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陳湯

倍陳湯

BEI C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5%
脾經 35%
心經 20%
胃經 8%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陳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倍陳湯多用於脾胃氣虛、痰濕阻滯之證,陳皮可助脾胃運化,消食導滯,化解痰濕,改善脾胃功能。
  2. 疏肝解鬱:陳皮亦可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倍陳湯所治證候,常伴有肝氣鬱結,影響脾胃運化,陳皮可協同其他藥物,疏肝解鬱,促進氣血流通,改善整體症狀。

倍陳湯的組成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1. 益氣補虛:人參為補氣藥,能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倍陳湯中,人參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補脾益氣,溫陽散寒,緩解寒邪侵襲所致的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機體修復,有助於消除病邪,恢復健康。在倍陳湯中,人參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可扶正祛邪,調節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最終達到治病的目的。

倍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倍陳湯藥性偏寒,而甘草性甘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寒涼之弊的功效。甘草能中和藥性,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作用。在倍陳湯中,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倍陳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倍陳湯主治「胃虛呃逆」,即因脾胃氣虛所致的氣逆打嗝。古代醫家認為,胃氣以降為順,若中焦虛弱,胃氣不固,則易上逆作呃。此方專為虛性呃逆而設,特點為呃聲低弱、連綿不止,伴見倦怠乏力、食少等脾胃虛弱之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陳皮(4錢)

    • 陳皮苦辛性溫,主入脾胃經,善理氣健脾、和胃降逆。
    • 用量獨重,取其「倍」用之意,強化解鬱滯、降胃氣之效,直接針對呃逆主症。
  2. 臣藥:人參(2錢)

    • 甘溫補益,大補脾胃之氣,助運化而固本。
    • 與陳皮相配,一散一補,既治氣逆標證,又補氣虛之本,防理氣藥耗散正氣。
  3. 佐使藥:甘草(4分)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助人參補益中氣,同時緩和陳皮辛散之性。
    • 輕用防其甘緩礙氣,使降逆之力不滯。

三、方劑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陳皮降逆治標,人參補虛治本,符合「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 動靜結合:陳皮辛散行氣,人參靜守補氣,甘草調和,形成動靜相宜的配伍層次。
  • 藥簡力專:僅三味藥,以陳皮為主導,集中藥力於脾胃氣機的調整,體現「方貴精專」思想。

四、推衍應用

此方結構提示,胃虛氣逆證需兼顧「補虛」與「降氣」,後世如《脾胃論》的調中益氣湯亦承此思路。若兼寒象,可加生薑;若氣滯甚,可增砂仁,皆不離脾胃氣機升降之樞紐。

傳統服藥法


陳皮4錢,人參2錢,甘草4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益氣健脾、和胃降逆的功效,適用於胃虛呃逆的患者。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倍陳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陳皮4錢,人參2錢,甘草4分。 主治:胃虛呃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