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順氣和中湯
整體功效
和胃降逆,止嘔止酸。
主治
嘔吐翻胃,嘈雜吞酸,是指胃氣上逆,胃液反流,引起反胃、嘔吐、噯氣、吞酸等症狀。順氣和中湯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止酸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此類症狀。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順氣和中湯,治胃氣上逆,嘔吐翻胃,嘈雜吞酸。
中藥功效分類
中藥 | 功效 | 解釋 |
---|---|---|
白芍 |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 可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頭痛等症狀。 |
甘草 | 甘平和中,緩急止痛 | 可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噯氣、吞酸等症狀。 |
白朮 |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可健脾益氣,促進消化,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噯氣、吞酸等症狀。 |
柴胡 | 疏肝解鬱,和胃降逆 | 可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頭痛等症狀。 |
陳皮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可理氣健脾,促進消化,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噯氣、吞酸等症狀。 |
川芎 | 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可活血行氣,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胸脅脹痛、頭痛等症狀。 |
當歸 | 補血和血,活血調經 | 可補血和血,緩解肝血不足引起的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 |
黨參 | 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 可補中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狀。 |
黃耆 | 補氣固表,利水消腫 | 可補氣固表,緩解氣虛引起的自汗、乏力等症狀。 |
蔓荊子 | 疏風清熱,利咽止痛 | 可疏風清熱,緩解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
升麻 | 升清陽,解表透熱 | 可升清陽,緩解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等症狀。 |
細辛 | 辛溫通陽,散寒止痛 | 可辛溫通陽,緩解寒邪入侵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 |
傳統服藥法
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7分,白朮5分,陳皮5分,當歸5分,白芍5分,升麻3分,柴胡3分,細辛2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
上(口父)咀,作1服。以水2盞,煎至1盞,去渣,食後溫服。1服減半,再服全愈。
氣虛頭痛:楊參謀名德,字仲實,年六十歲,患頭痛不可忍,晝夜不得眠。初醫作傷寒解之,汗出痛加;復汗,頭愈痛。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診甚六脈弦細而微,氣短而促,語言而懶。此病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本無表邪,因發汗過多,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得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氣短弱而不喜食,正宜用順氣和中湯。此藥升陽而補氣,頭痛自愈。
升氣和中湯(《醫統》卷五十三)、調中益氣湯(《便覽》卷一)。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白芍、甘草、白朮、柴胡、陳皮、川芎、當歸、黨參、黃耆、蔓荊子、升麻、細辛等十三味中藥組成。其中,白芍、甘草、白朮、柴胡、陳皮、川芎、當歸、黨參、黃耆均具有和胃降逆的功效;蔓荊子、升麻、細辛具有止嘔止酸的功效。諸藥合用,共奏和胃降逆,止嘔止酸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胃降逆,止嘔止酸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順氣和中湯, 出處:《衛生寶鑑》卷九。 組成:黃耆1錢半,人參1錢,甘草(炙)7分,白朮5分,陳皮5分,當歸5分,白芍5分,升麻3分,柴胡3分,細辛2分,蔓荊子2分,川芎2分。 主治:氣血雙虛頭痛。
順氣和中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半夏(制)6分,白茯苓7分,白朮(土炒)8分,廣皮(鹽水浸,炒)1錢,枳實(麸炒)5分,甘草(炙)2分,香附(醋炒)1錢,山梔(薑汁炒黑)1錢,神曲(炒)6分,砂仁(炒)3分,黃連(薑汁浸,曬乾,以豬膽汁拌炒)6分。 主治:嘔吐翻胃,嘈雜吞酸。