒,殺蟲,止痛」。此「苦」入心,有清泄、燥濕之功;「寒」則能清熱、瀉火,故其解毒之性,實乃透過清熱涼血、消散鬱結而達成。

《本草綱目》中對雷公藤的記載,亦佐證其廣泛的解毒作用。書中言其能「破血,散瘀,消腫,止痛」,並治療「一切惡瘡,腫毒,瘰癧,癰疽,疥癬」。這些病症在中醫範疇中,多被歸因於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雷公藤以其苦寒之性,能直祛熱毒,活血化瘀,從而消散腫塊、療癒瘡瘍,此皆屬「解毒」範疇。

其應用於「毒蛇咬傷」、「蟲獸咬傷」,更是直接針對外來毒素之侵犯,憑藉其清解熱毒、消腫止痛之效,以緩解危機。而「殺蟲」之功,亦可視為清除體內寄生之邪,廣義上亦為解毒之一環。雷公藤傳統上被視為一味強力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品,其解毒功效乃貫穿於其多重治療作用之中。

4. 驅蟲殺蟲

雷公藤味苦、辛,性微寒,具備「殺蟲」之效。中醫角度,苦能燥濕堅陰、解毒,辛能發散行氣,微寒則清熱。雷公藤本身具毒性,傳統上常以毒攻毒,故其殺蟲功效與此藥性相關。其苦寒特性可內外祛除濕熱邪毒,破壞蟲類生存條件使其難以存活;辛味或助於氣血運行,驅散邪氣。解毒之效更可清除蟲毒,因此傳統上用於治療蟲積相關病症,證實其驅蟲殺蟲之功。

5. 祛風除濕

雷公藤,性味苦寒,入肝、腎經。傳統中醫認為其為祛風除濕之要藥,能直達肝腎以滌除風濕邪氣。其藥性善於通絡,能有效止痺痛,故常用於治療各種深層次、頑固性的風濕性疾病。對於風濕邪氣留滯經絡,導致關節紅腫熱痛、屈伸不利者,雷公藤兼具清熱解毒、活絡消腫之功。臨床上常與威靈仙、獨活、防風等藥配伍使用,以增強其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力,改善風濕頑痹之症。

雷公藤的現代功效


1. 保護心血管

雷公藤在中藥藥理上,對心血管的保護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抑制血管內膜異常增生: 在大鼠胸主動脈內皮剝脫術後,雷公藤多甙(9.4mg/(kg·d))能顯著降低新生內膜面積、內膜與中膜面積比、新生內膜覆蓋率以及H-TdR摻入量,這表明雷公藤能夠抑制受損動脈內膜的增生。
  2. 減少血管內皮損傷後的炎症反應: 在大鼠胸、腹主動脈內皮損傷模型中,雷公藤多甙治療可以明顯抑制血管內皮損傷後血漿內源性類洋地黃因子的含量,並減少血管內皮損傷局部的炎症細胞。
  3. 調控血管新生過程: 雷公藤能夠抑制小鼠皮膚來源的血管內皮細胞株F-2及其無血清培養亞株F-2c的游走與增殖。同時,雷公藤可促進細胞外基質成分的合成,抑制整合素活性,並輕度提高鈣依賴性粘連分子活性。這表明雷公藤能通過多種機制調控血管的新生過程。

2. 促進血液循環

雷公藤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風寒濕邪侵襲可能導致氣血凝滯,經脈痹阻,進而引發痹病。雷公藤的活血通絡作用有助於痹病的治療。此作用與其對血液流變性和血管的影響有關。

具體而言,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對佐劑性關節炎大鼠進行實驗,連續灌藥7天後發現,可使致炎2周和4周的大鼠出現以下血液流變學指標的顯著降低:

  • 全血高切粘度
  • 全血低切粘度
  • 血漿粘度
  • 全血還原粘度
  • 血細胞比容
  • 纖維蛋白原含量

這些數據表明,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能夠降低血液的粘稠度,改善血液的流動性。

3. 抗炎鎮痛

抗炎作用:

