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小麥3合,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石膏(碎)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黃耆(細銼)半兩,木通(銼)半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竹葉7片,大棗2個(擘破),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方劑組成解釋
小麥具有健脾和胃、止嘔的作用;人參具有大補元氣、健脾益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厚朴具有行氣除滿、止嘔的作用;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的作用;生薑具有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的作用;竹茹具有清熱化痰、止嘔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的作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麥湯具有和胃止嘔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麥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二引《古今錄驗》。 組成:小麥1升,栝樓根(切)1升,麥門冬1升。 主治:消渴,日飲6-7鬭者。
小麥湯, 出處:《千金》卷十六。 組成:小麥1升,人參4兩,厚朴4兩,甘草1兩,生薑汁3合,青竹茹2兩半,茯苓3兩。 主治:嘔吐不止。
小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三。 組成:小麥1合,蘆根1握(銼),竹茹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2兩。 主治:心熱多汗,及心胃客熱,嘔逆不睡。
小麥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滑石1分,甘草1分,地骨皮1分,人參2分,麻黃2分,大黃2分,知母2分,羌活2分,葶藶2分,小麥7粒。 主治:水痘似正痘,仍身熱2-3日而出,初出即如赤小豆大,皮薄痂結,中空圓暈更少,易出易靨,被濕則難結痂,亦不爲害,外症病明如水。
小麥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小麥3合,人參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芍藥半兩,石膏(碎)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黃耆(細銼)半兩,木通(銼)半兩,升麻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前胡(去蘆頭)半兩,麥門冬(去心,焙)3分。 主治:癰疽取利下後,熱微退,小便不利。
小麥湯, 出處:《外台》卷二十三引《古今錄驗》。 組成:小麥3升,崑布2兩(洗去鹹),厚朴(炙)1兩,橘皮2兩,附子2兩(炮),海藻2兩(洗),生薑5兩,半夏(洗)5兩,白前3兩,杏仁100枚(去尖皮)。 主治:癭,有在咽喉初起,遊氣去來,陰陽氣相搏,遂停住喉中前不去,腫起如斛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