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人參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歸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人參則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可補脾肺之氣,增強抵抗力。
此方中,黃芩能清熱解毒,緩解熱邪引起的各種症狀,而人參則可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二者相輔相成,達到清熱解毒、扶正固本的效果。
黃芩人參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扶正祛邪:黃芩苦寒,擅清熱解毒、瀉火燥濕;人參甘溫,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二者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疾病、恢復健康的目的。
- 調和藥性:黃芩性寒,單用容易傷脾胃,而人參性溫,能溫補脾胃,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利用,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正氣。
黃芩人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人參性溫,甘草性甘平,能調和黃芩與人參的寒溫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寒熱之弊,更利於人體吸收。
- 增強功效: 甘草能緩解黃芩的苦寒之性,使藥性更柔和,同時甘草能益氣補中,與人參相輔相成,增強補氣生津的功效,提高藥效。
因此,甘草在黃芩人參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僅調和藥性,還增強藥效,使藥方更具療效。
「黃芩人參湯」中的桂枝,具有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的作用。桂枝能夠幫助改善感冒初期的症狀,並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疼痛,與黃芩、人參等藥材相配,可以增強整體的溫經散寒作用。
黃芩人參湯中加入生薑,是為了其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
- 解表散寒: 生薑辛溫,能發散風寒,對於由風寒外襲引起的症狀,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 和胃止嘔: 生薑能溫中降逆,對於寒邪犯胃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有很好的止嘔效果。
此外,生薑還能配合黃芩清熱解毒、人參補氣固脫的作用,起到協調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黃芩人參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黃芩性寒,人參性溫,兩者配伍容易產生寒熱不調。大棗味甘性溫,能調和藥性,使寒涼之性趨緩,溫補之性更加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
- 補益氣血:大棗具有補益氣血、養脾胃的功效。人參補氣,黃芩清熱,容易耗傷氣血,大棗的加入可以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避免單純清熱而傷正氣。
主治功效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治功效分析
條文出處與分析
此方出自《傷寒論》,在日本漢方醫學中亦被廣泛應用。以下是針對各醫家論述的分析:
《皇漢醫學》湯本求真
- 條文解讀: 湯本求真認為《傷寒論》原文有脫簡,但他從方劑組成推測其證。他認為此方可視為「瀉心湯去大黃」、「半夏瀉心湯去半夏、甘草、大棗」、「人參湯去朮、甘草」的合方。
- 證候分析:
- 類似瀉心湯證: 患者有「心中煩悸上熱」,但無大黃,故無大便秘結的實證,而表現為虛證。
- 類似半夏瀉心湯證: 有嘔吐、下痢,但無半夏、甘草、大棗,故無腹中雷鳴、腹痛。
- 類似人參湯證: 有陰虛狀的心下痞硬、下痢下寒,但無朮、甘草,故無胃內停水、小便不利、腹痛。
- 主治: 湯本求真引用吉益東洞的觀點,認為此方主治「心中煩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與他的推測大致相同。他還指出此方適用於「上熱下寒」的病機。
- 方劑組成與用法: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各9克,煎法用法同前。
