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味竹茹湯

QI WEI ZHU R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1%
胃經 21%
膀胱經 1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9%
心經 1%
膽經 1%
腎經 0%
肝經 0%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七味竹茹湯」

七味竹茹湯,又稱理氣清熱瀉火止嘔湯,主要成分為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茹、黃連、葛根。它是一種中醫方劑,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出痘瘡,特別是胃經有熱,並且伴有嘔吐、反胃、口渴,手足同時發熱的症狀,對於治療這些症狀非常有效。

方劑組成和功效:

  1. 甘草: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2. 半夏:味辛溫,入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3.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4. 葛根: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生津止渴、解酒毒、透疹、止瀉和清熱解毒。

  5.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6. 橘紅: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

  7. 竹茹:味甘涼,性微寒,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

臨牀應用:

七味竹茹湯在臨牀上的應用十分廣泛,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1. 小兒出痘瘡:七味竹茹湯是治療小兒出痘瘡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解毒、清胃熱、止嘔等功效,能有效緩解小兒出痘瘡引發的症狀。

  2. 胃經有熱:七味竹茹湯能清胃熱、止嘔,對於胃經有熱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3. 口渴:七味竹茹湯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能有效緩解口渴症狀。

  4. 手足同時發熱:七味竹茹湯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手足同時發熱的症狀。

總結:

七味竹茹湯是一種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出痘瘡,胃經有熱,並且伴有嘔吐、反胃、口渴,手足同時發熱的症狀。它具有清熱解毒、清胃熱、止嘔等功效,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七味竹茹湯在臨牀上應用廣泛,療效顯著,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劑。

傳統服藥法


橘紅、半夏各等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竹茹2分,黃連(薑炒)2分,葛根2分。加生薑,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橘紅、半夏、茯苓、甘草、竹茹、黃連、葛根均具有清熱解毒、和胃止嘔的功效。其中,橘紅、半夏、茯苓、甘草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竹茹、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葛根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和胃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味竹茹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九。 組成:橘紅、半夏各等分,白茯苓2分,甘草2分,竹茹2分,黃連(薑炒)2分,葛根2分。 主治:小兒痘瘡,胃經有熱,吐逆作渴,手足並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