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物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氣: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六物附子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陽氣不足、四肢冰冷、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長等症狀。附子的加入,能夠溫補脾腎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畏寒肢冷等症狀。
2. 溫通心陽: 附子還具有溫通心陽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陽不足導致的心悸、胸悶、氣短等症狀。六物附子湯中加入附子,能夠溫通心陽,改善心臟功能,緩解心悸、胸悶等症狀。
六物附子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陽散寒,助附子回陽: 桂枝性溫,具有溫陽散寒之效,與附子相輔相成,增強其回陽救逆之功。
2. 調和營衛,共奏溫通之效: 桂枝辛溫,可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脈,與附子合用,可更有效地驅散寒邪,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
此外,桂枝還能緩解附子帶來的燥熱之弊,使藥效更溫和,更利於人體接受。
六物附子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六物附子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腎陽虛、氣血不足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白朮的加入能補益脾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脾胃更好地吸收水谷精微,從而為氣血生化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達到溫陽補氣的效果。
- 燥濕止瀉,固攝元氣:白朮還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以防止脾虛導致的濕氣困脾、泄瀉等症狀,進一步提升脾胃運化能力,維持機體的氣血平衡,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
六物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附子等藥物的燥烈之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刺激。附子性熱,甘草可以降低其燥熱之性,使藥力更柔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增強補益作用: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附子等藥物發揮更好的補益作用。附子溫陽補氣,甘草則能補氣生津,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提升藥效,達到溫陽補氣的治療目的。
六物附子湯為中醫學中常用的一個溫陽利水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水濕內停病症。此方由六種草藥組成,其中防己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作用不可小覷。防己,性味苦寒,歸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濕、祛風除濕之功,善於消除水濕,對因水濕停留所引起的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在六物附子湯中,附子溫壯心腎之陽,而防己則能輔助附子行氣利水,兩者相輔相成,既可溫陽又能化濕,共同調理體內水液代謝,使水濕得以順利排出,達到治療目的。此外,防己還能減輕附子可能帶來的燥熱副作用,使整個方劑更加和諧,適宜於因陽虛水泛而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總體而言,防己在六物附子湯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藥物相互制約的原則,增強了方劑的臨床療效。
六物附子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健脾益氣: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六物附子湯以溫陽補氣為主,但若脾陽不足,則水濕停滯,影響藥效。茯苓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陽虛弱,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 配合附子,溫陽化氣:茯苓與附子相配,能夠協同溫陽化氣。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經,溫陽補火,回陽救逆,但容易耗傷津液。茯苓利水滲濕,能夠補益脾胃,滋生津液,防止附子燥烈傷津,使溫陽作用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主治功效
六物附子湯主治功效分析
六物附子湯,由附子、桂枝(桂心)、白朮、甘草、防己、茯苓組成。從多篇古文的記載中,可以歸納出該方主要針對寒濕痺證,尤其是四氣流注於足太陰脾經所致的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怯寒、頭面手足浮腫等症狀,具有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健脾利水的功效。
根據古文內容,六物附子湯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分析如下:
主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寒濕痺證:
- 《仁齋直指方論》、《雜病廣要》、《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醫學正傳》、《証治準繩‧類方》、《景岳全書》等明確指出該方主治"四氣流注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怯寒,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 《醫方考》指出該方可治"陽氣衰於下,令人寒厥,從五趾至膝上寒者",以及"寒濕腳氣,疼痛不仁,兩尺脈來沉細者"。
- 《明醫指掌》提到"挾寒濕者,六物附子湯"。
- 《醫學入門》、《丹溪心法》等則將其列為治療腳氣的參考方劑。
- 治療原理:附子大辛大熱,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為君藥;桂枝發汗解表,通陽化氣,溫經止痛,助附子溫陽散寒;白朮健脾燥濕,補氣助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胃;防己利水消腫,祛風除濕,止痛解毒;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健脾利水之功,針對寒濕痺阻經絡、陽氣不運所致的諸症。
兼顧溫陽與利水,標本兼治:
- 該方既有附子、桂枝溫陽散寒,又有白朮、茯苓、防己健脾利水,體現了溫陽與利水並重的治療原則。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指出"此方附子除濕溫經。桂枝祛風和營。術去濕實衛。甘草補諸藥。而成斂散之功也",並認為該方實為桂枝去芍藥湯加附子、白朮,以"汗解風邪,驅寒燥濕"。
- 這說明該方既能溫陽散寒以治本,又能利水除濕以治標,標本兼顧,切中病機。
與多個方劑相關聯,體現辨證論治:
- 多篇古文將六物附子湯與其他方劑進行比較或聯繫,如桂枝去芍藥湯、甘草附子湯、四物附子湯、當歸拈痛湯、五積散、桂枝加朮苓附湯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隨證加減的精神。
- 例如,《金匱玉函要略輯義》指出"千金方,腳氣門,四物附子湯,即是後方云,體腫者,加防己四兩,悸氣小便不利,加茯苓三兩",說明六物附子湯與四物附子湯的淵源及加減變化。
總結:
六物附子湯以附子、桂枝溫陽散寒為核心,配伍白朮、茯苓健脾利水,防己祛風除濕,甘草調和諸藥。該方主要針對寒濕痺證,尤其是四氣流注於足太陰脾經所致的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等症狀,通過溫陽散寒、祛風除濕、健脾利水等作用,達到標本兼顧的治療目的。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該方可能通過改善血液循環、抗炎鎮痛、調節免疫功能等多方面機制發揮其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去皮臍)4兩,桂心4兩,白朮3兩,甘草(炙)2兩,防己4兩,茯苓3兩。
上為散。
每服4錢,水2盞,加生薑7片,煎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溫熱助陽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物附子湯, 出處:《三因》卷三。 組成:附子(炮,去皮臍)4兩,桂心4兩,白朮3兩,甘草(炙)2兩,防己4兩,茯苓3兩。 主治:四氣流註於足太陰經,骨節煩疼,四肢拘急,自汗短氣,小便不利,惡風怯寒,頭面手足時時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