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竹茹湯

JU PI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6.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肺經 26%
胃經 24%
心經 9%
膽經 5%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橘皮竹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橘皮辛溫,竹茹苦寒,兩者配伍容易引起脾胃寒涼。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使其藥性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具有健脾和胃之效,能促進脾胃功能,有助於消化吸收藥物,提升橘皮竹茹湯的療效。同時,甘草還有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功效,可防止橘皮竹茹湯的副作用。

橘皮竹茹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和胃降逆:生薑性溫,具有溫胃止嘔之效,可緩解竹茹、橘皮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生薑還能和胃降逆,幫助胃氣下降,配合竹茹、橘皮清熱降逆,共同達到止嘔的效果。
  2. 調和藥性:生薑能調和諸藥,使藥性協調,發揮更佳的療效。橘皮、竹茹偏寒,生薑溫中,二者搭配,可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氣傷脾胃,更利於藥效的發揮。

橘皮竹茹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養血安神之效。橘皮竹茹湯以橘皮、竹茹、半夏等藥物燥濕止嘔,容易傷及脾胃,而大棗能緩解藥性,保護脾胃,使止嘔效果更加溫和。
  2. 調和藥性: 橘皮、竹茹、半夏等藥物偏寒,容易引起脾胃虛寒,而大棗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寒,使藥效發揮更佳。

總而言之,大棗的加入不僅能緩解藥性,保護脾胃,更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提高治療效果。

橘皮竹茹湯中使用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降逆止嘔: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燥濕、降逆止嘔之功效。方中竹茹清熱化痰,但單用易傷胃氣,陳皮的加入可協同理氣降逆,防止竹茹寒涼傷胃,同時增強其止嘔效果。
  2. 健脾和胃助消化: 陳皮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方中竹茹清熱化痰,若痰濕阻滯脾胃,會影響消化功能,陳皮的加入可改善脾胃功能,提升藥效。

因此,陳皮在橘皮竹茹湯中發揮了理氣降逆止嘔、健脾和胃的雙重作用,使藥效更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橘皮竹茹湯為一方經典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胃氣虛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如噁心、嘔吐等。其基本組成為橘皮、竹茹、生薑、大棗及人參等。其中,人參作為一味重要的補益藥材,在此方中的應用至關重要。人參性味甘溫,歸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對於胃氣不足、體虛乏力的患者來說,人參能夠強化脾胃功能,增進食欲,恢復體力。此外,人參還能協調方中其他藥物的作用,使整體療效更為顯著。總體而言,人參在此方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胃腸道症狀,還能夠全面提升患者的身體狀態,達到治療與調養雙重目的。

橘皮竹茹湯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降逆止嘔: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降逆、止嘔的作用。橘皮則具有理氣、化痰、止嘔的功效。二者合用,可清熱降逆,止嘔止呃,適用於熱邪犯胃,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2. 保護胃黏膜: 竹茹中含有豐富的黏液質,能保護胃黏膜,緩解胃酸對胃黏膜的刺激,減輕嘔吐、呃逆等症狀。

主治功效


橘皮竹茹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橘皮竹茹湯,出自《金匱要略》,為中醫經典方劑之一,主治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的呃逆或乾嘔,症見舌紅嫩,脈虛數。

組成分析及功效

該方由六味藥組成:

  • 橘皮(陳皮): 味辛、苦,性溫。理氣健脾,燥濕化痰。方中用量最大,作為君藥,取其理氣降逆之功,以止呃逆。
  • 竹茹: 味甘,性微寒。清熱化痰,除煩止嘔。作為臣藥,清胃熱,止嘔逆。與橘皮一溫一寒,相輔相成。
  •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溫。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用於補益脾胃之虛。
  • 甘草: 味甘,性平。益氣補中,調和藥性。與人參相配,增強補益之效。
  • 生薑: 味辛,性微溫。溫胃散寒,和胃止嘔。協助橘皮和胃降逆。
  • 大棗: 味甘,性溫。補中益氣,養血安神。與人參、甘草相配,補脾胃,益氣血。

