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小麥湯方劑中使用小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除煩: 小麥性涼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除煩的功效。對於因暑熱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小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 利尿消腫: 小麥能利尿,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的作用。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小麥可與其他利尿藥物配伍使用,增強療效。
「小麥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脾:小麥性涼,具清熱除煩功效,但同時可能耗氣傷脾。人參性溫,味甘,能補氣益脾,扶正固本,正好能中和麥子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 增強療效:人參能提振元氣,提高機體抵抗力,與小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暑、健脾益氣的功效,增強整體療效。
因此,小麥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提升療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小麥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厚朴行氣化濕: 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小麥性涼,入脾、胃經,善於清熱除煩、益氣生津。兩者配伍,可使小麥清熱除煩的功效更為顯著,並能有效化解小麥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 厚朴調和脾胃: 厚朴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有助於消化吸收,而小麥則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兩者合用,可協調脾胃功能,增強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厚朴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小麥的功效,更能避免其副作用,使得小麥湯更加安全有效。
小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猛烈的功效。小麥性涼,甘草加入其中,可平衡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配合小麥的清熱除煩、利尿消腫之效,共同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麥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小麥性涼,味甘,有清熱除煩之功,但若體寒者單用小麥易損傷陽氣。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與小麥配伍,可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並增強其清熱功效。
- 調和藥性: 生薑入肺經,可疏散風寒,而小麥入脾經,可清熱除煩。兩者合用,既能清熱解表,又能溫中散寒,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協調和諧。
小麥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痰多、咳嗽、嘔吐等症狀引起的疾病,竹茹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竹茹還可以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分泌,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也有不錯的療效。因此,在小麥湯中加入竹茹,可以起到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小麥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小麥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養心安神、除煩止渴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健脾利濕之力,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適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水腫、食少納呆等症狀。
- 清心安神: 茯苓除了健脾利濕,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小麥亦有養心安神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緩解焦慮情緒。
總而言之,茯苓加入小麥湯,可增強其健脾利濕、清心安神的功效,更適合治療脾虛濕盛、心神不寧等症狀。
主治功效
小麥湯
小麥湯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是小麥、人參、厚朴、甘草、生薑、竹茹、茯苓。它具有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主治吐個不停。
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竹茹:性涼、味甘,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
小麥:性甘、平、微寒,入心、脾、肝、胃、腎五經。具有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
總結
小麥湯是一種具有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效的中藥方劑,主治吐個不停。
傳統服藥法
小麥3合,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石膏(碎)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黃耆(細銼)半兩,木通(銼)半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竹葉7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麥湯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麥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小麥1升,栝樓根(切)1升,麥門冬1升。 主治:消渴,日飲6-7鬭者。
小麥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小麥1升,人參4兩,厚朴4兩,甘草1兩,生薑汁3合,青竹茹2兩半,茯苓3兩。 主治:嘔吐不止。
小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小麥1合,蘆根1握(銼),竹茹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心熱多汗,及心胃客熱,嘔逆不睡。
小麥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滑石1分,甘草1分,地骨皮1分,人參2分,麻黃2分,大黃2分,知母2分,羌活2分,葶藶2分,小麥7粒。 主治:水痘似正痘,仍身熱2-3日而出,初出即如赤小豆大,皮薄痂結,中空圓暈更少,易出易靨,被濕則難結痂,亦不爲害,外症病明如水。
小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小麥3合,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石膏(碎)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黃耆(細銼)半兩,木通(銼)半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 主治:癰疽取利下後,熱微退,小便不利。
小麥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小麥3升,崑布2兩(洗去鹹),厚朴(炙)1兩,橘皮2兩,附子2兩(炮),海藻2兩(洗),生薑5兩,半夏(洗)5兩,白前3兩,杏仁100枚(去尖皮)。 主治:癭,有在咽喉初起,遊氣去來,陰陽氣相搏,遂停住喉中前不去,腫起如斛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