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中包含「防己」,主要原因如下:
- 祛風濕,利水消腫: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濕、利水消腫的功效。此方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防己正是其主要的藥物基礎。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防己與茯苓、芒消等藥物配合,能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消腫,祛風止痛的效果。例如茯苓利水滲濕,芒消清熱利濕,與防己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治療水腫、濕痺等症。
在中藥方劑「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中,桂枝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散寒解表、溫經通絡的作用。桂枝性溫味辛,能夠散寒解表、溫經通絡,適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項背強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桂枝能夠增強方劑的散寒解表作用,對改善風寒感冒和肌肉骨骼問題非常有益。
在中藥方劑「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中,人參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功效。人參性溫味甘微苦,能夠補益氣血、增強體力,適用於治療氣虛乏力、神疲乏力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人參能夠增強方劑的補氣養陰作用,對改善體質虛弱和提升整體健康非常有益。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利濕熱,對於熱結便祕、濕熱蘊結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二、利水消腫: 芒硝還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水液代謝,解除水腫,對於水腫、腹水等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在「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中加入芒硝,可以起到瀉熱通便、利水消腫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能協助木防己、芒硝等藥物,更有效地去除體內的水濕,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尤其針對水腫、濕熱等病症,茯苓能起到輔助作用,使療效更加顯著。
- 健脾和胃: 茯苓還有健脾和胃的功能,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弱。同時,茯苓還能促進消化,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膈間支飲」證候,具體表現為:
- 痰飲停聚:水飲阻滯胸膈,致「喘滿」(喘促胸悶)、「心下痞堅」(胃脘痞硬如板),反映痰飲結聚之實象。
- 氣血失和:久病水飲鬱遏陽氣,面部「黧黑」(晦暗)、脈象「沉緊」,顯示寒飲內伏、氣血運行不暢。
- 誤治後正虛邪戀:經吐下等法誤治未癒,或服木防己湯後復發,可能因前法未能徹底化飲,或正氣受損而飲邪再聚。
**「心下痞堅而悸」**更揭示水飲凌心、氣機痞塞的病理關鍵,故需強化逐飲與健脾並行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組成結構解析
- 君藥:
- 木防己(2兩):苦辛性寒,主「利水退腫」,專攻膈間痰飲,通過宣通經絡導水濕下行。
- 桂枝(2兩):辛溫通陽,與防己相配,一溫一通,化解飲邪之凝滯,兼平沖降逆以緩喘滿。
- 臣藥:
- 茯苓(4兩):甘淡滲濕,健脾寧心,針對「心下悸」穩固中焦,杜絕飲邪再生之源。
- 芒消(3合):鹹寒軟堅,瀉下攻積,與茯苓協力破除「痞堅」之結,使飲邪從二便分消。
- 佐藥:
- 人參(4兩):大補元氣,既防芒消峻下傷正,又助茯苓振奮脾氣,體現「攻補兼施」之法。
2. 加減化裁之意
此方由木防己湯(防己、桂枝、人參、石膏)去石膏加茯苓、芒消而成:
- 去石膏:因無鬱熱煩渴之象,故去清熱之品,專注溫化水飲。
- 加茯苓芒消:強化滲濕瀉實之力,尤其芒消針對「痞堅」之有形積飲,為峻藥緩投之策。
3. 治療機制
- 溫陽化飲:桂枝配防己,通陽散結,調動氣化功能以散水邪。
- 逐瘀瀉實:芒消溶解痰飲膠結,茯苓導水外出,從標急治。
- 扶正固本:人參補益脾肺,使攻邪不耗正,符合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的大法。
方劑特點:以「通陽瀉飲」為主軸,結合「補瀉並行」,適用於支飲日久、正虛邪實之複雜病機。藥後「微利」為飲邪外泄之徵,提示中病即止,不可過伐。
傳統服藥法
木防己2兩,桂枝2兩,人參4兩,芒消3合,茯苓4兩。
以水6升,煮取2升,去滓,納芒消,再微煎,分2次溫服。微利則愈。
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湯(原書卷中)、防己加茯苓芒消湯(《醫醇剩義》卷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較強的利水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防己加茯苓芒消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木防己2兩,桂枝2兩,人參4兩,芒消3合,茯苓4兩。 主治: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10日,醫吐下之不癒,用木防己湯後三日復發。心下痞堅而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