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二朮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功。二朮湯以白朮為主,旨在補益脾胃之氣,增強其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脾虛所致的諸多症狀。
- 與蒼朮相輔相成:二朮湯中另一味藥材為蒼朮,性溫燥濕力強,與白朮同為燥濕利水之要藥,但蒼朮偏於燥濕化痰,白朮則更側重於健脾益氣。兩者配合使用,可相輔相成,更有效地達到燥濕健脾的效果。
二朮湯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是因為其燥濕健脾之功效。蒼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祛風止痛。
二朮湯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肢體困重等症。蒼朮在此方中,與白朮共同作用, 一燥一補,既能燥濕健脾,又能補氣益脾,共同起到化濕健脾、消食除脹的功效。
二朮湯中包含茯苓,其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二朮湯以燥濕健脾為主,茯苓能利水滲濕,協助白朮、蒼朮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燥濕健脾之效。
- 和中調氣:茯苓味甘性平,能和中調氣,使脾胃運化正常,利於水濕代謝,同時也能緩解因脾胃濕困導致的胸悶、腹脹等症狀。
綜上,茯苓在二朮湯中起著健脾利濕、和中調氣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發揮。
二朮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燥濕: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二朮湯以燥濕健脾為主,而陳皮的加入可促進脾胃氣機的運化,並協助祛除濕氣,使燥濕健脾的效果更佳。
- 調和藥性: 二朮湯中包含白朮、蒼朮等藥材,性偏燥烈,容易損傷脾胃陰液。陳皮性溫,可以緩和藥性,避免藥性過燥,保護脾胃。
二朮湯由蒼朮、白朮、天南星、半夏組成,其中天南星的加入旨在燥濕化痰,開竅醒神。
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開竅醒神之功效。二朮湯以蒼朮、白朮健脾燥濕為主,而天南星則可加強其化痰之力,並透過開竅醒神作用,改善痰濕矇蔽心竅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此外,天南星亦可配合半夏,共奏燥濕化痰、止嘔降逆之效,使二朮湯的功效更加全面。
二朮湯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理氣解鬱: 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調和氣血之功。二朮湯主要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痛、食慾不振等症,而香附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運行通暢,進而達到緩解胃腸脹氣、增進食慾的效果。
- 消積化瘀: 香附還有消積化瘀的功效,可幫助消化積滯,並促進瘀血的消散。二朮湯中加入香附,有助於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進而改善消化吸收,減輕腹痛等症狀。
二朮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燥濕: 二朮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濕熱的生成,並清除體內的濕熱之邪。
- 配合白朮: 二朮湯以白朮為君藥,具有健脾燥濕、益氣補中之功。黃芩與白朮相配,一清一補,相輔相成,可達到清熱利濕、健脾和胃的功效,從而更好地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疾病。
黃芩的加入,使二朮湯的藥效更加全面,能夠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二朮湯中包含威靈仙,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濕止痛: 威靈仙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二朮湯主治風濕痺痛,而威靈仙能有效緩解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與二朮湯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 活血化瘀: 威靈仙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有利於消腫止痛。二朮湯中加入威靈仙,能更有效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促進病竈修復。
