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湯

XIAO M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六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1%
心經 16%
胃經 16%
腎經 7%
大腸經 4%
膽經 4%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小麥湯方劑中使用小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除煩: 小麥性涼味甘,入心、脾經,具有清熱除煩的功效。對於因暑熱所致的口渴、心煩、失眠等症狀,小麥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利尿消腫: 小麥能利尿,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達到消腫的作用。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小麥可與其他利尿藥物配伍使用,增強療效。

「小麥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脾:小麥性涼,具清熱除煩功效,但同時可能耗氣傷脾。人參性溫,味甘,能補氣益脾,扶正固本,正好能中和麥子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增強療效:人參能提振元氣,提高機體抵抗力,與小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暑、健脾益氣的功效,增強整體療效。

因此,小麥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平衡藥性,更能提升療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小麥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行氣化濕: 厚朴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小麥性涼,入脾、胃經,善於清熱除煩、益氣生津。兩者配伍,可使小麥清熱除煩的功效更為顯著,並能有效化解小麥可能帶來的寒涼之弊,避免損傷脾胃陽氣。
  2. 厚朴調和脾胃: 厚朴能促進脾胃氣機運行,有助於消化吸收,而小麥則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兩者合用,可協調脾胃功能,增強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因此,厚朴的加入,不僅能增強小麥的功效,更能避免其副作用,使得小麥湯更加安全有效。

小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猛烈的功效。小麥性涼,甘草加入其中,可平衡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配合小麥的清熱除煩、利尿消腫之效,共同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小麥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小麥性涼,味甘,有清熱除煩之功,但若體寒者單用小麥易損傷陽氣。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與小麥配伍,可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並增強其清熱功效。
  2. 調和藥性: 生薑入肺經,可疏散風寒,而小麥入脾經,可清熱除煩。兩者合用,既能清熱解表,又能溫中散寒,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協調和諧。

小麥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是利用其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因肺熱、痰多、咳嗽、嘔吐等症狀引起的疾病,竹茹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竹茹還可以保護胃黏膜,減少胃酸分泌,對於胃熱引起的嘔吐也有不錯的療效。因此,在小麥湯中加入竹茹,可以起到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藥效。

小麥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小麥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養心安神、除煩止渴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增強健脾利濕之力,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適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腹瀉、水腫、食少納呆等症狀。
  2. 清心安神: 茯苓除了健脾利濕,還有清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緩解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狀。小麥亦有養心安神之效,二者合用,可增強清心安神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緩解焦慮情緒。

總而言之,茯苓加入小麥湯,可增強其健脾利濕、清心安神的功效,更適合治療脾虛濕盛、心神不寧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小麥湯]的組成與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小麥:養心安神,益氣和營。
  • 人參:大補元氣,固表止汗。
  • 厚朴:行氣除積,燥濕消痰。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
  • 生薑:發散風寒,溫胃止噯。
  • 竹茹:清熱化痰,和胃止嘔。
  • 茯苓:利水滲溼,健脾寧心。

主治與治療原理

根據多部古代醫學典籍的記載,小麥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症狀:

1. 嘔吐不止

《聖濟總錄》記載小麥湯方可治「心胃客熱,嘔逆不睡」。此方中小麥養心安神,人參、茯苓健脾益氣,厚朴、竹茹、生薑和胃降逆止嘔,甘草調和諸藥,共奏健脾和胃、降逆止嘔之效。

2. 疫黃(黃疸)

《類證治裁》記載:「時行黃疸,用小麥湯。」並指出「疫黃」用「小麥,竹葉,石膏,水煎。」此處小麥湯可能指的是以小麥為主要成分,配合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藥物如竹葉、石膏,來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等疾病。

3. 消渴(糖尿病)

