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溫膽湯中加入柴胡,乃因其具有疏肝解鬱、升陽解表之功效。
方中以膽濕困脾、肝氣鬱結為主要病機。柴胡能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促進脾胃運化,並能升陽解表,助脾胃之氣上升,溫暖脾陽,改善因膽濕困脾所致的胸悶、心悸、脘腹脹痛等症狀。
此外,柴胡亦可解表散寒,有助於溫膽湯整體的溫暖脾陽、化濕解鬱之效。因此,柴胡在柴胡溫膽湯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能有效治療膽濕困脾、肝氣鬱結之症。
柴胡溫膽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柴胡溫膽湯證多因肝膽氣鬱、脾胃不和,導致痰濁上擾、胸悶嘔惡,陳皮可理氣和胃,降逆止嘔,協同柴胡疏肝解鬱,健脾化痰,改善胸悶、噁心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柴胡溫膽湯中,柴胡、黃芩等藥性偏寒,容易傷脾胃,陳皮性溫,可溫脾胃,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更佳。
柴胡溫膽湯中包含半夏,是因其具備以下兩個重要功效: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有效解決痰濕阻滯、胸悶氣短等症狀。溫膽湯主要針對痰熱鬱結、膽氣不降所致的胸悶、心煩、嘔吐等症狀,半夏的化痰作用可幫助清除痰濁,暢通氣機。
- 降逆止嘔: 半夏還可降逆止嘔,對於因痰濕阻滯、膽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溫膽湯中也常加入竹茹、枳實等具有降逆止嘔作用的藥材,與半夏共同發揮作用,緩解噁心嘔吐。
柴胡溫膽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溫膽湯證多因濕熱內蘊,阻滯中焦,導致膽氣不降,出現胸悶、心煩、口苦等症狀。茯苓利水滲濕,可祛除濕邪,使中焦通暢,有利於膽氣下降,緩解胸悶、心煩等症狀。
- 健脾益氣:茯苓亦具有健脾益氣之效,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幫助濕邪排出體外,並增強機體抵抗力。這對於溫膽湯證患者因濕熱損傷脾胃,導致氣虛乏力的情況,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柴胡溫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諸藥: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柴胡溫膽湯中藥材性味各異,甘草能將其性味調和,使藥效更協調,避免藥物相互抵消或產生不良反應。
- 益氣健脾:甘草具益氣健脾之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利用,提高療效。溫膽湯主要治療痰濕阻滯、心膽氣虛等病症,甘草的益氣作用有助於補益心脾,增強抵抗力。
柴胡溫膽湯中加入竹茹,主要是為其 清熱化痰,降逆止嘔 的功效。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化痰之力,可有效緩解溫膽湯所針對的痰熱阻肺、氣機不利之症。同時,竹茹亦具降逆止嘔之效,可平息因痰熱上逆而引起的噁心嘔吐,進一步促進脾胃運化,提升療效。
因此,竹茹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消除痰熱,更能疏通氣機,整體增強柴胡溫膽湯的清熱化痰、降逆止嘔功效。
柴胡溫膽湯中加入枳實,乃因其具備疏肝理氣、消食化積之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柴胡溫膽湯主治肝鬱氣滯、痰濕內阻之症,枳實能疏肝理氣,使肝氣舒暢,並能消食化積,化解痰濕,有助於解除肝鬱氣滯,改善痰濕內阻之病症。
此外,枳實性苦,味辛,入肝經,有助於疏肝解鬱,與柴胡、枳殼等藥物相配,共奏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功,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溫膽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首見於《徐渡漁醫案》,原用於「暑風為瘧」,症見瘧疾夜間發作、寒熱交作明顯、脈象弦數,屬外感暑熱挾風邪,內擾少陽、痰熱鬱結之證。後世延伸用於「小兒感冒夾驚」,症見外感退後,仍心驚不寐,乃因餘熱未清、痰熱擾心,導致心神不寧。其核心病機為「少陽失和,痰熱內擾」,治法以和解少陽、清熱化痰、安神定驚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方劑組成解析
和解少陽:
- 柴胡:為君藥,疏解少陽半表半裡之邪,透達外感熱邪,調和寒熱。
- 生薑(引經藥):助柴胡發散表邪,和胃止嘔,兼制半夏之毒性。
化痰和胃:
- 半夏(薑制):燥濕化痰,和胃降逆,針對痰濁內阻。
- 茯苓:健脾利濕,杜絕生痰之源,兼能寧心安神。
- 陳皮:理氣健脾,助半夏化痰,氣順則痰消。
清熱除煩:
- 竹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專治痰熱擾心之驚悸不寐。
- 枳實(麩炒):破氣消積,化痰散結,與竹茹協同清降痰熱。
調和諸藥:
- 甘草(生):益氣和中,調和藥性,緩和峻烈之氣。
(二)加減藥活用
- 枇杷葉:清肺和胃,降逆化痰,適用於暑熱挾肺胃不和。
- 大麥仁:健脾消食,顧護中焦,防痰濕再生。
(三)治療原理
- 調暢少陽樞機:
柴胡配生薑,解表邪、透伏熱,調和少陽氣機,治寒熱往來。 - 痰熱並治:
溫膽湯框架(陳皮、半夏、茯苓、竹茹、枳實)專攻痰熱交結,清膽和胃,痰消則熱無所附。 - 安神定驚:
茯苓安神,竹茹除煩,共奏寧心之效,針對小兒驚悸不寐。
三、總結
此方從「少陽樞機不利,痰熱內生」立論,以和解少陽為本,化痰清熱為標,兼顧心神不安。原治瘧疾夜發,後擴展至小兒驚熱殘餘之證,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之妙,凡病機相類(少陽痰熱),皆可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柴胡、陳皮、半夏(薑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實(麩炒)。
引用生薑。水煎服。
瘧《徐渡漁醫案》:暑風為瘧,瘧日作於夜,脈弦而數,寒熱俱甚,解達之。柴胡溫膽湯加枇杷葉、大麥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小兒感冒夾驚,病雖退,尚覺心驚不寐者。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溫膽湯, 出處:《金鑑》卷五十三。 組成:柴胡、陳皮、半夏(薑制)、茯苓、甘草(生)、竹茹、枳實(麸炒)。 主治:小兒感冒夾驚,病雖退,尚覺心驚不寐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