二朮湯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二朮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症見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皮膚瘙癢等。羌活的加入,有助於祛除風寒,緩解疼痛,改善瘙癢症狀。
- 通絡止痛,溫經散寒: 羌活亦可通絡止痛,溫經散寒。二朮湯中常與其他藥材如白朮、蒼朮等配伍,共同發揮溫陽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用以治療寒邪客於經絡,導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二朮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二朮湯以健脾燥濕為主,半夏的加入可以加強燥濕化痰的效果,並抑制因脾胃濕熱引起的嘔吐等症狀。
- 和胃降逆: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脾胃氣逆、嘔吐等症狀。二朮湯中常加入茯苓、白朮等健脾利濕藥,半夏的加入可以協同作用,和胃降逆,使脾胃運化更順暢。
總之,二朮湯中加入半夏,是為了增強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的功效,使藥效更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二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二朮湯以蒼朮、白朮為主藥,燥性較強。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避免藥性過燥,防止對脾胃造成損傷。
- 增強療效:甘草與蒼朮、白朮相配,可增強健脾益氣、燥濕化痰的功效。甘草可調和藥性,使蒼朮、白朮的藥效更佳,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二朮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二朮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除藥物寒性: 二朮湯以白朮、蒼朮為主藥,性皆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生薑性溫,味辛,可溫中散寒,配合二朮,能中和其寒性,避免其寒涼之性傷及脾胃,使藥效得以順暢發揮。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生薑具備發汗解表、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的功效。配合二朮,能增強其健脾利濕、燥濕化痰的功效,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脾胃濕阻、脘腹脹滿、納呆食少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二朮湯源自於明代《萬病回春》,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通絡止痛」。
主治體內脾胃濕困、痰飲內停,上焦痰濕所導致經絡阻塞所造成的各種疼痛,常見於手臂疼痛、肩膀疼痛。同時也是現代人減肥的常用方劑。
二朮湯是改善五十肩最常使用的常用中藥方劑,也可以說是一種常用特效藥,但是當代中藥方劑學教科書中,卻很少論述。
為什麼改善體內脾胃濕困、痰飲內停,可以治療五十肩?這背後的原理是什麼,多數人無法理解,可以從以下兩個方向來理解:
1. 從臟腑理解
這裡可以用簡單的概念來理解其核心病機,肩部是一種「果」,脾胃濕痰才是「因」。
我們可以將五十肩,理解為一個發生在肩關節的「局部交通大癱瘓」。氣血是行駛在經絡道路上的車輛,負責輸送營養、帶走廢物。
五十肩的疼痛、活動受限,就是這個區域的交通嚴重堵塞(氣滯血瘀),甚至出現了「路面積水」(濕濁)和「垃圾堆積」(痰凝)。
二朮湯的智慧在於,它不直接去指揮交通(單純活血化瘀),而是先去解決造成堵塞的根本原因,脾胃系統失靈所產生的大量「濕氣」和「痰濁」。
傳統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治肩先治脾」,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脾是人體的「後勤部長」,負責將食物和水液轉化為氣血精微,並將其輸布到全身的肌肉與四肢。

當脾的功能失調(脾虛或脾胃濕困),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多餘的水液就會停聚成「濕」。濕氣進一步凝聚、變黏稠,就形成了「痰」(廣義的痰,指體內一切不正常的水液凝結物)。