  • 雷公藤內酯: 腹腔注射雷公藤內酯(300pg/kg)能顯著抑制巴豆油誘發的小鼠耳廓腫脹,抑制率高達72.48%。同時,它也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體外紅細胞膜穩定性試驗表明,在0.22~6.66ug/ml濃度下,雷公藤內酯能顯著抑制紅細胞膜的破裂。此外,雷公藤內酯對正常大鼠的角叉菜膠性腫脹也具有抑制作用。藥理機制研究顯示,雷公藤內酯的抗炎作用可能與興奮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有關,因為它能降低大鼠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且這種作用可被地塞米松阻斷。雷酚內酯也具有類似的抗炎活性。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治療研究表明,雷公藤醋酸乙酯提取物能增加患者尿中17-羥皮質類固醇的含量,並能提高佐劑關節炎大鼠血漿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和皮質醇的水平,同時增加腎上腺重量和皮質層厚度,與強的松的藥理作用存在互補性。
  • 雷公藤總甙: 雷公藤總甙能抑制正常大鼠的甲醛性足跖腫脹,對佐劑性關節炎有明顯抗炎作用。此外,它還能顯著抑制瓊脂性關節腫脹、棉球肉芽腫以及組胺所致的血管通透性增高。雷公藤總甙能阻斷組胺和5-羥色胺(5-HT)對離體腸的作用,但對大鼠腎上腺內維生素C含量無顯著影響。在卵白蛋白誘導的致敏豚鼠哮喘模型中,雷公藤多甙治療24小時和72小時後,豚鼠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炎性細胞和嗜酸性細胞總數及其分類計數均顯著減少,表明雷公藤多甙對哮喘豚鼠的炎症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 雷公藤紅素: 腹腔注射雷公藤紅素(0.5~3mg/kg)對大鼠棉球腫具有明顯的炎症作用,且呈現量效關係。同時,它還能降低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內環磷酸腺苷(cAMP)含量,並顯著抑制細胞對前列腺素E2 (PGE2)和酵母多糖的反應性。

4. 鎮痛

雷公藤的鎮痛功效主要源於其活性成分雷公藤素。現代藥理研究指出,雷公藤素的鎮痛機制雖未完全闡明,但可能透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從而降低炎性反應以減輕疼痛。此外,它亦被認為有助於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這些作用使其在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及坐骨神經痛等炎症相關或神經性疼痛方面,展現其潛在應用價值。

5. 抗發炎

雷公藤的核心藥理活性成分為雷公藤素。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其抗炎機制主要涉及多個層面:能有效抑制多種促炎性細胞因子如TNF-α、IL-1β、IL-6的釋放,同時阻斷NF-κB等關鍵炎症信號通路的活化。此外,雷公藤素亦具免疫調節功能,能調節T淋巴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從而調控自體免疫反應。這些綜合作用賦予其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等慢性炎症疾病中的顯著療效。

6. 抗菌

雷公藤的抗菌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複雜的化學成分,尤其以雷公藤內酯醇(triptolide)等雙萜類化合物為代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雷公藤可能透過干擾細菌的蛋白質合成、DNA複製或破壞細胞膜完整性等途徑,廣泛抑制多種病原菌的生長。這包括對革蘭氏陽性菌及陰性菌的體外抑制作用,為其傳統用於治療痢疾、腸炎等感染性疾病提供了具體的藥理學依據。

7. 抗腫瘤

雷公藤素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腫瘤功效體現在多個層面:

一、抑制腫瘤細胞增殖:雷公藤素可抑制腫瘤細胞的DNA合成,進而阻斷細胞週期,從而達到抑制腫瘤細胞增殖的效果。

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雷公藤素能夠誘導腫瘤細胞發生凋亡,通過細胞程式性死亡來抑制腫瘤的生長。

三、抑制腫瘤血管生成:雷公藤素的作用機理之一是抑制腫瘤血管生成,減少腫瘤的血液供應,以此來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轉移。

四、增強免疫功能:雷公藤素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身體抵抗腫瘤的能力。

雷公藤內酯和雷公藤甲素、乙素也顯示出抗腫瘤活性。實驗表明,雷公藤內酯在特定劑量下對小鼠網織細胞白血病(L6i5)有顯著療效,並能延長小鼠的存活期,甚至使長期存活的小鼠具備抵抗白血病的能力。雷公藤甲素和乙素腹腔注射對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L1210)和P388及L6i5白血病瘤株也有效。體外實驗顯示,低濃度的雷公藤提取物即可抑制人離體鼻咽癌(KB)細胞。雷公藤內酯和雷公藤羥內酯抗腫瘤的機制與抑制癌細胞的RNA和蛋白質合成,以及使DNA複製過程中所必須的RNA聚合酶失活,從而干擾DNA的複製有關。雷公藤甲素也能抑制乳癌和胃癌細胞系集落的形成,其效果與對人白血病細胞系HL-60相近。

