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靈丹中加入葶藶子,主要是為了宣肺降氣,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氣、降氣化痰、利水消腫等功效。
聖靈丹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急、水腫脹滿等症,葶藶子可宣泄肺熱、化痰利水,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聖靈丹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之功效。聖靈丹多用於氣血虧虛、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症,而人參可以補益氣血,增強心臟功能,改善乏力症狀。
2. 扶正祛邪: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聖靈丹常用於治療一些感染性疾病,人參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總而言之,人參在聖靈丹中起到補氣益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聖靈丹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聖靈丹方劑旨在補益脾胃,增強正氣,而白朮正是補脾益氣的常用藥材,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等症狀。
- 燥濕利水:白朮還具有燥濕利水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濕氣的排出。聖靈丹方劑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等症狀,而白朮的燥濕利水功效,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祛濕利水的目的,進而改善患者的症狀。
聖靈丹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聖靈丹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心神不寧等症狀,而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並消除濕邪,從而改善心神不寧等症狀。
- 利水滲濕: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改善水腫等症狀。聖靈丹若針對水濕停留、水腫等症狀,則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也能發揮功效。
總之,茯苓在聖靈丹方劑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虛濕盛、心神不寧、水腫等症狀。
聖靈丹方劑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作用: 防己味苦性寒,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聖靈丹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而防己的藥性正好符合此症的病機,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狀。
- 利水消腫作用: 防己同時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減輕水腫,有利於緩解風濕痺痛所引起的肢體腫脹。聖靈丹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羌活等也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防己的加入可以加強此效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聖靈丹方劑中含有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蟲作用: 檳榔味苦性溫,具有驅除腸道寄生蟲的功效。聖靈丹常用於治療多種寄生蟲病,如蛔蟲、絛蟲等,檳榔的加入可增強驅蟲效果。
- 消積化滯: 檳榔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食化積,解除食積引起的腹脹、腹痛等症狀。聖靈丹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等病症,檳榔的加入可增強消積化滯功效。
總之,檳榔在聖靈丹中發揮著驅蟲和消積化滯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聖靈丹方劑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功效。聖靈丹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而木通的利水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輕水腫,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木通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聖靈丹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疾病,木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聖靈丹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衛生寶鑒》、《濟世神驗良方》、《外科全生集》、《解圍元藪》、《奇症匯》、《御藥院方》、《瑞竹堂經驗方》、《儒門事親》、《醫學綱目》、《經驗選秘》、《增訂通俗傷寒論》、《外科學話義》、《赤水玄珠》、《証治準繩‧瘍醫》等古籍文獻,可以歸納出聖靈丹的主要主治功效如下:
跌打損傷及外傷疼痛: 聖靈丹被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跌打損傷、撲跌骨折、外傷引起的疼痛,且其效用被描述為「疼痛不可忍者,並宜服之」。 諸多文獻皆強調其對於外傷的鎮痛效果。
濕邪壅滯導致的病症:
- 脾肺濕阻: 針對脾肺功能失調、濕邪阻滯所導致的喘滿腫脹、小便赤澀等症狀。 文獻中指出,此丹能治療「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 風濕痺痛: 聖靈丹也用於治療風濕邪氣侵襲經絡,引發手足麻木腫痛,甚至癱瘓等症。能改善「風濕相搏,氣痹」等症狀。
- 濕傷經絡:如因濕邪損傷經絡,導致足跟骨脫落,行動困難等病症,也有治療的效用。
- 下注水氣:針對水氣下注,導致肢節脫落的病症,有治療效用。
瘡瘍腫毒:
- 楊梅結毒、廣瘡: 聖靈丹可用於治療楊梅瘡等引起的結毒,能清熱解毒。
- 瘡瘍潰爛: 針對瘡瘍潰爛,能祛毒生肌,促進傷口癒合。 文獻中提到,可與其他藥膏合用,達到祛毒生肌的效果。
痛風不舉: 聖靈丹亦可用於治療痛風引起的肢體疼痛、陽痿不舉等症狀。古籍中亦有以“陽起聖靈丹”治療痛風不舉的記載。
治療原理分析
聖靈丹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其組方藥物的協同作用上:
利水祛濕: 方中葶藶子、茯苓、木通等藥物,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從而緩解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通絡止痛: 防已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作用,能疏通經絡,緩解因風濕引起的疼痛。
益氣健脾: 人參、白朮等藥物可補益脾氣,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有助於消除體內濕邪。
活血化瘀: 針對跌打損傷,聖靈丹能活血化瘀,促進損傷組織的修復,緩解疼痛。
解毒消腫: 針對瘡瘍腫毒,聖靈丹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並促進瘡瘍的癒合。
總體而言,聖靈丹的組方原則兼顧了利水祛濕、通絡止痛、益氣健脾、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等多個方面,能夠綜合調理機體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此丹不拘泥於一症,能通過不同的配伍應用於多種病症,充分體現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乳香3錢(另研),烏梅5個(去核,細切焙乾,為末),白萵苣子2兩8錢(炒黃,搗為末),白米1捻(另研細末)。
上藥再入乳鉢內,研數百下,煉蜜為丸,如粟米大。
細嚼,熱湯送下,病在上食後服,在下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宣肺利水、通利三焦的功效,適用於脾肺腎三焦之元氣爲濕邪所蔽,上不能輸運氣道則喘嗽脹悶,下不能通調水道,則二便不調的患者。
- 本方中的葶藶子、人參、白朮、茯苓、防己、檳榔、木通均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靈丹, 出處:《外科全生集》卷四。 組成:珍珠1錢,犀黃1錢,冰片1錢,乳石2錢,琥珀4錢,劈砂3錢(研粹),飛面4兩。 主治:楊梅、結毒、廣瘡。
聖靈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乳香3錢(另研),烏梅5個(去核,細切焙乾,爲末),白莴苣子2兩8錢(炒黃,搗爲末),白米1撚(另研細末)。 主治:打撲肭損,痛不可忍者。
聖靈丹,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四。 組成:人參(去蘆)2錢,木香2錢,漢防己2錢,茯苓(寒食面煨)2錢,檳榔2錢,木通2錢(炒),苦葶藶半兩(炒)。 主治:脾肺有濕,喘滿腫盛,小便赤澀。
聖靈丹,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葉天士方。 組成:炒苦葶藶4兩,炒防己2錢5分,廣木香2錢5分,茯苓2錢5分,木通2錢5分,人參2錢5分。 主治:濕傷筋絡,腳跟骨脫落,動之則痛,艱於行步。
聖靈丹, 出處:《活人方》卷一。 組成:苦葶藶4兩,人參2錢5分,白朮2錢5分,茯苓2錢5分,漢防己2錢5分,檳榔2錢5分,木通2錢5分。 主治:導水滲濕,寬脹利喘。主治:脾肺腎三焦之元氣爲濕邪所蔽,上不能輸運氣道則喘嗽脹悶,下不能通調水道,則二便不調。
聖靈丹, 出處:《瑞竹堂方》卷二。 組成:川烏(生,去皮臍,切片)半兩,草烏(去皮尖,切片,鹽炒香熟,去鹽)半兩,麻黃(去根節,微炒去汗)1兩,生地黃(洗,去苗,銼碎,酒浸1宿,焙酥黃色)1兩,自然銅(醋淬7次,研)1兩,五靈脂(揀去砂石,微炒不得過),虎脛骨(醋浸,炙酥黃色),廣木香2錢半,乳香(另研)錢半,沒藥(炙研)錢半,乾酸木瓜(生者)8兩,甜瓜子(炒黃色)1兩,沉香5錢(鎊),敗龜版(蔔卦者,醋炙黃酥)7錢半。 主治:男子婦人,風濕相搏,氣痹傳於手足,麻腫疼痛,久則偏枯,及腳氣不能行履,風濕癱瘓。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