脾輸送給四肢的就不再是清澈的營養物質,而是渾濁的「濕濁痰飲」。這些廢物隨著氣血運行到肩關節這種活動頻繁、筋脈交錯的樞紐地帶,就容易沉積下來,阻礙氣血流通。
濕和痰性質黏膩,就像膠水一樣,會讓關節感覺沉重、酸脹,活動不靈活。痰濕停在哪裡,哪裡的氣血運行就會受阻。氣不通則痛,血不通則腫。這直接導致了肩關節的疼痛和功能障礙。
從臟腑角度來看,脾胃是製造痰濕的「工廠」。二朮湯中的蒼朮、白朮、茯苓屬於「健脾祛濕組」,就是直接關停或整頓這個工廠,從源頭上切斷痰濕的供應。
陳皮、半夏、制南星(化痰散結組)則是負責清理已經堆積在體內的「庫存垃圾」。
方中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薑,這幾味藥就是「二陳湯」,主要功效是燥濕化痰,為理脾胃治濕痰之妙劑。
2. 從經絡理解
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也是病邪傳變的路徑。與肩關節關係最密切的經絡主要有:
- 手太陰肺經:行於肩前部。
- 手陽明大腸經:行於肩前上部,肩峰處。
- 手少陽三焦經:行於肩外部。
- 手太陽小腸經:行於肩後部。
- 足少陽膽經:經過肩部側方。
以上經絡,除了肺經之外全部都是陽經。

所謂的「痰濕」屬於在陰陽屬性上屬於「陰性」,所以當一個人體內痰濕嚴重時,會降低陽經的能量,造成經絡阻滯,就有機會出現肩關節痛。
從「二朮湯」的歸經比例,可以清楚看出通往「脾經」、「肺經」與「胃經」為主。
若依照「經絡對應」的原理,可以改善小腸經、大腸經的經絡能量,加上肺經原本就通往肩關節,因此服用二朮湯可以改善肩頸酸痛。
這些經絡就像環繞肩關節的「交通幹道」,從脾胃產生的痰濕,會隨著氣血的流動,像泥沙一樣沉積在這些經絡幹道中最薄弱、最易勞損的環節「肩關節」。這導致了:
- 經氣不通:經絡中氣的運行不暢,產生脹痛。
- 血行不暢:氣滯導致血瘀,產生刺痛、夜間痛,甚至局部腫脹。
- 筋脈失養:氣血無法正常濡養肩部的筋脈、肌肉,導致關節活動不利,甚至肌肉萎縮。
威靈仙、羌活「通絡止痛組」,這兩味藥是強力的「經絡疏通劑」和「風濕清理工」。
它們藥性辛散走竄,尤其擅長走入肢體經絡,將盤踞在肩關節的風、濕、痰、瘀等病邪掃除出去,快速緩解疼痛、恢復關節活動。威靈仙尤其善於通絡,羌活則長於走上肢、祛風濕。
香附屬於「理氣流通組」:它是「交通指揮官」,通過理氣,讓全身的氣機恢復流暢。氣行則濕行,氣行則血行,有助於從宏觀上輔助整個疏通過程。
黃芩屬於「清熱降溫組」,在長期的痰濕瘀堵後,局部容易鬱而化熱,出現輕微的熱象(如舌苔黃、口乾、局部有熱感)。黃芩就像「清道夫」一樣,清解這股鬱熱,防止病情變得複雜。
我們可以將二朮湯治療肩頸酸痛的原理,比喻為治理一條因上游泥石流而堵塞的公路:
- 治本(治理上游):用蒼朮、白朮、茯苓在源頭(脾胃)植樹固土、修建水利(健脾祛濕),阻止泥石流(痰濕)的繼續產生。
- 清淤(清理現場):用陳皮、半夏、制南星將已經堆積在路上的泥石(痰濁)裝車運走(化痰散結)。
- 疏通(恢復交通):用威靈仙、羌活作為重型挖掘機,直接清除路障,打通關鍵節點(通絡止痛)。
- 輔助(優化系統):用香附指揮交通,理順車流(理氣);用黃芩處理因堵塞可能引發的局部火災(清熱);用甘草、生薑協調所有工程車輛(調和諸藥),並確保它們能準確到達施工地點(引經)。
二朮湯之所以對五十肩這類「痺症」有特效,正是因為它精準地抓住了 「脾虛生濕,濕聚成痰,痰濕流注經絡,阻遏氣血」 這一核心病機。
它從根本上瓦解了產生病邪的源頭,同時又強力地清除了局部經絡的阻塞,標本兼治,故而效如桴鼓。
這也解釋了為何當代教科書雖少論述,但它在臨床上,尤其是對於體型偏胖、舌苔厚膩、屬於「痰濕體質」的五十肩患者,始終是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手中的一張王牌。
現代中醫運用二朮湯,主要用於以下疾病:腕管綜合症、痰飲雙臂痛、網球肘、肩關節周圍炎、肩腕疼痛、上臂痛、上臂神經痛、五十肩、四十腕、肥胖痰飲體質...等等。
傳統服藥法
蒼朮(米泔浸,炒)1錢半,白朮(去蘆)1錢,南星1錢,陳皮1錢,茯苓(去皮)1錢,香附1錢,酒芩1錢,威靈仙1錢,羌活1錢,甘草1錢,半夏(薑制)2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者忌用
二朮湯的經絡型態
通往肩關節的經絡中肺經、大腸經、小腸經、三焦經這4條經絡能量,對多數人而言都是很強旺的。
然而,如果一個人的這4條經絡長期虛證造成經絡阻滯,同時加上膽經虛證,持續幾年之後就容易出現難治型的肩關節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二朮湯, 出處:《嵩崖尊生》卷九。 組成:厚朴1錢,蒼朮1錢,半夏1錢,藿香葉2分,陳皮3分,茯苓3分,白朮3分。 主治:痢久如鼻涕凍膠,脈遲弱者。
二朮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蒼朮(米泔浸,炒)1錢半,白朮(去蘆)1錢,南星1錢,陳皮1錢,茯苓(去皮)1錢,香附1錢,酒芩1錢,威靈仙1錢,羌活1錢,甘草1錢,半夏(薑制)2錢。 主治:痰飲雙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