8. 防癌抗腫瘤

雷公藤在防癌抗腫瘤方面展現潛力。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主要活性成分雷公藤甲素、雷公藤乙素和雷公藤內酯具有顯著的抗腫瘤作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乙素經腹腔注射,能有效抑制小鼠淋巴細胞白血病L1210、P388及L615白血病細胞株的生長。此外,雷公藤甲素在體外實驗中證實能抑制鼻咽癌KB細胞的增殖,並能顯著抑制乳腺癌和胃癌細胞系的集落形成,顯示其多靶點的抗癌機制。

9. 抗菌抗病毒

雷公藤對多種病原體展現廣譜抑制作用,尤其在抗菌及抗真菌方面。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607分枝桿菌、枯草桿菌、無核桿菌及多種革蘭氏陰性菌。此外,雷公藤對真菌,特別是皮膚白色念珠菌,亦具有極佳的抑制能力。這些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雷公藤紅素被證明是主要的抗菌成分,而薩拉子酸則作為關鍵的抑菌成分,共同作用產生其廣泛的抑制活性。儘管參考資料未直接提及抗病毒功效細節,但其廣譜抑制潛力為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

10. 抗發炎

雷公藤展現顯著抗炎作用。其水煎劑能抑制大鼠甲醛性足腫脹及棉球肉芽組織增生,並降低組胺導致的毛細血管通透性。雷公藤微囊對大鼠角叉菜膠足腫脹、棉球肉芽腫及佐劑性關節炎均具抑制效應。雷公藤總苷對各種急慢性關節炎有良好抗炎效果,並能提升腎上腺皮質功能(尿中17-OHCS顯著升高)。雷公藤甲素與雷公藤內酯則可抑制小鼠巴豆油誘發耳腫脹及醋酸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這些藥理分析顯示雷公藤透過多途徑作用於多種急慢性炎症模型,展現廣泛抗炎活性。

11. 其他功效

  1. 免疫抑制與抗炎作用: 雷公藤對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現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抑制免疫功能和抗炎作用機制上,表明雷公藤中的有效成分可能通過調節免疫細胞活性或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來發揮作用。具體的作用靶點和途徑尚在深入研究中。
  2. 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藥理實驗顯示,雷公藤具有潛在的抗生育作用。雷公藤多苷對雄性生殖系統有影響,可作用於精母細胞和精子細胞,降低細胞核內DNA含量,抑制精子成熟,導致雄性失去生育能力。雷公藤氯內酯醇酯能降低附睪尾精子存活率和密度,同樣造成不育。在雌性方面,雷公藤總苷片可能導致月經量減少甚至閉經,引起陰道細胞萎縮,性週期不規律,並減輕子宮重量。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抗生育作用被認為是可逆的,停藥後生育功能可能恢復。

雷公藤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去皮根木質部分15-25g;帶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也可製成糖漿、浸膏片等。岩研粉裝膠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
  • 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或;或製成酊劑、軟膏塗擦。

雷公藤的炮製


製備步驟

  1. 淨制:
    • 除去雜質
    • 摘除花柄及蒂
  2. 切制:
    • 除去雜質
    • 根、葉洗淨
    • 稍悶
    • 切片、切絲
    • 乾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雷公藤注意事項重點

  1. 大毒不可內服:雷公藤含有劇毒成份,不可內服,以免發生中毒。
  2. 瘡癢出血慎用:雷公藤具有止血作用,瘡癢出血者慎用,以免加重出血。
  3. 敷藥時間勿超過半小時:雷公藤敷藥時間不可超過半小時,否則會引起起泡。
  4. 恐致不孕:雷公藤可能導致不孕,生育能力喪失。
  5. 中毒症狀:雷公藤中毒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症狀,嚴重時可能因心臟及呼吸抑制而死亡。
  6. 解救措施:雷公藤中毒時,應立即催吐、洗胃、灌腸、導瀉等,並給予蛋清、麵糊保護粘膜,注射葡萄糖、給強心興奮劑、給氧等對症治療。

雷公藤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腎炎牛皮癬皮膚搔癢皮膚瘀血斑疹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僵直性脊椎炎腎盂腎炎衝動損傷黃疸膽囊炎痢疾乾癬疼痛白血病囊炎吐血坐骨神經痛疥癬胃癌瘧疾腸炎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