治療原理

綜合多部古籍記載,橘皮竹茹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降逆止嘔: 橘皮理氣降逆,竹茹清熱止嘔,生薑和胃止嘔,三藥合用,共奏降逆止嘔之功,為方中主體。此為《本經疏證》所謂「橘皮竹茹湯之主『吐逆』」及「橘皮竹茹湯之治噦逆」的依據。
  2. 益氣清熱: 人參、大棗、甘草益氣健脾,補益正氣,以治胃虛;竹茹清胃熱,以除呃逆之因。此即《本經疏證》所言「乃於中宮,用陽和陰」,調和中宮陰陽,使氣機升降恢復正常。
  3. 針對虛熱呃逆: 橘皮竹茹湯主要針對「胃虛有熱」之呃逆,如《類證治裁》所言「噦逆虛熱,橘皮竹茹湯」及《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所載「噦逆,其人虛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4. 兼顧痰、火: 某些情況下,如《類證治裁》中薛某病案,痰火壅盛,可在原方基礎上去參、草,加山梔、杏仁、前胡、貝母、栝蔞、豆豉、鬱金汁等清熱化痰之品,以增強療效。

適用病症

根據古籍記載,橘皮竹茹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呃逆(噦逆、呃忒): 胃氣上逆,喉間頻頻呃呃有聲,聲音急促而短,包括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神經性呃逆等。如《類證治裁》中多次提及「呃逆,橘皮竹茹湯」。
  • 乾嘔: 胃氣上逆,作嘔而無嘔吐物,或僅有少量黏液,多見於胃虛熱之證。
  • 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 如《奇效良方》所載。
  • 陽症咳逆,兼有發熱、煩悶、燥渴、大小便赤: 如《醫方集宜》所載。
  • 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如《世醫得效方》所載。

總結

橘皮竹茹湯以其理氣降逆、益氣清熱的功效,成為治療胃虛有熱、氣逆不降所致呃逆、乾嘔的經典方劑。其配伍精妙,寒溫並用,補瀉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不同醫家在運用此方時,會根據具體病情,或增減藥味,或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例如《皇漢醫學》中提到,雖用橘皮竹茹湯,但也有用甘草乾薑湯而得大效者,說明需靈活運用,不可拘泥於一方一法。

傳統服藥法


橘紅2錢,竹茹3錢,生薑1錢,柿蒂7個,人參1錢,黃連1錢。
水二鐘,煎八分,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實熱 虛寒 忌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月經期間嘔吐噯氣打嗝呃逆肚子餓卻吃不下胃及十二指腸炎氣喘神經性厭食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暴食症咳嗽腹瀉口乾口渴噁心反胃吞咽障礙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橘皮竹茹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六。 組成:橘皮2兩,竹茹1升,甘草2兩(炙),人參半兩,半夏1兩(湯洗)。 主治:噦逆,呃逆,妊娠惡阻。

橘皮竹茹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陳皮(去白)3分,人參2錢,甘草(炙)1錢,竹茹1錢,柿蒂1錢,丁香5分。 主治:因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呃逆者。

橘皮竹茹湯, 出處:《金鑑》卷六十二。 組成:橘紅2錢,竹茹3錢,生薑1錢,柿蒂7個,人參1錢,黃連1錢。 主治:潰瘍,胃火上逆氣衝,以致時時呃逆,身熱煩渴,口乾唇焦,此熱呃也。

橘皮竹茹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橘皮2斤,竹茹2升,大棗30枚,生薑半斤,甘草5兩,人參1兩。 主治:傷寒病後虛羸,噦逆不已;或吐利後,胃虛膈熱呃逆;或産後呃逆;或四時傷風咳逆。

橘皮竹茹湯,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赤茯苓(去皮)1兩,橘皮(去白)1兩,枇杷葉(拭去毛)1兩,麥門冬(去心)1兩,青竹茹1兩,半夏(湯洗7次)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體強新病,未經苦寒攻下,或誤投熱藥滯藥,脈見洪數滑實,呃逆聲重相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