《醫心方》引《錄驗方》記載「治消渴日飲六七鬥,小麥湯方」。這裡的小麥湯可能指的是單用小麥煎湯,小麥具有養心、益腎、除熱、止渴的功效,對於消渴症有一定緩解作用。

4. 自汗、盜汗

《本草經解》記載:「麻黃根同黃耆、牡蠣末。小麥湯下。治自汗。」《聖濟總錄》也記載了黃耆散方、黃連散方,均用濃煎小麥湯調下,治療自汗、盜汗。這裡小麥湯起到了收斂止汗的作用,與其他固表止汗的藥物協同作用。

5. 傷寒後虛汗不止

《聖濟總錄》記載「黃耆散方」用濃煎小麥湯調下,治療「傷寒後虛汗不止」。小麥湯在此作為益氣固表的輔助藥物。

6. 小兒水痘

《幼幼集成》記載:「自始至終,惟小麥湯為準。」治療「小兒水痘」。這裡小麥湯可能是取其清熱解毒、透疹的作用。

7. 其他

除了以上主治外,小麥湯還被用於以下情況的輔助治療:

  • 咯血吐血:《本草綱目》記載用黃藥子、漢防己,以小麥湯調服。
  • 小便不通:《惠直堂經驗方》、《世醫得效方》均有記載。
  • 胃熱乾渴:《聖濟總錄》記載甘草湯方,用小麥湯送服。
  • 瘧疾:《聖濟總錄》記載松蘿飲方,用小麥湯調服。
  • 膀胱熱、小便不通:《衛生寶鑒》記載白花散,用小麥湯調服。
  • 淋證:《世醫得效方》記載多個方劑用小麥湯送服。
  • 傷寒結胸:《聖濟總錄》記載聖餅子方,用燈心小麥湯送服。
  • 心風、心驚:《濟世神驗良方》記載麻黃散,用小麥湯調服。
  • 虛勞盜汗不止:《聖濟總錄》記載續斷湯方,用小麥湯調服。
  • 熱淋結澀不通:《聖濟總錄》記載車前子散方,用小麥湯調服。
  • 小兒凍腳:《聖濟總錄》記載小麥湯方,外用洗足。

總結

小麥湯作為一個基礎方,其功效主要體現在養心安神、益氣和營、清熱除煩等方面。在古代醫學實踐中,小麥湯常被單獨使用或作為輔助藥物,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治療多種疾病。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調節人體氣血陰陽平衡,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學文獻中記載的小麥湯,其具體組成和劑量可能因不同醫家、不同病症而有所差異,因此在實際應用中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小麥3合,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石膏(碎)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黃耆(細銼)半兩,木通(銼)半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竹葉7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麥湯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糖尿病慢性腎衰竭癤和癰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黃熱病腹瀉無尿及少尿皮膚顏色發黃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麥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小麥1升,栝樓根(切)1升,麥門冬1升。 主治:消渴,日飲6-7鬭者。

小麥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小麥1升,人參4兩,厚朴4兩,甘草1兩,生薑汁3合,青竹茹2兩半,茯苓3兩。 主治:嘔吐不止。

小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小麥1合,蘆根1握(銼),竹茹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心熱多汗,及心胃客熱,嘔逆不睡。

小麥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滑石1分,甘草1分,地骨皮1分,人參2分,麻黃2分,大黃2分,知母2分,羌活2分,葶藶2分,小麥7粒。 主治:水痘似正痘,仍身熱2-3日而出,初出即如赤小豆大,皮薄痂結,中空圓暈更少,易出易靨,被濕則難結痂,亦不爲害,外症病明如水。

小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小麥3合,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石膏(碎)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黃耆(細銼)半兩,木通(銼)半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 主治:癰疽取利下後,熱微退,小便不利。

小麥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小麥3升,崑布2兩(洗去鹹),厚朴(炙)1兩,橘皮2兩,附子2兩(炮),海藻2兩(洗),生薑5兩,半夏(洗)5兩,白前3兩,杏仁100枚(去尖皮)。 主治:癭,有在咽喉初起,遊氣去來,陰陽氣相搏,遂停住喉中前不去,腫起如斛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