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食湯

XIAO SH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鄭僑醫案選》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胃經 24%
肺經 18%
肝經 6%
膽經 6%
心經 4%
三焦經 3%
腎經 3%
大腸經 2%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消食湯中加入黨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消食湯主要針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症狀。黨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之功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
  2. 緩解藥性: 消食湯中常含有山楂、麥芽等消食化積藥,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脾胃虛寒。黨參性溫,可中和寒涼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接受。

總而言之,黨參在消食湯中起到補氣健脾、緩解藥性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使療效更佳。

消食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消食湯往往用於食積不消、脾胃虛弱等症,白朮可以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消化食物,消除食積。
  2. 助消化: 白朮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同時,白朮還具有燥濕利水之功效,可利濕化痰,有助於排除因食積引起的痰濕,進一步促進消化。

消食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針對其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其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增強脾胃的消化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助於解決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

另一方面,茯苓利水滲濕,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脾胃濕困,進一步促進消化。因此,茯苓在消食湯中起到健脾和胃、利水滲濕的協同作用,有助於緩解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消化不良症狀。

消食湯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它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食物,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2. 調和脾胃: 消食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而神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能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防止因食積過多而導致脾胃受損。

因此,神麴在消食湯中起著消食化積、調和脾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消食湯中加入麥芽,乃因其具備消食化積之效,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開胃:麥芽味甘性涼,入脾經,能增進食慾,幫助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者,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
  2. 消食導滯:麥芽富含澱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有助於消化積滯,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對於食積停滯、消化不良者,具良好療效。

總之,麥芽在消食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健脾開胃、消食導滯的功效,可有效改善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等症狀,達到消食化積之目的。

消食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降火、止嘔化痰的作用。

消食湯常用於治療食積、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竹茹可以清熱化痰,緩解食積所致的痰熱阻滯,並能降逆止嘔,緩解嘔吐的症狀。此外,竹茹還能清熱解毒,緩解食積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因此,消食湯中加入竹茹,能有效地緩解食積、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起到清熱化痰、降逆止嘔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消食湯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的功效。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消食湯多用於食積不消、脘腹脹痛、噯氣吞酸等症狀,而香附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導致的食積不消,同時健脾消食,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化積滯。

因此,香附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緩解食積所致的腹脹、疼痛等症狀,更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達到消食止痛的效果。

消食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積: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痛的功效,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2. 疏肝理氣: 青皮能疏肝理氣,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胃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消食湯中加入青皮,可以通過行氣消積、疏肝理氣,達到改善消化不良、胃脘脹痛等症狀的效果。

消食湯中包含厚朴,主要源於厚朴的消食化積功效。厚朴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肺經。其性善於行氣散結,能降逆氣,消食積,並有燥濕止瀉之效。

在消食湯中,厚朴主要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噯氣、嘔吐等症狀。其辛散之性可以行氣消滯,苦燥之性可以消食積,溫性則有助於溫脾胃,促進消化吸收。因此,厚朴在消食湯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於提升其消食化積功效。

消食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陳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行氣、消食導滯之效。它能疏肝理氣,幫助消化系統順暢運作,有效改善因食積停滯引起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健脾和胃:陳皮同時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它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增強食慾,改善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問題。

總而言之,陳皮在消食湯中發揮著理氣消積、健脾和胃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等症狀,達到消食化積的目的。

消食湯中加入白荳蔻,主要基於其行氣消積的功效。白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消食。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食積、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白荳蔻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消食化積。此外,白荳蔻還能理氣止痛,對於因食積引起的腹痛,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白荳蔻的加入,有助於提高消食湯的整體療效。

消食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消食湯通常由多種藥材組成,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它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性或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2. 增強療效:甘草本身也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它可以補益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配合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消食導滯,改善食積不消、脘腹脹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消食湯」,主要成分是:

黨參性平、味甘,主要功效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常適用於治療氣虛血弱、食少乏力、失血過多、氣短心悸、心煩失眠、口乾舌燥、體虛盜汗等症狀。

白朮性溫、味苦,主要功效有補氣健脾、除濕利水、固表止汗、益氣生津、安胎健脾、疏風除濕。常適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泄瀉、水腫、自汗、盜汗、胎動不安、風濕疼痛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主要功效有補益心脾、益氣健脾、利水滲濕、健脾健胃、滋陰養顏。常適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泄瀉、水腫、失眠健忘、心悸、心煩等症狀。

神麴性溫、味甘,主要功效有消食化積、健脾益氣、除煩。常適用於治療腹脹、嘔吐、泄瀉等症狀。

麥芽性甘、味平,主要功效有和中健胃、消食化積、益氣生津、養心安神。常適用於治療食積腹脹、消化不良、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竹茹性涼、味甘,主要功效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常適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經期過多、牙齒出血等症狀。

香附性辛、味苦,主要功效有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常適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青皮性辛、味苦,主要功效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常適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脅脹滿、脘腹疼痛、食慾不振、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

厚朴性溫、味苦,主要功效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益氣、燥濕、祛風除濕、殺蟲除蟲。常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疼痛、泄瀉、水腫、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陳皮性辛、味苦,主要功效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常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脹滿、嘔吐泄瀉、咳嗽痰多、食積不化等症狀。

白荳蔻性溫、味辛,主要功效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常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疼痛、嘔吐泄瀉、食積不化等症狀。

甘草性甘、味平,主要功效有益氣補中、益氣複脈、緩急止痛、清熱解毒、潤肺止咳、回陽通脈、瀉火消炎。常適用於治療氣虛血弱、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胸悶疼痛、腹痛脹滿、泄瀉痢疾、咽喉腫痛、瘡瘍腫毒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黨參15克,白朮12克,茯苓12克,神曲12克,麥芽12克,竹茹12克,香附12克,青皮12克,厚朴9克,陳皮9克,白豆蔻3克,甘草6克。
若有驚悸不安,睡眠欠佳,加鈎藤、炒棗仁;嘔逆,加藿香、法半夏;大便腐臭,消化不良者,加酒大黃、雞內金(炒);大便腥冷,少腹冷痛,加高良薑。
平肝理氣,健脾消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消食湯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滯的功效,可以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胃脘作痛、脹滿食少、消化不良、脅痛等症狀。但是,消食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食湯, 出處:《鄭僑醫案選》。 組成:黨參15g,白朮12g,茯苓12g,神曲12g,麥芽12g,竹茹12g,香附12g,青皮12g,厚朴9g,陳皮9g,白豆蔻3g,甘草6g。 主治:平肝理氣,健脾消食。主治:肝氣鬱結,胃脘作痛,脹滿食少,消化不良,脅痛,舌苔白,脈弦滑無力或弦細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