- 醫案: 湯本求真引述了兩個醫案,分別治療「蟲熱」和「暍病」,皆表現為胸滿、心下痞硬、身熱等症狀,使用本方皆有療效。
- 方劑應用: 根據《類聚方廣義》,本方可治「胃反,心胸鬱熱,心下痞硬,或嘈雜者」,並可與消塊丸合用。對於「骨蒸勞熱,心胸煩悶,咳嗽乾嘔,或下利者」也有效。
- 方劑比較: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提到,此方可治「膈有熱,而吐逆不受食」,對於生薑、半夏等藥物無效的嘔吐有特效,並可治「噤口痢」。
《本草思辨錄》周巖
- 人參的應用: 周巖指出人參在方劑中用於調和,包括調和本腑本臟的陰陽,如在少陽少陰證的應用。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中,人參用於調和寒熱。
- 黃連的應用: 黃連在仲景方中應用廣泛,可治心、胃、脾、肝、腸等臟腑疾病。其配伍不同,功效也不同,可以與大黃、芍藥同用以泄;與半夏、栝蔞實同用以宣;與乾薑、附子同用以溫;與阿膠、雞子黃同用以濡;與人參、甘草同用以補。
《退思集類方歌注》王泰林
- 方解: 王泰林認為此方並非寒熱平調之法,而是治療寒格拒熱之方。他解釋了「寒格」為寒與熱相格,寒故用乾薑,熱故用芩、連;因吐下傷中氣,故用人參;食入口即吐是火逆上衝,故苦寒倍於辛熱;不食則不吐,是心下無水氣,故不用半夏、生薑。
- 病機: 寒熱相阻則為格,寒熱相結則為痞,故此方得瀉心湯之半。
- 應用: 嘔家挾熱,不利於香、砂、橘、半者,此方最為合度。
- 與五苓散的比較: 王泰林將「水入即吐」的「水逆」與「食入即吐」的「寒格」進行比較,指出前者宜用五苓散利水,後者宜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醫方考》吳昆
- 病機: 吳昆認為「誤吐下」導致中氣虛寒,惡穀氣,故食入口即吐。
- 方解: 用乾薑之辛熱散寒,人參之甘溫補虛,芩、連之寒苦假之從寒而通格。
《時方歌括》陳修園
- 方劑歸類: 陳修園將此方歸類於「汗吐下之後,亡其津液,取其甘寒以救陰」的方劑中。
《長沙方歌括》陳念祖
- 方歌: 芩連苦降藉薑開,濟以人參絕妙哉。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拒格此方該。
- 方解: 陳念祖解釋了方名中「乾薑」冠首的意義,即取其溫能除寒下,辛烈之氣又能開格而納食。
《傷寒尋源》呂震名
- 病機: 陰格於內,拒陽於外。
- 方解: 以乾薑開通陰寒,芩連泄去陽熱,復以人參鼓助胃氣,並可助乾薑之辛溫,衝開陰邪,俾格開而吐自止。
《傷寒論條辨》方有執
- 原文: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醫家的論述,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可以概括如下:
主治功效:
- 清上溫下,調和寒熱,降逆止嘔,補益中氣。
- 主治因誤治或它病致虛,寒熱錯雜,上熱下寒,表現為食入即吐、嘔吐、下痢、心下痞硬、心中煩悸等症狀。
- 亦可應用於胃反、心胸鬱熱、嘈雜、骨蒸勞熱、咳嗽乾嘔、噤口痢等病症。
治療原理:
- 寒熱並用: 方中乾薑辛溫,溫中散寒,針對下寒;黃連、黃芩苦寒,清熱燥濕,針對上熱;寒熱並用,調和陰陽。
- 降逆止嘔: 乾薑溫胃止嘔,黃連、黃芩清熱降逆,共奏降逆止嘔之效。
- 補益中氣: 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扶助正氣,改善因吐下導致的中氣虛損。
- 辛開苦降: 乾薑辛開,黃連、黃芩苦降,辛開苦降並用,可開通氣機,調暢升降,使寒熱之格得以疏通。
總結: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是一個寒熱並用、辛開苦降、攻補兼施的方劑,針對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的病機,通過清上溫下、調和寒熱、降逆止嘔、補益中氣,達到治療目的。此方配伍精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在臨床上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黃芩2兩,人參2兩,甘草2兩,桂心2兩,生薑2兩,大棗15枚(擘破)。
上切。
以水8升,煮取3升,分2服,徐徐服。
忌菘菜、海藻、生蔥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傷寒吐下後,內外有熱,煩渴不安者。若有陰虛火旺者,慎用本方。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人參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深師方》。 組成:黃芩2兩,人參2兩,甘草2兩,桂心2兩,生薑2兩,大棗15枚(擘破)。 主治:傷寒吐下後,內外有熱,煩渴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