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滋胃和中代茶飲
ZI WEI HE ZHONG DAI CHA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4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方劑「滋胃和中代茶飲」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除煩: 竹茹性寒,味甘,入胃經,能清胃熱,除煩躁。胃熱是導致胃脘灼痛、口乾舌燥、煩悶不安等症狀的常見原因,竹茹可有效清熱降火,緩解不適。
- 和胃止嘔: 竹茹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胃脘脹滿等症狀。其清熱降火的作用也能抑制胃火上炎,進一步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竹茹在「滋胃和中代茶飲」中起到清熱除煩、和胃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胃熱引起的各種不適,促進胃腸功能恢復。
滋胃和中代茶飲中包含厚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降逆止嘔: 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行氣化痰之效。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脘腹脹滿等症狀,厚朴能有效緩解。
- 健脾和胃: 厚朴能理氣消積,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同時,厚朴亦能溫暖脾胃,對於寒性胃痛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厚朴在滋胃和中代茶飲中發揮著降逆止嘔、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胃部不適,促進消化,達到滋補胃氣的作用。
在中醫學理中,「滋胃和中代茶飲」此方旨在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其中,羚羊角作為一味珍貴的藥材,其性味甘、咸,涼,入肝、心包經。它具有清熱平肝、熄風解毒之功,用於治療高熱驚厥、肝風內動等症狀。在「滋胃和中代茶飲」中加入羚羊角,主要目的在於調節肝氣,避免肝氣過旺反侮脾土,從而保護脾胃免受損傷。
羚羊角還能清熱解毒,對於由熱毒引發的胃脘不適、消化不良等症有輔助療效。此外,其平肝熄風的作用亦可緩解因情緒波動導致的消化系統紊亂。然而,由於羚羊角來源有限且價格昂貴,現代多以人工合成或替代品使用,以達到同樣的療效,同時符合生態保護原則。總體而言,羚羊角在該方劑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整體調節的理念。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胃和中代茶飲之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虛痰生,精神蔞頓,舌短口乾,胃不納食」,屬氣虛兼夾痰熱阻滯中焦之證。其病機要點為:
- 氣虛生痰:中氣不足,脾運失職,痰濕內停。
- 痰熱擾胃:痰鬱化熱,胃失和降,見口乾、納呆。
- 津液虧耗:痰熱傷津,舌短口乾;氣虛不榮,故精神萎靡。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藥味配伍分析
竹茹(朱拌)
- 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
- 功用: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 朱砂拌炒:增強鎮靜安神之效,針對痰熱擾神之「精神蔞頓」。
鮮青果(去尖,研)
- 性味:甘酸平,歸肺胃經。
- 功用:清熱生津、解毒利咽。
- 針對痰熱傷津之「舌短口乾」,輔助竹茹化熱痰。
厚朴花
- 性味:辛微苦溫,歸脾胃經。
- 功用:芳香化濕、行氣寬中。
- 輕揚之花類,助醒脾開胃,解氣滯痰阻之「胃不納食」。
羚羊(角)
- 性味:鹹寒,歸肝心經。
- 功用:清熱熄風、解毒鎮驚。
- 少量用於此方,意在清肝胃伏熱,防痰熱上擾神明。
(2)組方邏輯
- 清化痰熱為主:竹茹配伍鮮青果,一降一潤,化解痰熱互結。
- 佐以行氣醒脾:厚朴花芳香輕透,助脾運而復升降之機。
- 兼清肝胃伏火:羚羊角清透內熱,防痰熱化風上擾。
- 全方輕靈代茶:藥量輕、取水煎頻服,適合氣虛不耐峻藥者,緩緩調和胃氣。
(3)治療原理
- 痰熱分消:竹茹、青果化解熱痰,羚羊角透熱外達。
- 氣機通調:厚朴花宣暢中焦,助胃氣復常。
- 標本兼顧:治標(痰熱、納呆)為主,間接益氣(因氣虛致痰,痰去則氣自復)。
三、適用證候延伸推論
此方適用於「虛中夾實」之證,尤以:
- 痰熱偏上(口乾、舌短)
- 氣滯偏中(胃納不佳)
- 熱勢不重(精神萎靡非高熱)
因藥性偏涼,若純屬虛寒或痰濕無熱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竹茹1錢(朱拌),鮮青果10個(去尖,研),厚朴花5分,羚羊5分。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胃和中代茶飲,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竹茹1錢(朱拌),鮮青果10個(去尖,研),厚朴花5分,羚羊5分。 主治:氣虛痰生,精神蔞頓,舌短口乾,胃不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