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苓桂棗甘湯

LING GUI ZAO GAN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心經 23%
脾經 23%
肺經 23%
腎經 13%
胃經 10%
膀胱經 6%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溫通心陽,化氣行水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本方由桂枝甘草湯加茯苓、大棗而成。茯苓用至半斤,倍重於桂枝,則組方原理,實異於桂枝甘草湯。蓋以本證,心陽虛,而下焦水氣蠢蠢欲動.躋下悸動不安為主,而非心悸,故必重用茯苓為君,補脾而淡滲利水,以伐腎邪。桂枝辛溫通陽,合茯苓則化氣行水之力更強,且能溫心陽而鎮陰邪 合甘草則為辛甘合化,扶助心陽,不受水氣之凌亂。大棗配甘草,又能補土制水,用甘瀾水者,是取其清揚之性,而不助水邪藥雖四味,配伍嚴謹,主以行水,輔以通陽、化氣、培土,水祛陽復,則臍下悸動可愈。 《太陽病變證.心陽虛欲作奔豚證》:「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太陽病發汗後,虛其心陽,心火不能下蟄於腎,腎水無以蒸化,則水停下焦,復有上逆之勢,故臍下築築然跳動,如奔豚之將作。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溫通心陽,化氣行水。方中重用茯苓以淡滲利水,且能寧心,以防水邪下逆;大棗健脾,脾健則有利於水濕之運化;桂枝、甘草溫通心陽,並能助茯苓化氣行水;心陽復,水飲去,則悸動可止。

相關證候

水飲內停

水飲內停

痰飲內停,脾虛水泛,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下腹部痛(小腹痛)暈眩心悸心情煩燥心律不整心臟病梅尼爾氏病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