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白朮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茯苓白朮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泄瀉、水腫、痰飲等症,而茯苓可以有效利水滲濕,祛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改善脾胃功能。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提高機體的抵抗力。白朮為健脾燥濕要藥,與茯苓合用,可加強利水滲濕及健脾益氣之效,達到治療脾虛濕盛的目的。
茯苓白朮湯中加入乾薑,旨在增強其健脾利濕之效。
- 溫陽化濕:乾薑性溫,可溫陽散寒,助茯苓白朮化解脾胃寒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 協同利水:乾薑辛溫走氣,可促進水液代謝,有助茯苓白朮利水消腫,提升療效。
因此,乾薑的加入不僅能溫中散寒,還可增強茯苓白朮的利水作用,使治療效果更佳。
茯苓白朮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茯苓偏於利水滲濕,白朮偏於健脾燥濕,二者合用雖能有效治療脾虛水腫,但容易燥氣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茯苓、白朮的藥性,使其藥力更平和,避免過於燥烈,並能增強健脾益氣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 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 茯苓、白朮雖為常用藥材,但長期服用仍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負擔。甘草性味甘緩,具有健脾和胃、緩解毒性的功效,能保護脾胃免受藥物刺激,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茯苓白朮湯以白朮為組成藥物,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茯苓白朮湯主要用於脾虛濕困、水濕內停所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四肢乏力等症狀,而白朮的健脾益氣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從而達到祛濕利水之效。
- 配合茯苓: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白朮與茯苓相配,一燥一濕,相互協調,可增強利水滲濕之功效,並可健脾益氣,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脾虛濕困之症。
茯苓白朮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由茯苓、白朮、甘草與生薑組成,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水腫、食少便溏等症狀。其中加入桂枝,其目的在於溫陽化氣、解表散寒。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的代謝功能,對改善脾腎陽虛引起的水液代謝障礙有良好效果。在茯苓白朮湯中,桂枝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不僅能增強方劑溫陽利水的功效,還可調節人體氣血,使整體療效更為全面。此方適應於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之患者,通過溫補脾腎、利水滲濕,達到消除水腫、改善消化吸收的目的。
主治功效
茯苓白朮湯
- 桂枝:辛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絡止痛。
-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
- 白朮:甘溫,健脾胃、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
- 茯苓:甘淡,利水消腫、清熱利尿、健脾胃、安神。
- 乾薑:辛溫,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
組成
茯苓白朮湯由茯苓、乾薑、甘草、白朮、桂枝組成。
功效
茯苓白朮湯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清熱除濕、安神益智的功效。
主治
茯苓白朮湯主治脾虛濕盛、水腫、泄瀉、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用法用量
茯苓白朮湯的用法用量為,將茯苓、乾薑、甘草、白朮、桂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
禁忌
茯苓白朮湯禁止用於陰虛火旺、氣虛血虧的患者。
總結
茯苓白朮湯是中醫臨牀常用方劑之一,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清熱除濕、安神益智的功效。茯苓白朮湯主治脾虛濕盛、水腫、泄瀉、心悸、失眠、健忘等症。茯苓白朮湯的用法用量為,將茯苓、乾薑、甘草、白朮、桂枝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茯苓白朮湯禁止用於陰虛火旺、氣虛血虧的患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白朮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茯苓、白朮各等分。 主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茯苓白朮湯, 出處:《直指》卷三。 組成:茯苓、乾薑(炮)、甘草(炙)、白朮、辣桂、蒼朮(炒)各等分。 主治:中濕,身體痛重。
茯苓白朮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白朮1兩,附子1兩,甘草半兩,茯苓半兩,官桂半兩。 主治:冒雨濕著於肌膚,或因汗出浸漬,或因澡浴得病,腰重腳弱,身體煩痛,頭眩。
茯苓白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朮3分,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銼)半兩,芎藭1兩。 主治:傷寒吐後,心下逆滿,松悸不定,起即頭眩。
茯苓白朮湯,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茯苓1兩,乾薑(炮)1兩,甘草(炙)1兩,白朮1兩,桂心1兩。 主治:冒暑毒,加以著濕,或汗未乾即浴,皆成暑濕。濕溫寒熱,頭目疼痛,胸滿妄言,多汗,兩脛逆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