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白朮健脾利水,滲濕化痰;桂枝、乾薑發汗解表,溫經散寒;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解表除濕、健脾利水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白朮湯, 出處:《醫方集解》。 組成:茯苓、白朮各等分。 主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
茯苓白朮湯, 出處:《直指》卷三。 組成:茯苓、乾薑(炮)、甘草(炙)、白朮、辣桂、蒼朮(炒)各等分。 主治:中濕,身體痛重。
茯苓白朮湯, 出處:《易簡方》。 組成:白朮1兩,附子1兩,甘草半兩,茯苓半兩,官桂半兩。 主治:冒雨濕著於肌膚,或因汗出浸漬,或因澡浴得病,腰重腳弱,身體煩痛,頭眩。
茯苓白朮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白朮3分,桂(去粗皮)3分,甘草(炙、銼)半兩,芎藭1兩。 主治:傷寒吐後,心下逆滿,松悸不定,起即頭眩。
茯苓白朮湯, 出處:《三因》卷五。 組成:茯苓1兩,乾薑(炮)1兩,甘草(炙)1兩,白朮1兩,桂心1兩。 主治:冒暑毒,加以著濕,或汗未乾即浴,皆成暑濕。濕溫寒熱,頭目疼痛,胸滿妄言,多汗,兩脛逆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