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脾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瀉脾湯以瀉脾胃濕熱為主,茯苓可助其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濕熱得以排出。
- 滲濕利水: 茯苓利水滲濕,能將體內過多的濕氣排出,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瀉脾止瀉的效果。同時,茯苓還能利水消腫,對於濕熱下注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瀉脾湯中加入厚朴,主要是為了其燥濕化痰和行氣消痞的功效。
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肺經。其燥濕化痰,可針對脾胃濕濁、痰濕阻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而行氣消痞,則能疏通氣機,消除脾胃氣滯導致的痞塊、脹滿等症狀。
因此,厚朴在瀉脾湯中,可以有效地解決脾胃濕痰、氣滯等問題,達到健脾利濕、消痞止痛的功效。
瀉脾湯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在於桂枝的溫通特性,能配合其他藥物達到以下功效:
- 溫陽化濕:瀉脾湯用於脾虛濕困之症,桂枝能溫陽散寒,促進脾陽運化,有助於化解濕氣。
- 調和營衛:桂枝性溫,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
桂枝的溫通特性,在瀉脾湯中發揮協同作用,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達到溫陽化濕、調和營衛的功效,改善脾虛濕困之症。
瀉脾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止嘔: 生薑味辛性溫,具有和胃止嘔之效。瀉脾湯多用於脾胃虛寒、寒溼內阻導致的泄瀉,容易出現嘔吐、胃脘不適等症狀。生薑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嘔吐,提高藥效。
2. 解表散寒: 生薑具有一定的解表散寒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瀉脾湯祛寒止瀉的效果。對於因寒邪入侵脾胃導致的泄瀉,生薑可以幫助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總之,生薑在瀉脾湯中起到和胃止嘔、解表散寒的作用,使其更能針對脾胃虛寒、寒溼內阻所致的泄瀉。
瀉脾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在於黃芩具備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可以有效地解決脾胃濕熱所致的症狀。
脾胃濕熱通常伴隨腹脹、食慾不振、口苦口粘、大便黏膩等症狀。黃芩能清熱瀉火,降低脾胃的熱度,同時也能乾燥濕氣,改善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不適。此外,黃芩還能解毒,對於脾胃濕熱導致的毒素積累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瀉脾湯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瀉脾湯以瀉脾胃濕熱為主,其中藥材多偏苦寒,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味平和,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各藥材發揮最佳療效。同時,甘草亦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提升整體療效。
總而言之,甘草在瀉脾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保護脾胃,又能調和藥性,使藥效發揮到最佳狀態。
瀉脾湯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瀉脾湯以瀉脾胃濕熱為主,但濕熱病久傷脾,脾虛則運化無力,更難以祛除濕熱。人參補氣健脾,可扶正祛邪,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使濕熱得以排除。
此外,人參甘溫,可緩解瀉藥的寒性,避免寒涼之氣傷脾。同時,人參能益氣生津,有助於改善因濕熱所致的口渴、乏力等症狀。
故而,瀉脾湯中加入人參,既能補脾益氣,又能緩解寒涼之性,更好地達到治療濕熱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瀉脾湯
瀉脾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厚朴、桂枝、生薑、黃芩、甘草、人參等。瀉脾湯的主要功效是治療積聚在體內的邪氣,引起的心痛腹痛。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厚朴
厚朴性溫,辛散苦燥,有助於祛除體內濕氣,緩解腸胃脹氣、腹瀉等症狀。厚朴能降氣緩脹,增排氣排空,緩解脹氣、食慾不振。厚朴能夠增強胃腸的蠕動和分泌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厚朴含有揮發油及厚朴甲醚、乙醚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殺蟲驅蟲作用。
桂枝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生薑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生薑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黃芩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人參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總結
瀉脾湯是中藥方劑之一,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厚朴、桂枝、生薑、黃芩、甘草、人參等。瀉脾湯的主要功效是治療積聚在體內的邪氣,引起的心痛腹痛。瀉脾湯的組成藥物各有其功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厚朴4兩(炙),桂心5兩,生薑8兩(切),半夏10枚(洗去滑),人參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逐水氣。
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3升,分三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道不適。
- 本方有出汗、口乾、心悸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脾湯,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茯苓7分5厘,厚朴7分5厘,桂枝9分,生薑9分,黃芩4分,甘草4分,人參3分。 主治:積氣,心腹痛者。
瀉脾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九。 組成:白芍1錢,連翹1錢,黃連1錢,薄荷1錢,梔子1錢,石膏1錢,甘草3分。 主治:脾熱,消谷善饑,口燥煩渴,舌上生瘡。
瀉脾湯, 出處:《異授眼科》。 組成:山梔、芍藥、菊花、荊芥、防風、枳殼、桔梗、玄參、連翹、膽草、細辛、羌活、甘草、附子、木通、當歸、蔓荊子。 主治:宣壅疏土,驅除風熱。主治:脾熱目痛。
瀉脾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當歸3兩,乾薑3兩,黃連3兩,龍骨3兩,赤石脂3兩,人參3兩,橘皮2兩,附子(炮,去皮)2兩,秦皮2兩,大黃2兩,半夏5兩(洗)。 主治:脾氣不足,虛冷註下,腹痛。
瀉脾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人參2兩,黃芩2兩,大黃2兩,桔梗2兩,白茯苓2兩,芒消2兩,茺蔚子2兩,白芍藥1兩,黑參兩半,細辛1兩,白芷1兩。 主治:下瞼生風粟,如楊梅之狀,因脾得邪熱,血滯不行所致。
瀉脾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五。 組成:茯苓4兩,厚朴4兩(炙),桂心5兩,生薑8兩(切),半夏10枚(洗去滑),人參2兩,黃芩2兩,甘草(炙)2兩。 主治:逐水氣。主治:脾臟氣實,胸中滿,不能食;冷氣在脾臟,走在四肢,手足流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